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i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最快9周,最迟13周,平均(11.1&;#177;1.1)周,与传统方法(25.8&;#177;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lt;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最快13周,最迟15周,平均(13.8&;#177;0.8)周,与传统方法(34.8&;#177;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lt;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96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其中14例59支神经断裂均采用手术显微镜下神经端端吻合或耳大神经移植同时应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并注入神经生长素,与82例单纯行神经端端吻合进行疗效比较观察,术后进行1~24月随访。结果 未采用静脉套接的82例患者功能恢复最短的时间为20周,最长为72周,5例完全没有恢复。采用静脉套接的14例59条神经功能恢复最短时间为8周,最长为26周。结论 面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又很长的疾患,自体静脉套接的应用有效的缩短了治疗时间,比传统的神经端端吻合方法有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切断面神经模拟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即刻进行神经端端吻合,观察治疗后表情肌有氧代谢能力、神经递质传递、线粒体及运动终板超微结构变化,为面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端端吻合,应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面神经吻合后口轮匝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 面神经损伤进行神经吻合术后1周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减弱,8 周后有所恢复,而没有进行神经吻合组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继续减弱.结论 面神经损伤后,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减弱,神经递质传递减少,有氧代谢能力降低,运动终板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即刻修复能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提示面神经损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面神经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较多的有带蒂颈肌移植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术等修复面神经缺损,恢复面肌的功能,但上述方法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求一种新的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体变性骨骼肌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和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4/09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3组A组8只以自体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B组8只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6只作为正常对照.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8 mm为模型,术后20周分别对各组实验动物的上颊支神经(含移植体)及其支配的面肌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及形态学图像观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电生理学检测在神经干动作电位,面肌复合动作电位,神经传导速度3项对应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形态学图像分析神经纤维数A组(2 559±1 683)条,B组(2 658±1 295)条,C组(3 253±1 564)条;神经纤维直径A组(4.01±0.88)μm,B组(4.26±0.77)μm,C组(4.98±0.72)μm,再生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A组(220±30)条/0.013 89 mm2,B组(233±32)条/0.013 89 mm2,C组(315±27)条/0.013 89 mm2,以上3项形态学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其实验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面神经失神经支配后口轮匝肌线粒体结构、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变化与面肌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制造颞骨内面神经麻痹模型,分为面神经压榨5s组(11例)、15s组(10例)、30s组(10例),应用神经电图测试3组的平均阈值差值,SDH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损伤15,30d后口轮匝肌线粒体结构和SDH阳性反应产物的变化。结果:压榨持续时间越长,反应阈值差值越大,5s组、15s组、30s组的反应阈值差值分别为0.443±0.024,12.174±1.532,15.720±1.53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61.560,P<0.0001)。面神经压榨5s组的平均神经兴奋传导抑制时间为(35±17)min;15s组瞬目反射恢复正常需(47±15)d;30s组半年内未恢复。15s组面神经损伤15d后,线粒体嵴断裂,SDH阳性反应颗粒减少,损伤30d基本恢复正常。30s组面神经损伤15d后,线粒体空泡变性,SDH颗粒明显减少,损伤30d后的线粒体结构和SDH颗粒有轻度恢复。结论:面神经受损伤时间越长,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线粒体病变也越重,面肌功能恢复越难,应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神经远端与健康神经行端侧吻合,靶器官定期注射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神经再生及靶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30只雌性 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 NGF组, NS组及正常组.前两组切断右下肢腓神经,远端同健康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手术当天开始右小腿外侧注射 NGF 200 U, 1次 /d,持续两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NS),分别于 12周后行胫前肌湿重、电生理、再生神经、靶肌肉组织学检查. 结果胫前肌湿重 NGF组为 (0.80± 0.14) g,高于 NS组 (0.59± 0.12) g(T=5.60,P< 0.01)术后 12 周 NGF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 [(3.77± 0.35) mV],潜伏期 [(5.595± 0.893) ms] 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26.50± 2.53) m/s],均优于 NS组 [(2.53 ± 0.74) mV,(8.327± 0.802) ms,(19.62± 1.71) m/s,T=9.91,8.04,10.43,P< 0.01]. 结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器官内注射 NGF,能促进神经侧支再生,靶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失神经支配程度的病理变化对面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阈值的差值,进行重复性实验。测试面神经麻痹(facialparalysis,FP)者面神经的失神经支配程度。制作豚鼠颞骨内FP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压榨面神经前后动作电位的反应阈值及通过瞬目反射观察面肌功能恢复时间。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190例FP由恢复到临床治愈,失神经支配阴性组需(33.1±21.3)d;失神经支配I度组需(63.3±12.4)d;失神经支配Ⅱ度组需(90.1±11.7)d;失神经支配III度组需(210.2±37.5)d,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76~3.973,P<0.01)。压迫面神经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和瞬目反射恢复时间都是(60.7±45.3)h;1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982.6±36.6)h,瞬目反射恢复需(46±12)d;30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和瞬目反射无一只恢复到正常。