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手术结果对比,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congenital intestinal malrotation,CI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临床疑诊为肠旋转不良的患儿156例超声数据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CDU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结果:156例疑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中,超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围绕肠系膜上动脉(SMA)盘旋形成漩涡征107例;SMV与SMA仅表现为位置异常21例;胃、十二指肠扩张及下消化道呈塌瘪状共75例;SMV扩张86例。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97.84%,阴性预测值为76.47%,Kappa=0.78,P < 0.01,其结果与传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造影(UG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超声对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较敏感,准确率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该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S)技术评价孕中晚期胎儿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容积探头采集100名正常孕中晚期胎儿(22+0~24+6周50例、30+0~32+6周50例)的腹部3-DPDS血流图像,分析SMA和SMV的三维超声形态特征,同时回顾性比较分析4例中肠扭转胎儿(26+3~32+1周)的临床及影像数据。结果: 3-DPDS对健康组SMA和SMV的显像成功率均为93%(93/100),中肠扭转组中SMA和SMV的显像成功分别为4例和3例。健康组中SMV主干均位于SMA主干右侧与之平行,3例肠旋转不良致中肠扭转的胎儿可显示特征性的SMV缠绕SMA的空间关系。结论: 3-DPDS可以直观地显示中孕期胎儿SMA与SMV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中肠扭转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在临床上对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应用和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该院六年来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小儿肠旋不良并中肠扭转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结果:在30例患者中,在手术前,有22例患者被诊断出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旋涡,在手术中均被证实.其中11例伴有肠壁增厚、肠腔积液,,6例肠系膜上静脉扩张,3例部分肠断坏死,1例合并空肠狭窄,1例出现腹腔囊性肿块.结论: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旋涡判断是否存在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是患儿的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声与CT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锁仁静  李亮  吴梦琦  沈琪  胡俊 《安徽医学》2010,31(11):1324-1325
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诊断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0例患儿术前行CT检查,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18例,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7例,5例误诊为肠套叠。30例患儿术前行彩超检查,诊断肠旋转不良22例,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7例,1例漏诊。结论超声和CT均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显示病变的最佳方法。方法:本组共33例:SMA病变14例,其中血栓形成9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旋转不良1例;SMV病变19例,均为血栓形成。多层CT血管成像均包括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等重建方法。结果:9例SMA血栓形成在MIP均显示清楚,仅4例在VR显示病变,MIP对SMA血栓形成显示明显优于VR(P=0.0294)。3例SMA夹层动脉瘤以MPR显示较好,1例SMA假性动脉瘤和1例动脉旋转不良在VR显示较直观。19例SMV血栓形成在MIP和MPR均显示清楚,VR示病变血管不显像;其中12例SMV周围见侧支循环血管,侧支血管在MIP均显示良好,仅5例在VR显示,MIP对侧支血管显示明显优于VR(P=0.0046)。结论:运用多层CT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SMA和SMV病变,在上述3种重建方法中MIP对SMA血栓形成及SMV周围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最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惠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缺血的MS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SCT对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MI患者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MSCTA)图像,描述AMI的肠系膜血管及其相关病变MSCT的表现特点.结果 5个病例中,1例肠系膜血管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2例,其中1例断面图像表现为SMA起始端以远血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A起始端以远未显影;另1例断面图像SMA未见明显异常,MSCTA显示SMA近端局限性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2例,其中1例SMV完全闭塞,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V和门静脉均未显影;另1例SMV内见充盈缺损影,MSCTA示SMV内见条状低密度影.5例均见小肠病变肠管壁明显增厚、肿胀,肠管积液扩张及腹水,2例见肠系膜水肿,2例并肠壁积气.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AMI的肠系膜血管及相关病变情况,是AMI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早期诊断肠旋转不良可预防致命性的中肠扭转的发生。肠旋转不良时超声(US)检查可发现肠系膜上动、静脉(SM A、SM V)的位置异常。本研究旨在确定超声检查对于该病筛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调查3年内所有因怀疑肠旋转不良而接受上消化道检查(UGI)和超声检查(US)的儿童。排除US检查未发现SM V/SM A位置异常的患儿以及UGI未见十二指肠空肠曲的患儿。结果:211例入选对象中,62%U GI和U S检查均正常,15%两项检查均不正常。44例US异常而UGI正常(假阳性,21%),5例US正常而UGI异常(假阴性,2%)。在这5例患者中,未发现易导致肠扭转…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胡春梅  隋秀芳  何年安  赵志宏  李喆 《安徽医学》2015,36(11):1432-1433
患者男性,24岁,反复蛋白尿,血尿7年,以“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入住我院肾内科。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消瘦,自诉胃炎10余年,发现胃溃疡4年。入院次日晨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胆汁样液体,给予抑酸护胃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查视患者:痛苦貌,中上腹及脐周压痛阳性,听诊肠鸣音稍活跃。急诊行腹部立位平片及彩超检查,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肠梗阻及消化道穿孔征象。彩超显示:上腹部偏右腹主动脉前方探及范围约45 mm ×36 mm 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清,中心回声增强,周围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包块外层为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内层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见图1~3)。探头由 SMA 的根部至其终末端连续横切面的观察过程中,显示外围的肠管、肠系膜、SMV 绕着 SMA 的长轴顺时针旋转呈“漩涡征”。超声提示:右上腹不均质回声包块,考虑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可能。后行腹部增强 CT 示急性肠扭转。遂转入急诊外科行急诊手术。术中见消化道先天旋转发育不良,盲肠位于肝下,阑尾细长扭曲、约10 cm,小肠肠系膜根部发育不良、狭窄、约5 cm,全小肠自系膜根部扭转1080°,肠管呈绛紫色。予以旋转复位后肠管颜色恢复正常、蠕动可。温盐水冲洗腹腔后将小肠系膜呈扇形固定于后腹膜。手术顺利,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28例疑似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均先后进行X线扫描及彩超检查,并经临床手术治疗取病理样本检验确诊。观察和对比X线组和彩超组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疑似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经X线确诊25例,确诊率89.29%,经彩超组确诊28例,确诊率100%;两组确诊率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较X线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和SMV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全部行超声显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低回声团,7例为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栓,管腔内为均匀低回声团;4例为慢性期血栓,管腔内为不均匀低回声团;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10例,扩张小肠40~60mm:肠壁增厚12例,增厚5~24mm;腹腔积液12例.结论 超声显像是诊断PV和SMV血栓形成并肠道缺血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1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造影检测结果,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结果 在肠旋转不良的检测中,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70%,准确率为90.18%,假阴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9.30%,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762);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检测中,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83%,特异性为94.87%,准确率为94.17%,假阴性率为6.17%,假阳性率为5.13%;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870);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怀疑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和X线造影检查均可进行诊断,而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李彦婷  李转平  杨海茹 《安徽医学》2017,38(8):1023-102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治疗过程中对疗效评价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确诊MVT的患者12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内径及血栓回声(EIsmv)、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RIsmv)、周围小血管情况、水肿肠管长度及腹腔积液等指标,根据治疗转归分为治疗好转组和治疗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例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转归分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MVT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肠管扩张、局部小肠壁增厚、MVT回声低、无血流显示,首诊诊断率为63.5%,随访诊断显示率100%.12例患者中死亡4例,血栓治疗好转者8例,正常对照组、血栓治疗好转组、血栓治疗死亡组的SMA血流速度、肠系膜血管数呈递减趋势,而RIs、SMV内径、EIsmv、肠壁厚度、肠管长度、腹腔积液深度呈逐渐递增趋势,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连续观察MVT的治疗过程,可客观地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