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脑出血(ICH)患者白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探讨ICH急性期免疫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40例ICH患者外周血中IL-17、TGF-β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及出血灶周边脑组织IL-17mRNA和TGF-βmRNA表达水平。结果40例ICH患者外周血中IL-17蛋白及IL-17mRNA表达增高,TGF-β蛋白及TGF-βmRNA表达下降;出血灶周边脑组织标本中,IL-17mRNA和TGF-βmRNA表达均上调。结论急性ICH患者外周血及出血灶周边脑组织均发生炎症反应,并可能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后继发性脑损害是导致原有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炎症反应始于炎症细胞黏附、迁移、浸润、活化以及炎症因子释放,其内在机制不明.深入了解炎症反应在脑血管病后的作用机制,将为了解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神经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继发性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都有表现,TBI发生后,受损或死亡的细胞释放危险信号,诱导炎症因子分泌,激活免疫细胞和胶质细胞相关受体,诸多细胞和炎症介质相互影响,共同介导有害或有益的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引发的级联反应影响TBI的预后,在TBI的治疗中,针对性应用了许多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手段,但神经炎症反应在TBI中的二重性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脑出血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15%,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1])。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主要由血肿占位及压迫效应、脑水肿、血-脑脊液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炎症反应造成。其中炎症反应贯穿于脑出血损伤的各个阶段,在疾病进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出血后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相似文献   

5.
炎症与癫痫     
癫痫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短暂性大脑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由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反应是癫痫发作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目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和癫痫发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本文就近几年来证实的参与癫痫发作的多种炎性因子(如IL-1β、TNF-α、COX-2、TGF-β等)和相关受体(如TLR、IL-1 R等)进行概述,并探讨不同炎症因子及受体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说明炎症反应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Sham)组、脑损伤+溶剂(TBI+Vehicle)组和脑损伤+甘氨酸(TBI+Glycine)组,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 术后1 h侧脑室注射甘氨酸(2 mg/kg)或等体积的溶剂; 术后24 h,取脑组织样本; 采用脑含水量测定、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评价甘氨酸对大鼠TBI的神经保护作用; 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评价甘氨酸对TBI后脑组织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 甘氨酸可减轻TBI后脑水肿,减少皮层神经元损伤; 同时甘氨酸可抑制TBI后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过度释放。结论 甘氨酸对大鼠TB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甘氨酸对TBI后相关炎症因子过度增高的抑制可能部分解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最新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在SAH病人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炎症反应是早期脑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围绕动脉瘤性SAH后早期脑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相关因子IFN-α、TGF-β1与颅咽管瘤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GTVisionTM法检测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58例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复发组及初发组颅咽管瘤组织中IFN-α、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造釉细胞型及复发颅咽管瘤IFN-α表达广泛。44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有40例IFN-α表达阳性(90.91%),鳞状乳头型14例中有12例表达阳性,造釉细胞型IFN-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状乳头型(Z=-2.003,P<0.05)。16例复发颅咽管瘤均有IFN-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组(Z=-2.085,P<0.05)。TGF-β1在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明显表达,14例中有10例阳性表达,而造釉细胞型44例仅有14例表达阳性(Z=-2.129,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全部颅咽管瘤中,IFN-α与TGF-β1表达程度呈负相关(rs=-0.273,P<0.05)。结论颅咽管瘤存在复杂的炎症反应,炎症相关因子IFN-α、TGF-β1可能参与颅咽管瘤细胞的生长调控,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 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TAT3在Aβ寡聚体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水平;用siRNA沉默STAT3的表达后,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siRNA STAT3组、Aβ处理组、Control siRNA+Aβ组以及siRNA STAT3+Aβ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β、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β寡聚体处理小胶质细胞后p-STAT3的表达水平增高,与Aβ寡聚体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siRNA沉默STAT3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约67%和6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处理组的IL1-β及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与Aβ处理组相比,siRNA STAT3+Aβ组的IL1-β及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STAT3参与调控Aβ寡聚体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中炎症因子的释放,在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Aβ作用机制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急性的、自发性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至大脑实质、脑室或者蛛网膜下腔的过程.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病残率.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及吸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即所谓的原发性脑损伤及继发性脑损伤.小胶质细胞是被认为最早对脑出血做出反应的非神经元细胞,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激活腺苷A2A受体对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CH组、CGS组、CGS+ZM组、ZM组。应用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ICH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ul,CGS组、CGS+ZM组、ZM组在ICH模型制作前15min,脑内立体定向分别注射CGS1μg,CGS1μg+ZM1μg,ZM1μg。模型制作后24h处死动物,应用HE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TNF-α蛋白的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ICH组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CGS组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的表达及凋亡的细胞数目明显降低,与ICH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CGS+ZM组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的表达及凋亡的细胞明显增高,与IC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G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选择性的腺苷A2a受体激活可降低ICH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减轻ICH后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正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常驻实质性巨噬细胞,与脑内位于脑膜、脉络丛和血管周围间隙的非实质性巨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一起充当CNS的免疫前哨,发挥免疫监视作用~([1])。小胶质细胞是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主要炎性细胞来源,其在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2])。为了深入了解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后不同病理阶段的作用,更好的以小  相似文献   

14.