电镜观察5s组髓鞘板层轻度松散,15s组髓鞘板层重度松散,30s组髓鞘融解轴突破坏。结论:失神经支配程度是FP康复诊断的指标,并与髓鞘和轴突破坏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面神经损伤不但给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畸形,还给患者带来生理缺陷和社会心理影响,尽可能早的进行损伤面神经修复、重建面神经功能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创伤性面瘫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为创伤性面瘫的治疗和功能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对象1993-12/2001-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南三病区收治创伤性面瘫患者9例.方法对收治的9例创伤性面瘫患者,于伤后三四个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面神经吻合及腓肠神经移植眼轮匝肌植入术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创伤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采用House-Brackmann方法和手术前后面部摄影观察,评价创伤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2年,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面肌功能恢复.结论创伤性面瘫,争取尽早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方法宜首选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肌肉内植入术对整复某些创伤性面瘫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强调神经外瘢痕松解切除、结合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形态特点,针对性选择面神经修复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和端端吻合的效果,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取日本成年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术后1,3个月组两组各7只。所有兔右侧面区切断面神经上颊支,其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侧壁,行端侧神经吻合;左侧面区也切断面神经上颊支,断端间行端端神经吻合。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时做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评估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发电位潜伏期: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短于术后1个月[(1.93±0.11),(2.68±0.35)ms;(2.35±0.07),(4.65±0.78)ms,P<0.05]。②波幅: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高于术后1个月[(9.95±1.27),(7.12±1.16)mV;(5.41±1.40),(1.99±0.41)mV,P<0.05]。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快于术后1个月[(40.93±6.19),(29.56±4.16)m/s;(34.27±7.23)(20.86±5.21)m/s,P<0.05]。④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大于右侧[(3.78±0.52),(2.33±0.28)μm;(6.25±0.69),(4.06±0.73)μm,P<0.05]。⑤再生神经纤维: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多于右侧[(637.05±94.06),(216.33±35.20)根;(1442.33±86.34),(605.83±143.58)根,P<0.05]。结论:正常神经能发出侧芽通过端侧吻合长入缺损面神经的远残端、使失神经支配面肌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比端端吻合的效果差,但行端侧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面肌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分时段选用功能训练、药物、理疗、针刺;对照组31例,分时段选用药物、理疗、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面肌功能评分(2.9535±1.8251)比(2.9355±2.264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18.7209±1.77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2581±3.7591)分(t=-11.632,P<0.01),面肌功能改善指数试验组0.8420±0.0962较对照组0.7378±0.1486有显著提高(t=-3.659,P<0.01)。结论: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Bell's麻痹患者中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可在体内降解,避免出现的神经卡压等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比较自体神经移植与3种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差异. 方法:通过电生理学检测,形态学观察等神经恢复效果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近年来常用的胶原神经导管、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聚乙醇酸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虽然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在理论上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不同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之间在神经功能恢复中存在明显差异性,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异,是较为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聚乙醇酸神经导管因自身的因素影响其降解性能,在3种神经导管中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最差,胶原神经导管需要交联剂改善其机械性能,其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居于前两者之间,因此,这3种神经导管在神经功能再生方面还有潜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替代自体神经移植,而且3者之间的性价比,还缺少足够的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来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4.
背景模仿颞骨创伤性面神经麻痹,制作面神经麻痹模型,研究神经肌肉在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变化及其对面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面神经失神经支配后口轮匝肌线粒体结构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变化与面肌功能恢复关系.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耳鼻咽喉科.材料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二电镜室进行.实验动物为白色豚鼠60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许可证号SCXK(辽)2003-0009]提供,随机分成3组,压榨面神经总干5 s组(n=15,其中10只进行功能学测试,手术后15 s 5只取材制备电镜标本),15 s组(n=20,其中10只进行功能学测试,手术后15 d和30 d分别取5只制备电镜标本)和30 s组(n=25,其中10只进行功能学测试,手术后15 d和30 d分别取5只和10只制备电镜标本).干预制造面神经麻痹模型,应用神经电图(EN0G)测试压榨面神经前后最小反应阈值,应用瞬目反射观察面肌功能恢复时间.取口轮匝肌进行SDH酶细胞化学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SDH阳性反应颗粒,线粒体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压榨面神经前后EN0G阈值,面肌功能恢复时间,SDH阳性反应颗粒,线粒体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压榨面神经5 s组的平均神经兴奋传导抑制时间为(35.2±16.8)min;线粒体结构和SDH阳性反应颗粒均呈正常状态,肌纤维也无病理改变.压榨面神经15 s组瞬目反射恢复正常平均需(47±15)d,压榨面神经15 s 15 d组线粒体轻度空泡变性,SDH颗粒减少,肌纤维呈轻度病理改变;压榨面神经15 s 30 d组基本恢复正常.