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胰腺转移性肿瘤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并且缺乏特异性,常常不易引起临床的重视,胰腺原发和转移性肿瘤能否得以准确诊断对两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胰腺转移性肿瘤的CT成像特征.方法:分析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21例胰腺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观察和评价转移性肿瘤发生的部位、数量、大小、强化方式、血管侵犯和原发灶的情况.结果:(1)21例胰腺转移性肿瘤患者中,原发肿瘤为肺癌者6例,肾癌、淋巴瘤及肉瘤者各3例,胃癌者2例,卵巢、宫颈、结肠及喉部患者各1例.(2)单发病灶10例,包括3例原发灶为肺癌,2例为肾癌,胃癌、淋巴瘤、喉癌、卵巢癌及宫颈癌各1例:多发病变9例,其中肺癌3例、肉瘤3例,肾癌、淋巴瘤及结肠癌各占1例;弥漫增大的病灶2例,淋巴瘤及胃癌各1例.(3)转移病变中低密度灶有19例,等密度1例,高密度1例;增强后13例呈环形强化,1例无强化,6例不明显强化,1例均匀明显强化.(4)20例伴有胰外器官的转移.结论:胰腺转移性肿瘤CT表现为多发生在胰体、尾,动脉期呈环形强化或明显均匀强化,较少引起胰管扩张及侵犯胰周血管,上述CT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胰腺转移性肿瘤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王平  黄镇  崔彦 《肿瘤学杂志》2015,21(10):795-798
摘 要:早期胰腺癌通常指肿块直径≤2.0cm、无淋巴结转移、无胰腺被膜和胰周浸润、无血管和邻近脏器侵犯的胰腺癌,其诊断困难。增强CT和MRI是早期胰腺癌诊断的主要手段。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内镜超声和胰管内超声是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完美结合,在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朱翔  俞方荣  任红娜 《肿瘤学杂志》2015,21(12):1023-1027
摘 要:[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例NETP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 17例患者共17个病灶,其中位于胰头8例、胰颈1例、胰体4例、胰腺尾部4例,肿块最大径约11.0cm,最小径约0.8cm。神经内分泌瘤13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高密度强化5例,且边界清楚。增强后动脉期等密度强化1例,门脉期呈高密度强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1例。1个病灶内有钙化,11个病灶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和囊变,1例胰管轻度扩张,3个病灶出现瘤体周边环形薄壁明显强化。[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及CT图像征象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复习18例经病理学、细胞学或诊断性治疗证实的胰腺转移瘤病人的超声诊断。在声像图上,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回声,后方回声无变化或增强,边界较清楚但不规则,胰头病灶可导致胆总管和胰管的扩张;邻近血管受压、显示不清或消失,或肿物与血管的分界不清。胰腺转移瘤虽然较为少见,但早期发现较难。在与原发性胰腺癌进行鉴别时,应结合病人原发肿瘤的存在,肿块边界清楚,行超声引导针吸活检,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患者各60例,分别纳入胰腺炎组和胰腺癌组。使用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检查比较分析2组胰腺大小及部位、形态改变、胰腺病变部位密度改变及强化方式。比较2组血清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并评估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患者胰腺大小(χ2=12.150,P<0.001)、病变部位(χ2=15.345,P<0.001)和形态改变(χ2=21.558,P<0.001)、密度改变(χ2=22.781,P<0.001)及强化方式(χ2=6.359,P=0.0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患者胰腺弥散性大率、胰头病变率、改变率、等密度率和强化率均高于胰腺炎组(χ2=12.150,P<0.001;χ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199水平检测及增强CT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chronic mass-forming pancreatitis,CMFP)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CMFP及30例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CA199水平检测及CT征象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PDAC患者CA199平均水平明显高于CMFP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359.4±401.2)kU/L vs (75.7±247.3)kU/L,P=0.005];与CMFP相比,PDAC较少出现钙化,而血管包绕、胰周侵犯、远处转移征象更常见;增强后,CMFP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明显高于PDAC病灶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均具有较高敏感性与较高特异性。结论:CA199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有助于提高CMFP与PDAC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9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胰头部5例、颈体部3例、尾部1例;呈不规则分叶状7例,椭圆形2例;最大径约2.3~7.6 cm,平均4.9 cm.CT平扫肿瘤边界欠清,呈等或略低密度,CT值平均36.5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或中度持续强化,7例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均.5例肿瘤包绕邻近血管,类似“血管漂浮征”.所有肿瘤未见钙化,未见明显胰管增宽,2例出现胆总管轻度增宽.腹腔或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6例,增强较均匀一致,中等强化.结论 CT对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与单层螺旋CT(SS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判断准确性。