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2月—2021年8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收治的5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序号为奇数的26例为观察组,序号为偶数的2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华法林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0,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FEV1/FV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利伐沙班能有效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对肺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急性肺栓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应用利伐沙班行抗凝治疗;对照组应用华法林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3.
马微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9):90-93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
1月—2018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华法林治疗)和观察组(利伐沙班治疗),每组25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变化,以及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
蛋白I(cTnI)D-D(D-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cTnI、D-D、ET-1、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能提高急性肺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降低血清CRP、cTnI、D-D、ET-1、vWF水平,提高NO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医学综述》2016,(22)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就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2 U/kg用1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持续静脉滴注2 h;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50 mg加50 m L注射用水持续静脉滴注2 h。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均采用常规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疗程为7 d。溶栓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率,血D-二聚体,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灌注缺损指数和栓塞指数,总有效率,出血率和病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困难、咳嗽和心动过速的改善率分别为95.0%(1/20),85.0%(2/19)和95.0%(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6/20)、55.0%(8/19)、75.0%(6/2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274±87)mg/L比(325±7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动脉灌注缺损指数和栓塞指数均低于对照组[(18±6)%比(23±7)%,(16±3)%比(24±5)%](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19/20),对照组为85.0%(1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血率分别为15.0%(3/20)和10.0%(2/20),病死率分别为3.0%(6/20)和3.5%(7/2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可显著降低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灌注缺损指数和栓塞指数,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50 mg阿替普酶行溶栓治疗,观察患者在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的主动脉内径(AO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I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以及三尖瓣可探及收缩期重度反流即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情况,同时观察溶栓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患者在溶栓后与溶栓前相比,其AOD、LAD、RVID、IVST以及PASP值都有所下降,溶栓后有4例患者出血。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诊应用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石油总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急诊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42例患者,其中瑞替普酶组18例,阿替普酶组24例,分别予以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有效率、出血不良反应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经急诊溶栓治疗后瑞替普酶组溶栓有效率为88.9%,发生轻度出血3例,中度出血1例,住院期间死亡患者2例;阿替普酶组溶栓有效率为75%,轻度出血3例,中度出血2例,住院期间死亡患者3例。两组溶栓有效率、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均适用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由于瑞替普酶溶栓便捷易行,因而更适合于急诊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肌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急诊内科接收的9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胺碘酮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心肌功能、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肌功能、凝血功能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31.11%(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心肌功能与凝血功能,且全安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血浆黏度及临床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5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19±1.52)分、(7.21±1.3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4、6.497,P<0.05)。观察组治疗1周、治疗5周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21.09±2.61)分、(28.17±3.2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9、2.676,P<0.05)。观察组治疗5 d后血浆黏度(1.85±0.21)mPa·s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8,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结局(1.58±0.41)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6,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rt-PA)联合华法林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华法林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静滴rt-P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血清D-二聚体(D-D)、脑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_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_2、血清D-D、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血清D-D、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PA联合华法林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效果确切,并可改善动脉血气,调节血清D-D、BNP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与利伐沙班联合治疗肺癌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5月—2022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肺癌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痛、吸氧和扩张肺血管、抗炎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10.01±0.76)kPa、血氧饱和度(97.65±1.61)%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5.48±0.42)k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8、5.540、8.178,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清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BI)指数评分升高,观察组变化程度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析阿替普酶(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145例AIS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三组,即联合组(n=49),阳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予常规治疗,阳性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rt-PA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Crouse积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安全性指标,于入院当天、疗程结束后行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表评分(ADL)评价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并以疗程结束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比较各组预后良好率。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C-IMT、Crouse积分、血清hs-CRP、IL-17、VEGF水平及NIHSS评分较入院当天明显降低,而ADL评分明显升高(P <0.05),且联合组入院当天至疗程结束后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尿激酶对肺栓塞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本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华法林治疗,利伐沙班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清D-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及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冠脉微循环相关指标差异、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b及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酶原(Fi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4、24小时ST段下降幅度、AUC大于对照组,QTd间期短于对照组,PI强于对照组,到达酶峰时间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4h观察组TT、PT、APTT、Fb长于对照组,血清D-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ig、AT-Ⅲ、PC和PL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和凝血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缺血心肌血流供应的恢复,减少心肌损伤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ACI相关分子的影响.方法:109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55例,先口服瑞舒伐他汀,然后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栓相关分子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3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给予序贯抗凝治疗,观察组39例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15 d 后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辅助检查指标及出血并发症,随访6个月对比远期疗效。结果治疗15 d 时观察组病死率(2.56%)低于对照组(8.82%),总有效率(94.88%)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动脉压及 N 端 B 型利钠肽原、血清肌钙蛋白 I 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综合发生率(23.08%)高于对照组(11.76%)。随访6个月,观察组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发生率、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内径均小于对照组,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 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次大面积 APTE 可实现肺组织早期再灌注,提高疗效,在严格评估禁忌证、个性化用药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肺栓塞溶栓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两组均采用2 h静脉溶栓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CT肺动脉造影(CTPA)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溶栓的有效率为86.7%,出血率为11.7%,死亡率为1.7%;观察组溶栓的有效率为96.7%,出血率为13.3%,死亡率为1.7%,观察组溶栓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与死亡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有效率高于尿激酶,但两种溶栓方案的死亡率与出血率无差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阿替普酶溶栓方案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