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PETD治疗的46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三维打印模板导航技术穿刺(导航组),其余24例采用常规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显著低于透视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12个月ODI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MacNab疗效评定,导航组优良率为95.45%(21/22),透视组优良率为91.67%(22/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LDH手术和穿刺均用时减少,而且能减少透视次数、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9月,采用双镜双通道PELD治疗游离型LDH患者2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8.50±22.15)min,住院时间为(4.05±2.17)d。所有患者游离髓核均完全摘除,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出现。术前腿痛VAS评分为(8.15±1.07)分,术后1年降至(1.36±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ODI为(65.25±7.60)%,术后1年为(10.0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0%(21/23)。结论 采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LDH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采用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的L4/L5节段LDH患者37例,记录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以分析该技术学习曲线。分别于术前、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术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满意度,并分析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SF-36评分8个维度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满意度,优27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LDH安全、有效、准确、微创,提高了穿刺和减压的安全性,减少了辐射暴露及并发症的发生,其临床疗效不受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腰腿痛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靶向穿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2月58例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局麻后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直接减压手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12个月,ODI由术前平均72.4%降至平均19.7%(P<0.01),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3.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靶向穿刺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应用可视化骨凿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治疗极高度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极高度游离型LDH患者16例,术中应用可视化骨凿直视下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以增加套管工作距离。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术后复查MRI,以明确是否存在髓核残留,通过动力位X线片观察是否发生节段性不稳。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2±10.7)min,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5±4.6)个月。术后1 d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3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的术后1年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所有患者术后无髓核残留、节段性不稳发生。结论 PETD术中应用可视化骨凿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治疗极高度游离型LDH安全、有效,且髓核摘除彻底,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穿刺置管技术辅助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接受PETD治疗的42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半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术前使用Mimi...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LD治疗双节段LDH患者40例(双节段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匹配同期采用PELD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单节段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结果 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高于单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双节段组和单节段组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5.0%。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腰椎不稳、术中神经根损伤或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LDH疗效确切,且不会影响术后脊柱稳定性或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和常规定位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70例,根据穿刺方法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组(导航组)和常规定位穿刺组(常规组),每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2例,常规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4例,根据严重程度行非手术或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行PETD可减少透视和穿刺的次数和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及降低医患的辐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简易穿刺定位法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采用PETD治疗的230例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4例采用传统方法穿刺定位(对照组),126例采用简易方法穿刺定位(观察组).记录2组术中透视次数、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5月本院采用PETD治疗的24例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4.6 min;手术出血量15~40 m L,平均24.0 m L;住院天数3~7 d,平均4.3 d;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88±1.33)分,术后12个月为(1.96±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腿痛VAS评分为(7.67±1.27)分,术后12个月为(1.8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值为(68.8±8.4)%,术后12个月为(2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cnab标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PETD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是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纯腰椎不稳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006年2月~2009年7月收治的单纯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LIF组(110例)、TLIF组(108例)。术前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中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PLIF组为(125.6±45)min,TLIF组为(124.9±44)min(P>0.05);失血量:PLIF组为(1 000±450)ml,TLIF组为(995±405)ml(P>0.05);术中并发症:PLIF组为3例,TLIF组为0例(P<0.05);术后优良率:PLIF组为93.6%,TLIF组为94.4%(P>0.05);术后融合率:PLIF组为96.4%,TLIF组为98.1%(P>0.05);JOA评分:PLIF组为14.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腰腿痛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改良 PLIF 和传统 PLIF 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 VAS 评分和 JOA 评分。