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的转归和患病情况。方法对青神、乐山市中区和筠连等3个省监测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复查、核实。结果消除丝虫病5年后,慢性丝虫病患者比消除丝虫病时自然减少了20.55%,分布区域已明显缩小。259例患者肢体淋巴液肿部位主要在下肢;年龄60岁以上占84.56%;男性多于女性。131例患者中病程40年以上者占81.68%;肢体淋巴液肿以Ⅰ-Ⅱ期为主,占整个病例的80.15%。结论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明显减少,体征程度减轻,表现为高龄、病程长的特点。后期监测患者应加强自身保健治疗,控制发病,减轻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神县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发病和转归情况,为对患者开展关怀与照料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逐个询问、复查,完善个案资料。结果青神县1996年消除丝虫病后,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37例,至2010年尚存12例。原患者因年老自然减员等原因,分别比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时自然减少32.43%、67.57%,分布区域已明显缩小。遗留的患者年龄以7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83.33%;患者病程多在50年以上,占66.67%。淋巴液肿部位和分期以单侧下肢和Ⅰ~Ⅱ期为主,分别占整个病例的75.00%、91.67%。结论青神县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明显减少,体征程度减轻,表现为高龄、病程长的特点,后期监测应加强患者自身保健治疗,给予关怀和照料,减轻症状与体征,控制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发病和转归情况,为开展患者关怀与照料提供依据.方法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年),在3个流行县区以10周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逐户逐人访问与体检;2011年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逐个询问、复查,完善个案资料和建档.结果 眉山市1983年基本消除丝虫病时有慢性丝虫病患者393例,至1996年消除丝虫病和2011年复查分别尚存86、29例;2011年慢性丝虫病患者比基本消除丝虫病与消除丝虫病时分别自然减少92.62%、66.28%,分布区域由防治前32个乡镇111个村313个组减少为2011年的14个乡镇25个村28个组,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遗留的29例患者年龄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82.76%),病程在30年以上的占82.76%,淋巴液肿部位在单侧下肢的占75.86%;肢体淋巴液肿分期为I~Ⅱ期占86.21%.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与原人群微丝蚴率呈正相关.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原慢性丝虫病患者因年老病死自然减员已显著减少,体征程度明显减轻,表现为高龄、病程长的特点.后期监测应加强患者自身保健治疗,给予关怀和照料,减轻症状与体征,控制发病.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省于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尚存淋巴液肿患者903例,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检出。为了解患者转归和有无新发病例,作者等于2000~2002年对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复查核实,并对部分县1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评价消除丝虫病远期成效。方法对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丝虫病防治后期的循环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采取普查和复查,进行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结果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循环监测43 757人,重点人群监测3 710人,均未检出微丝蚴;解剖蚊媒6 309只,未发现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普查10岁以上人群310 378人,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原慢性丝虫病患者因年老自然减员等原因大为减少,自然减少率62.32%,尚存原慢性丝虫病患者341例。结论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在现有血检技术条件下,未查出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监测结果表明,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前实施的巩固和净化措施,远期效果显著。后期监测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外源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残存传染源的分布规律和丝虫病流行动态 ,加快消除丝虫病的进程。 方法  1982~ 1988年 ,各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 3年 ,采取彻底查治残存传染源和菊酯类药物灭蚊等巩固措施 ,嗣后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 结果  1982~ 1996年横向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监测 2 6 5 116人和 2 0 45 7人 ,于 1982~ 1988年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 34和 2 4人 ;横向监测人房内蚊媒 2 82 87只 ,于 1984年检出 1只含人体 期幼丝虫 1条的感染蚊。1987~ 1995年纵向人群监测 6 372人 (2 1338人次 ) ,解剖人房内蚊媒 37134只 ,未检出微丝蚴和感染蚊。1989~ 2 0 0 0年监测 ,全省连续 12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 ,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四川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采取的措施远期效果巩固 ,已消除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晚期丝虫病患者调查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现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最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神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的远期效果,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用单纯反复查治残存传染源的防治措施;采取复查补查、复治补治、集体服药和以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青神县1983年基本消除丝虫病,1984年在疫点人群587人和横向人群1 100人监测中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3例,微丝蚴密度为1~8条/120μl、2~13条/120μl;1985年横向人群监测检出复阳1例,微丝蚴密度19条/1 201.随着巩固措施实施,1986年以来已连续26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7例,减少至2010年的12例,1988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青神县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1988年以后出生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晚期丝虫病患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虫病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最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10.
11.
