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控制训练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骨盆控制训练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盆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躯干作为人体核心部分,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12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程≤14 d)患者随机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宣教和指导(对照组,6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躯体控制训练(观察组,6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2周时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alance)和改良Rivermead移动指数(MRMI)评价平衡功能。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0)和MRMI评分(P=0.000)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2)和MRMI评分(P=0.002)亦增加。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训练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郑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治疗组、认知康复训练组、头皮针治疗联合认知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头皮针治疗组、认知训练组、联合组分别给予头皮针治疗、认知康复训练、头皮针治疗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照组除常规神经内科给药外不进行其他系统训练或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C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3组相对于对照组的MoCA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MoCA评分无显著提升(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联合治疗组MoCA评分相对于单纯头皮针治疗组和单纯认知康复训练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3组韦氏评分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认知康复训练结合头皮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及移动能力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连续纳入研究的9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入互动式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仅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5 m折返行走试验评估治疗后的步态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移动能力改善对整体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5 m折返行走时间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1)。互动式头针组治疗前后5 m折返行走时间的差值显著大于传统头针组(P0.05)和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的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亦高于传统头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的改善,从而提高其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程式化技能训练对易肇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02例易肇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同时,仅对训练组进行8周的程式化技能训练.训练结束后对两组均进行半年的随访,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组时、训练结束时、随访第3,6个月时进行评估.结果 与入组时相比,训练组患者训练结束时的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显著降低(P<0.05).训练结束后及随访期,训练组患者的PANSS部分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程式化技能训练对易肇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在平衡板上进行躯干训练30 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在稳定的表面进行躯干训练30 min,每周5次,持续8周。使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躯干肌肉活动,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IS)评估躯干肌肉活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估姿势控制能力。结果 2组干预前后EMG(ES、EO、IO)、TIS(静态、动态、协同、总分)、BBS及PA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肉活动及动态坐位平衡、协调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2组竖脊肌的肌肉活动及静态坐位平衡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可显著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  相似文献   

7.
咽部冷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咽部冷刺激诱发吞咽反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59例分为2组,即训练组(32例)和常规组(27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加行咽部冷刺激吞咽康复护理15~30d.常规组为对照组执行常规训练护理.结果 训练组治愈率为81.3%,常规组为51.9%.结论 咽部冷刺激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作业疗法中肩关节诱发训练对脑梗死中重度患者肩胛骨运动的影响。方法脑梗死造成上肢功能障碍影响肩胛骨运动能力的60例患者分为训练组(n=30)和对照组(n=30)。训练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及诱发肩关节运动(联合反应诱发患侧肩胛骨诱发)上肢负重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2组患者训练2次/d,每周训练5d,为期8周;同时2组均进行运动疗法训练和针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通过常规的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及传统针灸康复治疗,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都有所改善,但训练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肩关节诱发训练,脑梗死患者肩胛骨运动功能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相似文献   

9.
语言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60例脑卒中失语症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单用药物治疗.治疗组32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予头皮针、体针和语言训练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检查法对语言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0d时,分别采用我国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标准进行评定语言功能,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语言康复疗效较好(P<0.05).结论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语言功能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康复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21例分为收缩训练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收缩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多组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两组均接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步态评估量表(TGA)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收缩训练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下肢FMA、BBS及TGA评分均显著升高,MWS速度显著加快(P0.05~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BBS、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收缩训练组治疗前后下肢FMA、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值显著升高(t=2.28,P=0.04;t=3.85,P=0.00;Z=2.17,P=0.03),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08,P=0.94)。结论仰、侧、俯卧位下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后的功能恢复及肌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020-09—2022-09株洲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共治疗8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下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0.00%,与对照组的77.50%相比更优(P<0.05)。治疗后,2组胫前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BBA评分、FMA评分、Sheikh评分、10 m步行测试速度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下肢肌电信号,凸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电针刺激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卒中失语症患者 90例 ,分成A组与B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针、体针电刺激配合语言训练 ;B组常规治疗配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 3周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语言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A组显效率 68 9% ,有效率 2 4 4% ,无效率 6 7% ;B组显效率 3 7 8% ,有效率3 5 5 % ,无效率 2 6 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刺激配合语言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 ,且明显优于单纯语言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2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基础用药和康复训练,治疗组病情稳定后早期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同时予以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6周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2.5%,对照组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高龄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可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程式化技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程式化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 120 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对训练组进行 8 周的程式化训练,然后全部随访 24 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 Morningside 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评估.结果:训练组的 PANSS 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及 ITAQ 分以及 MPSS 各量表分在训练第 20 周末起,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式化技能训练可使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增进多方面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听觉-运动同步训练联合认知-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方法将62例慢性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或联合听觉-运动同步训练,每周3次,30 min/次。评估治疗6周后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2组认知功能与躯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双任务训练组。结论听觉-运动同步训练联合认知-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患肢负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采取基础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治疗时间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作业治疗能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针配合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66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5例; 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平衡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脑卒中恢复期针刺方法;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能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组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r Index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针配合平衡针刺法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后增高的肌张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