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是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具胰岛素增敏作用的新一类降糖药,广泛用于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首个用于临床的曲格列酮因严重的肝毒性于1999年停用,同年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获FDA批准上市,尽管其价格不菲,但因其对肝脏影响小,上市后其处方量迅速上升。恰此时Nissen与Wolski发表了关于ROS增加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文章,一时间引起服用该药病人的恐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时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经该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通过对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的测定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情况。结果经归纳统计,两组药物在血糖控制方面均显效,实验组的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较单用二甲双胍疗效显著,降糖控糖作用持久,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干预过程中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使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当中,罗格列酮钠(太罗)是由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和太极集团共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在2004年12月1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钠(太罗)于2005年6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并于2005年10月通过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验收。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增敏剂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主要是针对胰岛索抵抗发挥降糖作用。早期产品曲格列酮因为有严重的肝毒性而被淘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吡格列酮(如艾汀)和罗格列酮(如太罗)。由于此类药物降糖效力更持久,所以目前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几乎贯穿糖尿病治疗的所有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B细胞受损和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理念是,要尽早保护胰岛B细胞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盐酸吡格列酮——艾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已经被提倡作为首选药物之一。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盐酸吡格列酮的优势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糖适平(格列喹酮,GLURENORM)因其快速、稳定的降糖效果,良好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本通过对537例2型糖尿病患使用该药的I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作用特点、临床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作如下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将60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罗格酮组及对照组,进行为期3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FBG、2h-BG、IRI、HbA1c、FINS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TC、TG、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罗格列酮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60例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尿白蛋白的排泄显著减少(P〈0.05),肾功能轻度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在降糖的同时亦可减少尿蛋白排泄,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相似文献   

10.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临床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最近研究结果提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同时,可提高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本文综述了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致骨丢失的相关证据和增加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的可能病理机制,并探讨其临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之友》2009,(5):40-40
随着口服降糖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拥有针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缺陷的药物——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DLL格列酮、罗格列酮),降低肝糖产生的二甲双胍,以及减慢肠道糖类吸收的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等。因各种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可采用不同种类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吡格列酮于2000年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市场,作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吡咯列酮能够保存胰岛β细胞功能,持久控制血糖。十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其疗效已获得公认。但近期有报道称服用吡格列酮与膀胱癌发生风险增大有关,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TZDs),既具有降糖作用,亦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本研究报告了帕格列酮(PIO)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口服降糖治疗的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吡格列酮组3组,治疗1年。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骨钙素、尿吡啶酚/尿肌酐(尿PYD/Cr)。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结果二甲双胍组腰椎骨密度平均增加0.49%,髋部骨密度平均增加1.82%。而吡格列酮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分别下降1.46%和1.97%左右。治疗后二甲双胍组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吡格列酮组。结论与吡格列酮组比较,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男性糖尿病患者髋部骨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炎症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50名初诊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治疗组,22例)与二甲双胍组(对照组,28例).治疗组患者每天空腹口服罗格列酮4 mg,对照组患者每日早晚餐后口服二甲双胍850 mg,疗程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罗格列酮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下降更明显(P<0.05);而二甲双胍组体重指数(BMI)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对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而罗格列酮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还能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提示其有更明显的抗炎作用,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干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降糖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也有降低胰岛素抵抗及降糖作用。本研究以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进行随机双盲试验,研究他们对2型糖尿病(T2DM)的降糖效果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吡格列酮和双胍类药物皆具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作用部位也有差别.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噻唑烷二酮和双胍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从其各自不同作用机制分析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今后在相关降糖药物的选用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予盐酸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24例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目前唯一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的抗糖尿病药物。先后上市的有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恩格列酮(Englitazone,ENG)、毗格列酮(Pioglitazone,PIO),目前正待上市的还有达格列酮(Darglitazone)和法格列酮(Farglitazone)。其中,TRG于1997年3月在美国上市并用于临床后,发现其引起严重的肝毒性而于2000年3月停用,而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格列酮类药是RSG和PIO,本文就对PIO(顿灵)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联合应用对于2型糖尿病者血糖水平变化影响。方法抽取该院收治于2012年11月—2014年3月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5人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进行治疗,对照组75人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水平(2hPG)。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水平(2hPG)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降糖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罗格列酮降糖,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