方法  8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 ,术前随机行SSCT(n =4 9)与MSCT(n =36 )胰腺检查。术中由手术者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结果 MSCT与SSCT判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敏感性分别为 80 .5 % (33/ 4 1)及 5 5 % (2 2 / 4 0 ) ,特异性分别为 95 .7% (111/ 116 )及 95 .1% (117/ 12 3)。MSCT与SSCT对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 10 0 % (10 / 10 )及 92 .7% (13/ 14 ) ,对胰腺癌手术不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 84 .6 % (2 2 / 2 6 )及 77.1% (2 7/ 35 )。结论 MSCT胰腺检查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准确性较SSCT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6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分析肿瘤分布、形态、大小、密度、CT增强表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周围脂肪受侵情况、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情况。结果肿瘤分布于胰腺头及钩突27例,颈部12例,体部19例,尾部10例。肿瘤大小为1.0—3.0cm12例,3.0cm以上54例。63例形态不规则。平扫低密度14例,等密度50例,高密度0例,混合密度2例。动脉期无强化49例,中等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例。门静脉期轻度强化13例,中等度强化且强化不均匀63例。45例胰腺导管扩张,21例胰腺导管无扩张。57例胰腺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楚。胰腺周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无转移33例,无转移33例。39例患者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脏器转移。61例不同程度累及胰周血管。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肿瘤常分布于胰头及钩突,形态不规则,多数大于3.0cm,胰腺导管扩张常见,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多数为无强化,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及胰周血管多受累。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多层螺旋CT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包括腹痛、黄疸、没有食欲、体重减轻、恶心和呕吐。胰腺癌在CT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含实质成分的肿块并伴有胰管的扩张;肿瘤通常较小,没有钙化;在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显像的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肿块为卵圆形、圆形或表现为分叶状,多有局部浸润。这些特点有助于胰腺癌和其他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周静  张汉良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79-78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对40例胰腺癌患者采用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双期增强扫描方式,以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容积重建(VR)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胰周主要动脉成像(MSCTA)、门静脉血管成像(MSCTP)多角度观察胰周主要动脉、静脉血管的侵犯情况。[结果]MSCT血管造影对胰周主要动脉、静脉主干的显率达100%。胰周血管受侵的表现特征:①肿瘤压迫侵蚀局部血管弧形变扁,边缘轻度不规则。②血管僵直管腔狭窄变细,边缘毛糙或锯齿状改变。③孤立性或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④胰周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迂曲。⑤胰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结论]MSCT血管造影可对胰腺癌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准确诊断、术前分期和不可切除性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腮腺原发良、恶性肿瘤CT表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腮腺富含脂肪组织,与周围骨骼肌肉形成天然对比,CT能够较好地评价腮腺病变及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术前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准确判断与评估能够有效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本研究探讨CT对腮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7例腮腺原发良性肿瘤和15例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32例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生进行阅片分析。结果:本组良性肿瘤(14/17)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而恶性肿瘤(9/15)以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影常见,P=0.027。良性肿瘤(6/17)常出现散在小片状低密度灶,恶性肿瘤组未见散在片状低密度灶,P=0.019。良性肿瘤(13/17)大部分边缘光滑清晰,恶性肿瘤(11/15)多表现为边缘毛糙模糊,P=0.012。个别良性肿瘤(2/17)与胸锁乳突肌分界欠清,恶性肿瘤部分(9/15)侵犯咬肌或胸锁乳突肌,P=0.008。良性肿瘤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血管神经侵犯,恶性肿瘤6例(6/15)出现肿大淋巴结,4例(4/15)出现神经血管侵犯,P值分别为0.006和0.038。