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在临床上治疗眼病从脾胃论治的机理进行观察确认。方法:从历代各家经典中引见,并举例从多方面论治,眼科临床从脾胃论治眼病的重要性。结果:在眼科临床上多种眼病治疗上以脾胃为本得到满意疗效。结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眼科临床上得到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杨倩教授从“思则气结”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CAG是临床常见慢性胃病之一,病程长,病症反复,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状态。杨倩教授结合多年脾胃病临床诊治经验,提出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关键病机为过思导致脾胃枢机运转不利。在此基础上,杨倩教授主张运用疏肝运脾,宣散调气,平衡五脏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脏腑辨证,帕金森病以往多从肝风论治;基于气血津液辨证,多从气血解释,而从津液的角度认识帕金森病,却少有言及。本文从津液角度整理古籍和临床治疗经验,对帕金森病的病因进行探讨,提出治肾以复津液上腾之下本、治脾胃以复津液升降之中轴、治肺以复津液敷布之上源的治法,以期丰富帕金森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抑郁为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高敏教授认为帕金森病抑郁为中医“颤病”及“郁病”的合并病,可将其命名为“颤郁病”;颤郁病的发病因肝血亏虚,肝脉失养,肝失疏泄,风动成颤,滞而成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认为治疗颤郁病需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参考“五脏相关学说”,从肝论治,采用补肝阴、疏肝气、清肝热、化肝瘀等治法,以补肝与疏肝活血相须为用,使肝之气血阴阳协调,则病症缓解。  相似文献   

6.
阴火辨治 ,传统上多以滋阴降火为主 ,以脾胃论治者很少。但纵观临床 ,因脾胃气阴两虚而致者为数不少。即便以肝肾阴虚为主者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往往也兼有中焦不足的情况 ,临证时 ,应仔细详察。今从病机理论、治则方药及临床等方面对“阴火”从脾胃论治作一概述。1 病机理论阴火从脾胃论治 ,源于《素问·调经论篇》中“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歧伯曰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薰于胸中 ,故内热。”本条所说的阴虚内热并非一般所说的肝肾阴血不足而生的内热。而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该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的思路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任先教授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 ,认为“虚”和“痰”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虚为生痰之本 ,痰为致虚之标。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养胃为要 ,疗效肯定。其从痰论治脾虚的思想对以脾气虚为主的脾胃病证治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蔡娟  陈卫银  杨芳 《四川中医》2012,(12):26-28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临床发病率较高,具有难治性的特点。现代医学对其研究及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不甚满意。本文经相关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本病从传统中医方面治疗入手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且与肝脏的关系十分密切,进而提出从肝来论治本病,以期为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重视从脾胃论治肝病。通过传统理论研究,结合王旭高肝病治法、医案及相关文献,论证了其从脾胃论治肝病的学术思想是理论传承经典,立论以人为本,治验彰显临床。王旭高从脾胃论治肝病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分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属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非运动症状病变。因非运动症状直接影响治疗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指出,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抑郁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临床治疗特点,对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均有着不错的疗效。此外,针灸对于肠道菌群亦有着不错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针灸在临床中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应用,推测针灸或许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帕金森病抑郁。  相似文献   

12.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诊疗思维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发明。笔者认为,在治法创新上除“固本培元”外,新安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还形成了“调理脾胃”、“养阴护阴”、“准《伤寒》法”等特色治法。“调理脾胃”法与“固本培元”法一源双流,以“后天元阴元阳不足”论治为分野,从培补“脾胃元气”到“脾胃分治”,从脾虚分阴阳论治到脾胃各分阴阳论治,以吴澄理脾阴、叶天士养胃阴最具特色,弥补了李东垣《脾胃论》之不足,拓宽了从脾胃论治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失眠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总结胡斌从脾胃论治失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通”为顺、以“和”为贵,注重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有序,五脏心神得养,进一步深化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先从脾胃的功能出发,结合文献,论述了脾胃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对自古至今对阿尔茨海默病从脾胃方面进行的方药及针灸方面的治疗进行综述;此外,还对从脾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概述.得出的结论 是,从脾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是有理论基础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万玲 《河南中医》2012,32(4):453-454
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结合“全息理论”以及中医“取类比象”方法:肺居上居外,脾胃居中,肝胆分两边,将粉刺的发病部位与面部脏腑的分部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发病以正面为主从肺论治,予枇杷清肺饮加味治疗;发病以环口绕唇为主从脾胃论治,予清胃散加味治疗;发病以两侧脸颊为主从肝胆论治,予龙胆泻肝汤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论内涵。认为“精”之内涵包括精液本身及精室整体,“精变”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衰,且涉及肾虚。以“中虚精变”理论为指导,确立“调中理精”的治疗思路,以清补中焦、调节脾胃运化为关键,以调理精室、促进浊物代谢和精微蕴生为目的,具体分为补中理精、运中理精、清中理精三法,以期为男性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多伴有人格改变和精神症状。中医学认为,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临床上,笔者发现导师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效果显著,本文试对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做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9.
脾胃肝胆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症状缓解明显、不易复发的优势,文章总结余泽云教授从气从郁论治脾胃肝胆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与针灸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理脾胃是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治法.本文从脾胃论的源流,脾胃的生理病理与针灸治疗的关系、脾胃论治的主要穴位和手法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针灸脾胃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