炎症反应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炎症反应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相关性,分别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因子释放、补体激活等几方面对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京尼平(genipin)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及凋亡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凋亡反应模型。实验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京尼平组、LPS组、LPS+京尼平组。通过ELISA、RT-PCR、Western Blot、细胞流式检测细胞的炎症及凋亡反应。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可以诱导BV-2细胞上清培养基中IL-6、IL-1β和TNF-α释放和细胞内IL-6、IL-1β和TNF-α转录的增加;同时,LPS还可以激活凋亡蛋白Bax并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率的明显升高。京尼平预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激活,并减少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genipin干预可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及凋亡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出血(ICH)灶周组织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这两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分析其相关意义。从病理学角度分析IL-4、IL-10是否参与(ICH)灶周组织的炎症反应。方法选取5例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脑库(ICH)死亡患者全脑标本,自出血灶边缘1~3cm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取材,对侧设为对照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ICH)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4和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ICH)灶周组织病理改变较明显,有散在的小软化灶,神经元细胞高度水肿,星形胶质细胞聚集,血管外有炎性细胞浸润。出血灶对侧(健侧)神经元核显示不清,部分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CH)后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状物质,IL-4阳性表达水平较病灶对侧(健侧)高(P 0.05)。观察到距离出血灶越远,IL-4阳性表达越少。而IL-10仅一例病例标本阳性表达,余标本无阳性表达。表达水平与距离出血灶的距离无明显相关。结论 IL-4可在(ICH)早期脑组织中表达。(ICH)灶周组织中IL-10的表达可能具有延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涉及病人多、范围广。TBI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后者是直接损伤造成的一系列细胞及生化级联反应,是TBI致死的主要原因~([1-3]),炎症反应是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最关键的病理过程~([4,5])。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释放在TBI后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继发性脑损伤中H1MGB1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对近年来TBI中HMGB1的研究进展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虾青素(Astaxanthin;AST)对脑出血(ICH)小鼠脑组织炎症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实验观察虾青素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诱导的原代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影响;体内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ICH模型组、虾青素治疗组(10 mg/kg和30 mg/kg),在ICH模型组和虾青素治疗组均采用小鼠脑立体定位仪尾状核注射自体血以建立小鼠ICH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虾青素治疗组于2 h、12 h、24 h、48 h间断灌胃给药,另2组以相同时间灌胃给予等量橄榄油处理,术后1 d、3 d、5 d、7 d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分别在给药3 d和7 d后取脑组织,应用Neu N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神经元数量的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脑血肿周围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含量的在ICH中时间趋势的变化。结果 1 d、3 d,10 mg/kg和30 mg/kg虾青素都能减少ICH小鼠的NDS,虾青素治疗组中的ICH小鼠血肿周围组织中的IL-1β、Caspase-3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CH模型组(P0.05),虾青素改善了ICH血肿造成的神经元细胞的继发性炎性损伤,进而抑制了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虾青素对ICH小鼠继发炎性损伤具有较好的神经元细胞保护的作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虾青素改善ICH小鼠神经功能障碍,通过抑制炎症和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的过度激活,减少了炎症和凋亡相关蛋白持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介素1β(IL-1β)单克隆抗体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癫痫模型组(模型组)、IL-1β抗体治疗+癫痫模型组(单抗组),以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动物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治疗抗体的浓度,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IL-1β、NF-κB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S100B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区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及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IL-1β单克隆抗体在海马组织中浓度>3.00μg Ab/g;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IL-1β、NF-κB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1),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1),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神经元缺失情况、胶质细胞活化情况显著减轻(P<0.05)。结论 IL-1β单克隆抗体可能对癫痫导致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中和IL-1β、抑制IL-1β介导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而减轻炎症反应,这可能是IL-1β单克隆抗体减轻癫痫所致的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的病因和引起多巴胺 (DA)能神经元变性的准确机制至今仍未充分阐明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对PD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炎症反应 (主要是指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 )可能参与了PD的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进程 ,我们就有关PD炎性反应特点及其参与PD病理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如下。一、PD患者脑内存在炎症反应证据近年来诸多学者报道 ,PD患者脑脊液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炎性细胞因子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这些细胞因子包括致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