结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低密度灶分布以及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情况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淋巴结转移及血管神经侵犯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征象。综合多指标观察分析,CT能对大多数腮腺良、恶性肿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为了总结胰腺癌的MR表现,探讨胰腺癌的MR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癌的MR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56例胰腺癌病程长,表现为腹痛、黄疸、消瘦及乏力等。MR表现为胰腺肿块、胰周浸润、胰管扩张、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MR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MR对胰腺癌的检出率高,对中晚期胰腺癌周围组织侵犯的评价较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动脉灌注健择及5-Fu对胰腺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腹腔镜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比较分析研究;术中放疗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选择性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单发,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肿瘤位于胰头6例,胰颈1例,胰体尾部5例;肿瘤呈圆形、类圆形,部分分叶状,呈囊实性;7例肿块内可见钙化,1例肿块内可见出血;12例均未见胰、胆管的扩张;肿瘤边界清晰,均有纤维包膜;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可与胰腺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 CT 表现,探讨 CT 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 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 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 瘤)3例,CT 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 CT 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 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 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8)Ga-FAPI-04 PET/CT在胰腺癌与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2020年09月至2021年03月61例^(68)Ga-FAPI-04 PET/CT胰腺摄取阳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根据术后病理、病史、血淀粉酶、血清肿瘤标志物、彩超及MRI检查、随访结果等将病例分为胰腺癌组(16例),急性胰腺炎组(12例),慢性胰腺炎组(11例)及非特异性摄取组(22例),并对这四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四组间SUV_(max)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st hoc分别比较,急性胰腺炎组与胰腺癌组的SUV_(max)值均显著大于慢性胰腺炎组及非特异性摄取组;慢性胰腺炎组SUV_(max)值大于非特异性摄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尤登指数为0.773时,SUV_(max)分界值为6.45,此时^(68)Ga-FAPI-04 PET/CT对应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86.4%,准确性为87.9%,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95.0%;急性胰腺炎组与胰腺癌组的SUV_(max)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通过摄取示踪剂的形态及同机CT表现可进行鉴别;胰腺癌肿块大小与SUV_(max)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68)Ga-FAPI-04作为一种新的示踪剂,通过PET/CT显像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上有很大的潜力,在鉴别胰腺病灶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胰腺癌侵犯胰周动静脉CT诊断标准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H  Zhou KR  Jin DY  Lou WH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2):147-150
目的评价CT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动脉或静脉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MDCT)检查诊断为胰腺癌的72例患者中,4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手术探查认为肿瘤不可切除者28例。术中仔细探查胰周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主干。共发现受侵胰周动脉16支,未受侵胰周动脉61支;受侵胰周静脉42支,未受侵胰周静脉38支。结果胰周动脉受侵的CT诊断标准为动脉被肿瘤包埋、或肿瘤包绕动脉大于管周l/2且管壁浸润或管腔狭窄,其敏感性(75.O%,12/16)较传统胰周血管受侵的CT诊断标准(87.5%,14/16)低,但特异性(95.1%,58/61)较后者(90.2%,55/61)高。胰周静脉受侵的CT诊断标准:静脉管腔闭塞、肿瘤包绕静脉大于管周1/2、管壁浸润、管腔狭窄、肠系膜上静脉呈泪滴征,具备上述表现之一即判为静脉受侵。其敏感性(92.9%,39/42)较传统标准(69.0%,29/42)高,特异性两者相似(均为97.4%,37/38)。结论胰周动静脉的不同CT诊断标准,较传统胰周血管受侵CT诊断标准的判断准确性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CT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经 CT扫描及病理证实的胰腺癌93例,重点讨论直径≤3cm的小胰腺癌CT诊断.表明胰腺输廓及实质形态变化,胰头不规则轻度增大或有小的局部隆起,钩突园隆变形,胰管胆管扩张等是早期胰腺癌的重要征象.提示动态薄层扫描是胰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其确诊率为8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