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雷丰,字少逸,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时病论》全书共分8卷,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颇具临证参考价值~([1])。雷氏对秋燥病的治疗颇具特色,现将其辨治秋燥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秋燥病机秋燥病名首见于清·喻嘉言的《医门法律》,认为秋燥为秋季燥热病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秋燥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秋燥     
张继泉 《家庭中医药》2003,10(10):53-53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容易消耗人体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燥盛则干”,若不及时化解,损伤肺阴,久之又可伤及胃阴,出现口干而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征象。一般可用养阴、增液、润燥的药物来治疗,常用的中草药主要有下列一些:  相似文献   

3.
治秋燥有招     
《养生月刊》2006,27(9):I0001-I0001
一过了立秋,天气渐渐转凉,但空气变得干燥起来,人们常常会感到皮肤变得紧绷绷的,口鼻干燥,严重者还会出现咽喉干痛、毛发枯而无光泽、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咳嗽等症状,这些都属于“秋燥”的症状。“燥”为秋季的主气,容易耗人津液。因此,防治秋燥重在保护津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饮水有讲究:一是多饮水,要不间断地饮水,特别是在晨起时、饭后半小时、睡前一小时等重要时段要多饮水。二是要饮“好水”,尽量选择优质的矿泉水,如果是饮用自来水,须煮沸后,再打开壶盖子,小火继续烧3 ̄5分钟。如果是以喝桶装饮用水为主,既应注意水源是否纯净,…  相似文献   

4.
秋燥咳嗽治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燥咳嗽治例225600江苏省高邮市中医院蒋茂剑燥为秋令主气,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故病咳嗽者多。临床具有咳嗽缠绵,伤阴损络,病及大肠等特点。兹录例案4则,冀同道指正。温操袭肺治宜辛凉甘润戴×,女,45岁。1991年10月23日初诊。病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肝阳”是生理名词,有温煦机体,激发肝气,鼓舞十二经气化的作用。肝阳虚是肝的功能衰微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主要为虚寒症状,按其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可分为本证和兼证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鲍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3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是一种经血异常的疾病,淋漓不断谓之漏,大下不止谓之崩,在现代医学认为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妇科常见病,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崩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现代医学统计,50%患者发生于绝经前期,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常表现为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故应辨证施治与因人、因时治宜,动态地观察崩漏在月经周期中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亦称颈椎关节病或颈椎综合症,祖国医学虽然没有专著,但考究其病因及其临床表现不外乎阴阳、气血失调、肝肾不足,精血亏拟等与骨痹证极为相似,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一般认为与颈椎的退行性变有关,消除自觉症状主要是设法控制遐变的延续,治法虽多,但是见效慢,经反复实践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能凑效,运用中医中药,推拿、牵引等综合治疗,可以起到收效快,缩短疗程,巩固疗效,缓解症状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小儿遗尿,又称尿床,是指三岁以上的儿童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若经久不愈会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余经临床实践总结出四个证型,兹介绍如下。心肾不交《奇效良方·遗溺失禁》说:“盖心属火,与小肠为表里,二气所以受盛,是为传  相似文献   

9.
<正>小儿肺炎的最初应激反应是属于生物学的防卫反射范围,若毒素轻微,机体反应力强,免疫功能相对完善,则仅表现为体表微循环与肺微循环的一过性变化,故仅止于太阳病。若表寒并有肺寒咳嗽,可考虑体表微循环痉挛时期则用小青龙汤温发之。如肺微循环倾向扩张,则加石羔清理热;如已扩张,则应为太阳温病,表里同热,用麻杏石甘汤凉发之。 若严重感染、细菌或病毒毒素可直接引起肺微循环血管  相似文献   

10.
指出咳嗽在辨证的基础上,应注重辨咳、辨痰,治疗咳嗽方中须加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1.
胡树钊  程荣朵 《陕西中医》2006,27(4):506-506
肾盂肾炎,属中医淋证、腰痛、虚劳等范畴。本病若治疗不当或初起治疗不彻底,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巢元方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尤在泾提出:“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砂、石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之阴方可。”笔者根据前贤论述,抓住脏虚、湿热、瘀血3个环节及其内在联系,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尤其久治不愈的患者,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崩漏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3-1773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是一种经血异常的疾病,淋漓不断谓之漏,大下不止谓之崩,在现代医学认为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妇科常见病,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崩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现代医学统计,50%患者发生于绝经前期,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常表现为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故应辨证施治与因人、因时治宜,动态地观察崩漏在月经周期中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3.
尿失禁按照西医临床症状可分为充溢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5类. 充溢性尿失禁是由于下尿路有较严重的机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尿潴 留,当膀胱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该类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证分析 1.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指因阳气或阳邪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营阴不守,症见时发热而自汗。  相似文献   

15.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洁,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己矣";后余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不同治疗大法:"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现将其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6.
秋燥是发于秋令的热病。有邪在肺卫,邪在胃肠,邪在肝肾之分。简曰上燥、中燥、下燥。故有"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之说。而燥气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久晴无雨多温燥,秋深西风肃杀多凉燥。我对秋燥食治,多辨为  相似文献   

17.
咳血,乃血液自肺、支气管而来,随咳嗽而出。发生于秋季的咳血,多为燥热病邪所致,故名“燥热咳血”症状以咳嗽、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为主,常伴有烦燥,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  相似文献   

18.
正方1:桑叶、南沙参、百合各15g,杏仁、麦冬各12g,象贝母、天花粉、牛蒡子、枇杷叶各10g,生甘草6g,梨皮20g。水煎,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此方适治秋燥偏热的患者,症见干咳无痰,或有少量黏痰、痰中带有血丝,兼有咽喉肿痛,声哑,唇干鼻燥,口干喜饮等。一般服药3~5剂可获显效或痊愈。  相似文献   

19.
黄××,男,43岁。1984年8月14日诊。昨日起突然腹胀不适,继而腹泻水样便,一日十余次。伴不欲饮食,肛门干燥灼热,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皴揭,形体消瘦,手足拘急,舌红苔黄燥,脉细数。诊断:秋燥(燥袭肺肠) 治法:滋阴润燥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8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天花粉15克、白芍15克、扁豆15克、杏仁12克、乌梅18克、怀山药15克、炙甘草6克。一日一  相似文献   

20.
阴阳易为被传者新得之病,是一个人大病刚好,大邪已去,但是正气没有完全恢复,余邪没有完全消退,这个时候如果行房事,原来有病之人就使没有病之人感染邪气,如阳易,男病传于女,而被传之女本无病,气血阴阳未虚,而被邪毒所染,故应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阴易亦如此推理,男患以祛邪为主。但如果此病可以攻陷人体免疫系统,如HIV造成免疫缺陷,则易造成抵抗力低下,也即中医所言之正气虚,确实会有一派元气亏虚、精气不足之象,也就应该以扶正为主。但艾滋病与阴阳易虽有某些相似之处,却并非同一病证。阴阳易治则治法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见解,有扶正为主、滋阴补肾,有清利而禁温补,有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笔者认为阴阳易应当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同时,烧裈散如同现代的灭活疫苗,具有通散之功,其治疗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