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21例脉络膜血管瘤(孤立型19例,弥漫型2例),其中17例接受了氩激光治疗,治疗后视力不增者5例,1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  相似文献   

2.
庞友鉴  古洵清 《眼科研究》1989,7(3):168-170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上不常见,但易被误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或转移癌而摘除眼球。因此,在对各个病例的处理前,必须有较明确的诊断,以作出正确处理。本文报告作者近几年来所见11例,对其检查诊断治疗等问题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眼科用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一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B型超声监测治疗前后的眼底及瘤体变化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 ,4 5岁。左眼视力下降 1个月就诊 ,视力右眼 1.0 ,左眼 0 .0 9。检查眼底发现视盘鼻下方有一脉络膜实质性隆起 ,呈橘黄色 ,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并累及黄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动脉前期即显影 ,并迅速出现荧光渗漏 ,后期形成强荧光区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瘤体早期可见异常的脉络膜血管网形态 ,并有典型的冲洗现象 (washout) ;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视盘鼻下方一突向玻璃体腔的…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其病变多发生在眼底后极部,瘤体渗液及侵及黄斑区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造成视力损害。脉络膜血管瘤可分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前者并发症较少,而后者多表现为Sturge-weber症。目前对于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凝术、放射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学疗法等。我们旨在介绍各种疗法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探索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 hemangioma,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DT治疗的13例(13眼)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10例(10眼),Sturge-Weber综合征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diffused choroidal hemangioma,DCH)3例(3眼).PDT治疗采用维替泊芬6 mg·m-2体表面积剂量10 min内匀速静脉注射,5 min后激光照射,功率密度600 mW·cm-2,曝光时间83~166 s,能量强度50~100 J·cm-2.照射1~3个光斑以完全覆盖整个CCH瘤体;治疗前后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PDT治疗后3~6个月,10眼CCH中,3眼视力提高,达到0.4~0.8,瘤体均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5眼患者视力无变化,其中2眼瘤体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1眼位于视盘鼻下,2眼位于黄斑中部;2眼视力下降,瘤体位于黄斑中部.眼底检查部分患眼CCH橘红色病灶缩小,表面有少许色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荧光素渗漏减轻,部分消退.超声检查治疗前CCH瘤体平均厚度为(3.40±2.00)mm,治疗后平均厚度为(2.22±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治疗前,CCH瘤体平均最大直径为(8.97±3.12)mm,治疗后平均最大直径为(7.27±3.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0,P=0.07).PDT治疗后,DCH 3眼中,2眼视力无变化,1眼下降.PDT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瘤体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PDT治疗CCH安全有效,可作为CCH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CH瘤体的位置及厚度有关;单次PDT治疗DCH的疗效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血管瘤的氩激光及冷冻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孙心铨  王燕琪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5):263-265,T017
报告氩绿激光治疗8例伴有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激光光凝治疗后的血管瘤瘤体大部分或基本消失,脱离的视网膜复位,除黄斑中心凹部位血管瘤者外,患者视力明显提高。随访期内未见肿物复发。激光参数:光斑大小300μm~400μm,暴交时间0.2~1.0s,输出功率0.3~0.5W。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用氩绿激光治疗6例(6只眼)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使用相适应的激光参数,分次治疗。结果经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5例,1例不变;瘤体周围渗液吸收。结论激光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眼后极部的少见的良性血管瘤,无症状者只需定期随访,一旦因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出现症状时,则要进行治疗。激光在眼科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更准确,更方便的手段。本文就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及光动力学疗法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是一种与全身疾病无关、发生于眼后极部的少见血管性肿瘤,临床上表现为眼赤道部以后,尤其是黄斑或视神经乳头旁的桔红色、光滑、圆或卵圆形病灶。尽管这些病变可以保持稳定,但它也可以进行性发展,当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下纤维化等出现影响到患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第三级转诊中心15a期间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CCH)患者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992/2007年第三级转诊中心确诊(基本数据和摄影记录为主要确诊依据)为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记录。结果:患者11例(69%)视力改善(>2行),1例(5%)患者视力保持稳定,4例(25%)患者恶化。6/7患者采用放疗的方法和3/4采用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86%的患者发病6mo内进行治疗和50%的患者发病6mo后进行治疗视力有明显的改善。只有一个患者视力<6/60。平均随访时间为35mo。结论:发病6mo内进行治疗的患者效果较好。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显著改善且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2只患眼采用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使用Iris810 nm红外激光,能量220~1000 mW,光斑直径1.2、2.0、3.0 mm,照射时间1~2 min。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下液、脉络膜血管瘤的厚度及渗漏的变化以及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
结果
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者8例,经TTT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7例、提高者3例、下降者2例。8例治疗前曾行B型超声检查者,治疗后B型超声检查7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降低,其厚度平均下降21.75%。10例治疗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者复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治疗的并发症有视网膜出血5例、视网膜皱褶1例。
结论
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伴有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0-192)  相似文献   