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良 PLIF组均优于传统 PLIF 组(P <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JOA 评分: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 JOA 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与传统 PLIF 相同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组织损伤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 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腰椎椎弓崩裂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腰椎椎弓崩裂是构成症状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传统的跨节段固定植骨融合可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青少年患者行直接修复峡部缺损是合乎逻辑的术式,可保留腰椎活动度,减小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但须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该文就近年来腰椎椎弓崩裂的临床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C地POLD治疗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批 3-42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7.67%,无严重并发症。病程在2年以内者疗效优于2年以上者(P〈0.01)。结论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年龄与疗效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age geometries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on the sagittal spinal profile after monosegment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ETHOD: The study is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9 patients with segmental instability, who were surgically managed by monosegmental PLIF with PEEK-Cages and dorsal instrumentation. RESULTS: At radiographic follow-up after surgery we foun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lumbar sagittal spinal profile, independent of the cage geometry utilised. A marked discrepancy between 0 degrees -standard and 4 degrees -trapezoid implants concerning the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lumbar lordosis, disc height, correct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was not found. With the use of 4 degrees optimised cages in segment L4/5 slightly better results for segmental lordosis were obtained. Reliability of the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expressed as intra-observer error, was satisfactory. Cage geometry did not have an effect on the clinical result. By combining interbody fusion with 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the reposition of slipped vertebra and distraction of the interbody space could more effectively be achieved. Patients without dorsal instrumentation had a higher rate of pseudarthrosis as well as a less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normal sagittal alignment after single-level lumbar fus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rectangular and 4 degrees -wedged cages. Although results after utilization of 4 degrees -wedged cages do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these implants offer the surgeon one more sizing variation with which physiological lumbar lordosis may be attaine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somatic implants with dorsal instrumentation achieves a more precise realignment and has a lower rate of cage-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t therefore seems prudent that an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解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体形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伟  郭伟  邓晶晶  孙鹏  肖梅 《中国骨伤》2003,16(10):580-583
目的 解读冯天有教授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四步规律性变化。方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旋盆翘臀患者23例,摄体形像、X线片。并用Photoshop6.0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X线片侧位腰曲变直,甚至反向。以站立前后位X线片上测量水平线与代偿椎体(L3或L4)上缘夹角,代表腰段脊柱旋转侧弯角度。本组病例此角度为(11.57±2.74)°。骨盆旋转倾斜有两种代偿方式。穿矫形鞋后站立前后位X线片可见骨盆发生旋转,腰段脊柱向一侧倾斜角度显著减小,变化值为(10.69±3.02)°(t=2.96,P<0.05),差异有显著性。电脑合成图像可见位移椎体L4或/和L5体表投影位于腰曲变平反向阶段。腰椎凸侧条状肌痉挛范围与腰椎旋转侧弯范围一致。随访3~24个月,优22例,良1例,差0例。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Ⅲ型旋盆翘臀是躯干(脊柱)、骨盆、下肢联动结构对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代偿及身体生物力学平衡的结果,穿矫形鞋是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Wang J  Zhou Y  Zhang ZF  Li CQ  Ren XJ  Chu TW  Wang WD  Zheng WJ  Pan Y  Huang B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076-108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O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371例Ⅰ°或Ⅱ°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TLIF和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男性134例,女性237例;年龄37~85岁,平均50.4岁.采用可扩张通道下单节段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172例(MIS-TLIF组),传统开放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患者199例(OTLIF组).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结果,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薄层CT扫描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7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58个月,平均32.7个月.术前两组性别、年龄、滑脱类型和融合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MIS-TLIF组平均为(310±75)ml,OTLIF组(623±156)ml,MIS-TLIF组显著优于OTLIF组(t=2.836,P<0.01).术后出血MIS-TLIF组平均为(38±13)ml,OTLIF组(184±72)ml,MIS-TLIF组显著优于OTLIF组(=3.274,P<0.01).与OTLIF组放射暴露时间(20±10)s比较,MIS-TLIF组放射暴露时间(51±19)s更长(t=2.738,P<0.01).两组在手术时间、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Ⅱ°以下腰椎滑脱症,MIS-TLIF安全有效,相对而言,与开放固定比较具有出血少及组织损伤轻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加深对腰神经根周围解剖的认识,选择经皮穿刺最佳途径。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腰神经根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摹拟穿刺。结果测量三角工作区面积(mm2):L4~5为10465±2366,L5~S1为9181±1678;直视下穿刺针进入角度(°):L4~5为4533±181,L5~S1为4043±349,外区为484±256;穿刺点距后中线距离(mm):L4~5为698±57,L5~S1为606±70,外区为971±99;闭合穿刺成功率:L4~5为100%,L5~S1为90%,外区为60%。结论经三角工作区穿刺是经皮后外侧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最佳途径;对L5~S1间隙穿刺有困难时,可经三角工作区的外区进行穿刺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