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消除丝虫病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不同流行地区消除丝虫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原高度流行区的峰城区和原低度流行区的德州市,分别对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血检微丝蚴;现场捕获吸血蚊虫解剖计算经产蚊比率和自然感染比率,并做血源鉴定;实验室微丝蚴血饲感染蚊媒观察幼丝虫发育时间和蚊媒生殖营养周期,推算媒介能量和传染源的传播量。结果外来人口微丝蚴率德州为3.32%,峰城为0.65%。当地居民德州血检9411人无微丝蚴血症者,峰城血检692人,发现2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德州解剖淡色库蚊3201只,自然感染率为3.81%,未发现三期幼虫(L3)。德州和峰城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分别为4.95d和4.33d,幼丝虫发育成熟最短时间分别为16d和11d,两地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之比分别为1:4.41和1:5.82。结论德州以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低,部分传染源的输入不会影响当地消除丝虫病。峰城等原高度流行区如有较多传染源输入,则可能造成低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的远期效果.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和全民普服3%乙胺嗪药盐及灭蚊等巩固与净化措施,开展丝虫病的重点人群和横向监测及慢性丝虫病调查.结果 1983-1988年重点人群监测6 217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7例,其中复阳3例,新检出4例.采取巩固与净化措施后,1989-1994年横向人群监测10 076人,未检出微丝蚴.1995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后,横向监测3 680人,未检出微丝蚴.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49例,减少至目前的6例,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结论 东坡区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证明实施巩固和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现状,为开展丝虫病防治和慢性丝虫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线索调查2种方法,对全省71个原丝虫病流行县15周岁以上人群进行慢性丝虫病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抽样调查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0.15%,推算全省有慢性丝虫病病人65298例。线索调查发现病人9793例。年龄17~92岁,60岁以上者占65.39%,病程1~64年,10年以上者占91.09%,临床分型以下肢淋巴液肿居多,占69.35%。34个丝虫病中度流行县的推算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数的86.64%。结论 分层抽样调查和线索调查并用在慢性丝虫病调查中具有实际意义。江苏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仍较高,应积极开展慢性丝虫病治疗和照料工作。  相似文献   

14.
The NOW Filariasis card test is a useful tool for rapid field diagnosis of Wuchereria bancrofti infection, based on detection of specific circulating filarial antigen (CFA) in the patients' blood. Concern has been rais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infection negative individuals develop false positive reactions in these tests when the test cards are left for a prolonged period before being examined. We carried out a survey in an endemic Tanzanian village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Individuals who were positive in the NOW Filariasis test at 10 min after specimen application were also positive in the TropBio ELISA for CFA, and thus appeared to be truly positive. Many of the test cards that were negative at 10 min developed a positive line later, but these lines appeared to be falsely positive when the TropBio test was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Close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rue and false positivity lin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on their shape and colour. The study thus reaffirmed that test cards should be read after 10 min to avoid false positives, but it also indicated that experienced test card users should be able to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even at a later time.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对动物丝虫与人类丝虫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共调查牛、水牛、驴、马、骠、猪、狗、鸡、麻雀和鹅等动物11076头,发现10种动物丝虫,已定种的有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Oigi-tata)、唇乳突腹腔丝虫(Slabiatopapllosa)、圈形盘尾丝虫(Onchocerca armillata)、马腹腔丝虫(S.equina)、猪浆膜丝虫(Serofilaria suis),犬恶丝虫(Drofilaria immitg),未定种的有骡体内丝虫、鸡体内丝虫、麻雀体内丝虫和鹅体内丝虫。同时调查动物丝虫户主居民740人,未发现人患动物丝虫病,调查有微丝蚴血症者户内动物87头,也未发现动物患人丝虫病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稳定期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氧化/抗氧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与肺功能主要指标的关系,探讨血清氧化/抗氧化因子及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对肺功能的影响,从而明确COPD稳定期慢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在呼吸科门诊筛查的COPD稳定期患者中选取80例,按照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分级,分成4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检测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中氧化指标反应性氧核素(ROS)、氧化/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细胞炎症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及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观测各组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FEV1、FVC、FEV1/FVC、SOD、ROS、TNF-α、IL-8、GM-CSF水平在不同组别中存在差异(P<0.05),且ROS、TNF-α、IL-8、GM-CSF水平与FEV1,FVC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P<0.05),然而SOD与其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COPD细胞炎症因子的持续升高及氧化加重可能是引起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四川省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方法抽查21个市、州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县级考评结果,对抽查对象进行核查资料结合现场考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现场考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学生的甲状腺、尿碘,居民户的盐碘等技术指标以及学生和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和网络建设等进行考查。结果全省共抽查21个县,各抽查县的管理指标综合评分结果均在90分以上,B超法甲状腺校正肿大率2.28%,合格碘盐食用率96.8%,碘盐覆盖率99.51%,尿碘中位数270.4μg/L,<50μg/L的样品占1.66%。结论抽查的21个县(市、区)都达到了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考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伴随有显著肺外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即此类肺外表现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关机制复杂,吸烟、衰老、缺氧、全身性炎症、氧化应激及用药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现就其潜在关联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