13.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吲哚青绿(indocyannine green,ICG)的吸收峰(805nm)与810nm半导体激光波长相近,使其可成为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光敏剂,该方法被称为吲哚青绿ICG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为了探讨IMP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我们对8例(8眼)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进行了治疗。方法:将2mL ICG溶液通过肘前静脉快速注射,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器于注射后3min对瘤体进行照射。参数:光斑直径3.0~9.0mm,功率450~1300mW,照射时间60s。用同样参数于ICG注射后20min进行第二次激光照射。随访时间6~24mo(平均8.15mo),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HRA)实施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观察治疗效果,用HeidelbergEye Explore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瘤体面积的变化。结果:至最后一次随访,经IMP治疗的8眼的血管瘤面积较治疗前均缩小(100%),患眼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有2眼(25%),视力提高>1行以上者有3眼(38%),视力无变化者3眼(38%)。视力提高的5眼注视性暗影及视物变形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MP对脉络膜血管瘤有一定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经济。但有关IMP的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还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1例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HM/眼前~0.8,B超检查瘤体最大直径6.7~15.6mm(平均8.9mm).光敏剂为维替泊芬,激光波长689nm,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166s.结果 所有患者经1~2次(平均1.3)光动力治疗,光斑直径4200~7500μm,1~5个光斑(平均1.5个).随访6~7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只眼(33.3%),视力稳定者14只眼(66.7%),无视力明显下降病例.B超检查显示瘤体变小甚至萎缩,FFA、OCT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使瘤体萎缩,视网膜内积液及视网膜下液吸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5.
朱瑞琳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2009,33(4):281-285,288
脉络膜血管瘤系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位于后极部.早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局限于肿瘤附近,后期视网膜广泛脱离可导致视力丧失,并发视网膜变性、继发性青光眼等.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本文对近年来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9例患者的9只眼,经进行PDT治疗.选用689nm红外激光,激光斑直径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当肿瘤直径大于激光斑时可选择,在肿物表面联结几个光斑将其覆盖.治疗功率选用50J,照射时间为每个光斑125s.治疗后1周复诊,以后每隔3个月复诊一次,每次复诊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检查眼底、行彩色眼底照像、FFA及ICGA检查.如发现病灶仍有活动性渗漏,重复相应的治疗.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 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视力、肿瘤位置以及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和黄斑有无囊样变性有关.除一例患者黄斑囊样水肿明显、术后视力未提高外,其余患者均提高二行以上.间接检眼镜检测,肿瘤区域不透红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FFA检测早期病变处为不显荧光的暗区,未见有血管形态的强荧光,个别患眼于其边缘处有窗样荧光透见,荧光素渗漏减少或消失,晚期无明显的强荧光持续.ICGA检测,早期及晚期均为不显荧光暗区.9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PDT是有效治疗的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尤其适用于黄斑中心及视盘旁的肿瘤.  相似文献   

17.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CF  Dong FT  Chen YX  Li ZQ  Jia Y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882-886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光斑直径3.0mm,将肿物完全覆盖。激光功率为800~1200mw,照射时间60s,或延长10~20s。术后1—3个月随诊。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治疗1~3次。患者随访期3~36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首次治疗;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凝治疗的不足,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82-886)  相似文献   

18.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是一种与全身疾病无关、发生于眼后极都的少见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上表现为眼赤道以后,尤其是黄斑或视神经乳头旁的桔红色、光滑、圆或卵圆形病灶。一般情况下,无症状者只需要定期随访,而一旦因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络膜血管瘤属于错构瘤性良性肿瘤 ,它有两种形态 ,一是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circum scribed choroidalhemangioma) ,另一种则为弥漫性的肿瘤 ,它常伴有颅面血管瘤病 (Sturge- Weber综合征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都生长在赤道部以后 ,大多数肿瘤位于以中心凹为中心的 2 5°范围内。尽管未见肿瘤恶变及肿瘤极少增大 ,但常出现渗漏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而明显影响视力 [1 ] 。目前国际上都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于没有症状或未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囊样水肿的病例 ,应密切观察而不采用任何手段进行治疗。在 Shields等[1 ] 总…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络膜血管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8例病理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中7例眼球标本行VEGF、CD34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摘除眼球前2例误诊为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拟诊脉络膜血管瘤,4例脉络膜肿物性质待查,其中5例合并新生因管性青光眼,全部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理证实为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其间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5例瘤体表面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失及2例视网膜下见成簇状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脉络膜血管瘤内皮细胞CD34均呈强阳性,而VEGF阴性表达,2例见个别细胞呈弱阳性。结论:病史较长,各种检查提示有脉络膜肿物,伴视网膜脱离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应高度怀疑脉络膜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脉络膜血管瘤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源性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