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肺磨玻璃样结节(GG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肺部检查后确诊为GGN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肺部结节检出率及分叶、毛刺、胸膜尾征、空泡征检出比例。结果在肺部结节检出率方面,64排螺旋CT检出结节95例(89.62%),其中,检出良性结节39例,恶性肿瘤56例,未检出结节11例(10.38%)。良性GGN患者分叶、毛刺征象比例高于恶性GGN患者,胸膜尾征、空泡征比例低于恶性GG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早期诊断出GGN,可为早期肺部良恶性肿瘤的有效判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度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CT诊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良性组(19例)和恶性组(26例),观察两组磨玻璃影影像学征象及形态学表现.结果:恶性组GGO影像学征象以胸膜凹陷征(73.1%)和毛刺征(46.2%)为主要表现,多数边界清楚(61.5%),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以规则圆形多见(84.2%),恶性组病变以不规则形状(57.7%)和斑片状(34.6)等多见,仅少数为规则圆形(11.5%),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下观察肺部磨玻璃影的影像学征象和形态学表现,对肺部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直径<3 cm肺磨玻璃结节(GGN)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65例GGN患者(68个结节,直径均<3 cm)进行研究,采取肺窗重建(肺窗组)及纵隔窗重建(纵隔窗组),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效能。结果 68个结节中良性28个,恶性40个;纵隔窗组的诊断准确率及灵敏度高于肺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GGN的CT征象、实性成分和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纵隔窗重建诊断直径<3 cm的GGN结果更精准,并可借助CT征象分析病理学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在肺部磨玻璃影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螺旋CT胸部检查的31例患者资料,对肺部磨玻璃影像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恶性组(18例)和良性组(13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在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及边界清楚征象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00,x2=6.183,x2=5.373, x2=8.791;P<0.05)。恶性病变以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分叶征等表现为主,边界清楚;两组在圆或椭圆型、不规则形及多结节融合状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38,x2=6.482, x2=4.306,P&lt;0.05)。良性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型,恶性病变以不规则形和多结节融合状表现为主。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对磨玻璃影的特殊征象及形态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良恶性鉴别,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SPN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分为良性组28例,恶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结果恶性组的强化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强化峰值/主动脉强化峰值(SPH/PPH)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患者患钙化的比例低于良性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多层螺旋CT对恶性SPN的诊断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9.28%,Kappa值为0.67,表明诊断结果与病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临床漏诊率较高,达到20%。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检测SPN的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良恶性结节的能力,但灵敏度不够理想,漏诊率较高,临床应用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69例,均进行螺旋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统计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病灶大小和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其中恶性结节患者47例,良性结节患者22例。螺旋CT诊断结果与之比较,完全符合例数为66例,符合率为95.65%,3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4.35%。良性结节例数22例,符合率为100.00%(22/22),恶性结节例数44例,符合率为93.62%(44/47)。良性结节患者的病灶直径和实性病灶直径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结节患者的各项影响学特征占比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可以有效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77+179-177,17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内孤立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肺内孤立结节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中,分叶征患者有62例,其中良性结节分叶征14例;恶性结节分叶征48例,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分叶征有显著性差异(P〈0.05)。毛刺征有22例,其中良性毛利征8例;恶性毛刺征14例,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毛刺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实现了各项同性,具有对病变多方面进行观察的特点,能使肺内孤立结节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21,(1):25-26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磨玻璃结节的双源CT定量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影像表现为肺磨玻璃结节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n=78)和恶性组(n=120)。两组均进行双源CT扫描,根据影像图像比较分析两组CT定量参数。结果 CT诊断结果显示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2%、 94.9%、 96.6%、 91.4%。良性组的最大径、体积、质量小于恶性组,平均CT值绝对值高于恶性组(P <0.05)。结论双源CT对病灶良恶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磨玻璃结节的CT定量参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MS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磨玻璃密度结节样(GGN)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2022年本院疑似GGN肺癌患者90例,均进行MSCT联合MPR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SCT联合MPR检查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并分析肺癌病灶征象显示变化。结果 90例疑似GGN肺癌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出恶性30例、良性60例,经MSCT联合MPR检查诊断出恶性28例、良性56例;病理诊断和MSCT联合MPR检查诊断一致性程度很好(Kappa=0.853,95%CI:0.646~1.059)。经MSCT联合MPR检查灵敏度为93.33%(28/30)、特异度为93.33%(56/60)、准确度为93.33%(84/90)、漏诊率为6.67%(2/30)、误诊率为6.67%(4/60)、阳性预测值为87.50%(28/32)、阴性预测值为96.55%(56/58)。30例确诊GGN肺癌患者中,经MSCT联合MPR检查:分叶征24例(80.00%)、血管集束征6例(20.00%)、支气管充气征21例(70.00%)、毛刺或胸膜拉扯征14例(46.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过病理证实的6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资料完整,并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并对其中良性、恶性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包括22例良性病变和40例恶性病变。两者之间病变直径有显著差异,P〈0.05;恶性组肺结节多伴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含气支气管征,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瑞雪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50-150,152