压榨面神经30 s 15 d组和30 d组线粒体病变严重,SDH颗粒明显减少,肌纤维呈重度病理改变,半年内瞬目反射无一例恢复.结论面神经受损伤越严重,面肌功能受损伤程度越重,康复越困难,应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观察各组一般形态、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以及组织学表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施旺细胞数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的组间差异,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1)A组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部分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12周时仍未出现明显的自愈,右下肢无活动;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8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3组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第12周时,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22.30±4.66)根/400视野,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1.60±4.45)根/400视野,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6.20±4.66)根/400视野,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9.20±5.81)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8,P<0.001);抗S-100染色单位视野下,A组施旺细胞数目为(16.00±2.24)根/400视野,B组施旺细胞数目为(21.00±3.40)根/400视野,C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0.20±3.03)根/400视野,D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4.80±3.35)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7.63,P<0.001)。术后第12周时,A组MNCV值为(7.57±1.79)m/s,B组MNCV值为(11.49±1.12)m/s,C组MNCV值为(13.86±2.03)m/s,D组MNCV值为(20.16±2.48)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0,P<0.001)。D组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后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施旺细胞数目以及MNCV均具有明显优势,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5.45、2.15,P<0.001、<0.001、=0.034;t=21.87、16.05、5.35,P均<0.001;t=23.19、15.97、11.60,P均<0.001)。 结论本实验证实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磊  王心刚  李旭芬 《中国康复》2001,16(3):143-144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差别。方法 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卧床休息、腰围保护,神经阻滞,牵引及运动疗法等系统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患肢肌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31例患者治疗4周后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F波的出现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胫神经H反射弱化及消失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后,肌电图反映其近段神经根的传导功能改善,而神经根受损所引起的其他电生理改变并未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概述近年来甲壳素类材料制备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pringerlink 2000-01/2009-08有关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文献,检索词"nerve conduit,peripheral nerve injury",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2000-01/2009-08相关文献,检索词"神经导管,周围神经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有关的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衍生材料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要求的有关文章.排除标准相关度不大和重复性文章.结局评价指标:神经组织工程;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神经导管制备.结果:①随着医学材料的进展,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用于桥接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中甲壳素类神经导管可在合理的时间段内降解,有可控的生物亲和性、降解性能、多孔性和机械性能.②在导管结构、复合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表面修饰、添加种子细胞及神经生长因子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③通过改变再生室的空间结构和微环境,从而加快神经生长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并对材料表面修饰及制备方法加以改进,使得导管适应神经再生.结论:随着生物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必将得到不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a newly developed nerve guidance conduit using electrospun silk fibroin (SFNC) implanted in a 10‐mm defect of the sciatic nerve in rats. After evaluat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SFNC in vitro, ra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ree groups: defect only, autograft and SFNC. To compare motor function and abnormal sensation among groups, ankle stance angle (ASA) and severity of autotomy were observed for 10 weeks after injury. Immunostaining with axonal neurofilament (NF)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tibodi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regenerated nerve fibres inside SFNC. AS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FNC group at 1, 7 and 10 weeks after injury compared to the defect only group (p < 0.05). At one week, mean ASA of the SFN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utograft group (p < 0.05). Onset and severity of autotom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FNC group compared to other groups (p < 0.05). Autotomy in the SFNC group started at 4 weeks and maximally reached toe level. However, the defect only and autograft groups first showed autotomy at 2 and 1 weeks following injury, respectively, and then reached the sole level. Well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stained with NF and MBP were found inside SFNC. In conclusion, SFNC could be helpful in restoring motor function and preventing abnormal sensations after nerve injur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