目的 探讨研究对肺内的孤立结节采用64排螺旋CT的多层重组技术进行诊断.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入院的肺内孤立结节患者4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诊断.结果 42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中,分叶征患者31例,良性结节分叶征者7例,占22.58%;恶性结节分叶征者24例,占77.42%.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分叶征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毛刺征患者29例,细短毛刺患者16例,粗长毛刺患者13例,其中良性毛刺征者14例,恶性毛刺征者15例,毛刺征的良恶性无显著差异,但细短毛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结论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实现了各向同性,且具有对病变多方面进行观察的特点,使肺孤立结节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CT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具有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恶性组(41例)和良性组(43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高分辨率CT诊断,比较两组CT征象特点及结节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部小结节疾病特点,分析CT后处理对定性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诊治的80例肺部小结节疾病患者,结合病理结果进行良性组(n=30)、恶性组(n=50)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CT后处理,分析良恶性患者磨玻璃影影像学特征、磨玻璃影形态学情况。结果: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组间毛刺征(56.00%vs10.00%)、胸膜凹陷征(78.00%vs30.00%)、空泡征(16.00%vs3.33%)等磨玻璃影影像学特征分析,恶性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组间不规则形(64.00%vs16.67%)、圆或椭圆(16.00%vs56.67%)、多结节融合状(34.00%vs0.00%)、斑片状(66.00%vs16.67%)磨玻璃影形态学情况分析,除圆或椭圆外,不规则形、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恶性组占比率更高,P<0.05。结论:肺部小结节定性诊断中CT后处理能够进一步有效区别良性、恶性患者的磨玻璃影影像学与形态学特征区别,用于肺部小结节定性诊断价值显著,有助于患者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吕洁霞 《药物与人》2014,(8):155-15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孤立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肺孤立结节患者,对收录的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使用多排螺旋CT进行靶扫描呈现出的影像非常清晰。良性结节多呈现出浅分叶、粗长毛刺、钙化,而增强后进行的CT扫描结节表现出的周边强化;恶性结节多呈现出:分叶、毛刺、胸膜凹陷、血管集束症等,而增强后的CT扫描结节表现出明显不均匀的周边强化。对选取出的172例肺孤立结节患者进行确诊,其中有93例患者显示为良性结节,79例为恶性结节。经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症实,确诊率为1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肺孤立结节呈现出多样化,确诊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增强CT动态扫描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良、恶性结节的CT影像学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动态扫描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值及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显示恶性病变患者217例,良性病变患者183例;增强CT动态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度为86.25%,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5.25%;增强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孤立性肺结恶性结节的CT数值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出现毛刺征、磨玻璃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均P<0.05)。结论 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中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征象,并依据不同时段CT值的差异辨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8例病变中,有13例位于胸膜下,12例位于肺下叶;CT表现为类圆形结节16例、空气支气管征15例、血管集束征8例、宽基底与胸膜相连7例、晕征6例、胸膜反应5例、胸膜凹陷2例、毛刺征4例、分叶征2例。结论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征象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在孤立性肺结节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4月到2018年11月,均为经过临床病理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2例和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进行扫描,评价检验的结果和应有价值。结果:MPR图像和常规横断位扫描可更好显示患者病灶的特殊征象,特别是对患者的胸膜凹陷、血管集束、毛刺征、小钙化、空泡征以及凸起等情况进行表现。结论:临床通过选择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能有效发现孤立性肺结节的各种特殊征象,对有效区分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观察良性及恶性结节的CT征象。方法:选择本单位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33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7例肺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全部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计算诊断符合率,并组间对比结节平均直径以及胸膜牵拉征、血管包被征、毛刺征、分叶征等CT征象的分布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4.12%(16/17),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6.97%(32/33)。研究组的结节平均直径为(3.41±1.36)cm,大于对照组的(1.14±0.69)cm,统计学对比有差异(t=6.445,P=0.000)。研究组有9例(52.94%)患者存在分叶征,13例(76.47%)患者存在毛刺征,10例(58.82%)患者存在血管包被征、14例(82.35%)患者存在胸膜牵拉征;对照组有3例(9.09%)患者存在分叶征,4例(12.12%)患者存在毛刺征,6例(18.18%)患者存在血管包被征、3例(9.09%)患者存在胸膜牵拉征,两组比较,统计学对比有差异(χ2=11.828,20.70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肺结节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结节性病变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诊断肺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对比分析良恶性结节动态增强CT值。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65例肺结节病变中,46例恶性结节,19例良性结节。较16排螺旋CT平扫相比,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恶性检出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肺结节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16排螺旋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动态增强30 s、90 s、480 s 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16排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可从多方位、多层面显示结节特征,为临床诊断肺结节性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在体检良恶性肺结节筛查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于我院体检时发现肺结节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将良性肺结节患者纳入良性组(n=53),将恶性肺结节患者纳入恶性组(n=65)。采用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肺结节进行分级评估,比较2组患者CT征象及肺结节分级系统评估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结节直径、密度类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空泡征、宝石征、肿瘤血管征、毛刺征等恶性征象的发生率均低于恶性组(P<0.05);而良性组患者病灶周围有卫星征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组(P<0.05)。〖JP2〗2组患者肺结节分级系统评估结果比较发现,良性组患者肺结节等级评估结果显著低于恶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良恶性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95% CI为0.733~0.881,敏感度为64.15%,特异度为93.85%,截断值为≥Ⅱ级。结论 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可较好地诊断良恶性肺结节,对临床中肺结节的鉴别及恶性结节危险度的分级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