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OmphaliaLapidesceasSchroet)干燥菌体。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小儿疳积、虫疾腹痛等证。在临床上雷丸的用法有入丸剂、散剂、煎剂或冲服等。根据雷丸的理化性质,笔者认为不妥。雷...  相似文献   

2.
<正>雷丸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始载于《本经》,曰:“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现代主要用于虫积腹痛,用于治疗绦虫及钩虫病,以驱绦虫为主。笔者在基层工作数年,时有发现一些基层医师用本品治疗绦虫病,入汤剂煎服或者入散剂冲服,是不妥当的用法,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3.
郭炜 《辽宁中医杂志》2014,(9):1866-1867
雷丸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品能杀虫消积,可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诸证,为历代医家所喜用。近年来,药理研究证实雷丸具有抗炎、抑制肿瘤等方面作用,引起医者的重视。为充分发挥雷丸的临床疗效,本文对其古今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雷丸为多孔菌科卷边菇属植物雷丸Mylittalapidescers Hor·[Omphalia lapia lia Schroet]的菌核。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分解酶,称雷丸素。是驱绦虫、钩虫、蛔虫的有效成分。其驱虫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在硷性溶媒中(pH_8),其分解蛋白质的效力最大;在酸性溶媒中即无效。雷丸对热不稳定,如加热至60℃,有效成分全部破坏,故只宜研粉服。  相似文献   

5.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近年在药品质量调查中发现不少中药房(店),配方时将雷丸饮片与它药合包,交患者煎服,加工炮制时用高温烘  相似文献   

6.
<正>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近年在药品质量调查中发现不少中药房(店),配方时将雷丸饮片与它药合包,交患者煎服,加工炮制时用高温烘  相似文献   

7.
雷丸粉不宜用开水调服崔双荣,吕建国雷丸为驱虫要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杀三虫。临床多用于涤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其所含有效成分雷丸素(elementofmylittalapidescens),能分解虫体蛋白质,而达到破坏涤虫节片的目的,可是雷丸素不...  相似文献   

8.
雷丸用法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雷丸是临床常用的驱虫药之一,它对绦虫、钩虫和蛔虫均有较强的驱杀作用。但是,如果临床用法不当,其驱虫作用就会减弱或完全消失。为此,笔者略抒管见。雷丸在临床的实际用法大体有三:第一,配伍其他药物,共同入煎剂服用;第二,配伍其他药物,把雷丸捣碎单包,用其他药物的煎液  相似文献   

9.
有必要改变雷丸的药用剂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丸,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Omphalialapidesc-ensSchoret的菌核。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等。成分为蛋白酶(雷丸素)不耐热,遇热后药效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60℃加热0.5h大部份消失,1h后全部消失。因为加热使蛋白分解,酶失去活性而无治疗效果。同时,《药典》和其他医药教材及专著、临床药用均忽视了一点:雷丸素(雷丸蛋白酶)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作用最强(pH8),在肠道弱碱性溶液中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则失效至无效。因此,拟对雷丸入药剂型实…  相似文献   

10.
雷丸粉用开水调服欠妥崔双荣,吕建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750021)雷丸为驱虫要药,其所含有效成分雷丸素,能分解虫体蛋白质,而达到驱虫目的。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此酶受热60℃左右,就被破坏而失效。因此,雷丸从采挖后的干燥到炮制均忌高温烘烤或蒸煮。临床应用时亦避免直接入煎、而入丸散。可中国药典1990年版载:雷丸粉用开水调服。此用法是错误的。开水温度一般在90℃左右,雷丸粉遇此高热,还能保存药效吗?因此,雷丸粉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雷丸治疗十余例(虫条)虫患者,效果良好。用雷丸9克,研粉,白水送服,半小时后,再用槟榔50克、木香12克煎汤服下,一次即效。虫体有的整体排出,有的成碎片排出。注意:孕妇及腹痛、发烧者忌用。按:因雷丸为苦寒药,有杀虫积、泄降作用,有小毒,用其毒攻虫。又因药入胃、大肠经,故能清理胃肠虫积,尤其对驱(虫条)虫  相似文献   

12.
雷丸粉不宜用开水调服雷丸粉所含有效成分为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受热6O℃左右就被破坏失效。雷丸从采挖后的干燥到炮制均忌高温烘烤或蒸煮,临床应用亦避免直接入煎,而以丸散使用。所以雷丸粉正确用法,应以冷开水调服或装入胶囊吞服。[庆摘自《时珍国药研究》19...  相似文献   

13.
驱绦经验     
绦虫病为猪绦虫或牛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近年来应用南瓜子和槟榔治疗颇有效,但门诊不少病人,因用之不当,未能驱虫,我们在门诊、病房成功驱虫数例,今将驱绦方法简介如下:药物:南瓜子120克去皮净仁槟榔120克文火煎液200~300毫升雷丸粉1.5克用法:晨起空腹冲服雷丸粉1.5克,将南瓜子仁顿服,服药后两小时,再服槟榔煎剂。  相似文献   

14.
雷丸味苦性寒有小毒,是驱绦杀虫的特效药。笔者在临床中,常用雷丸研粉,每服20克,1日3次,连服3日;再服槟榔煎剂:取摈榔60~120克,水煎1次顿服,连服2日,驱绦效验。尝治一患者,粪便中常见扁平白色的绦虫节片。面黄肌瘦,纳呆便溏,脘腹胀痛,头晕失眠。曾用多种驱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经用上法治疗后,虽未见驱下完整的虫体,但大便中再未出现过绦虫节片,其它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5.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Schroet.的干燥菌核,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驱虫药物之一。其驱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雷丸素),由于该酶不耐高温,受热60℃左右即失去活性,完全失去驱虫作用,故不宜入煎剂。另一方面该酶在碱性溶媒中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大,在酸性浴液中也易失活,而胃酸又是酸性较强的溶液,故入丸、散剂冲服或调服也不能使其充分发挥驱虫作用。根据雷丸驱虫成分的这些特性,我们对雷丸的服用方法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16.
槟榔驱钩虫作用的质疑──附55例观察226600江苏省海安县刀片厂医务室蒋志铭摈榔,因其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之功效,而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在治疗虫积方面,多与雷丸、使君子、鹤虱、榧子等组方使用.但其单味驱钩虫疗效如何,迄今未见临床报导。笔者数年前在参...  相似文献   

17.
<正>雷丸又名雷矢、雷实,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春、秋、冬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的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到后洗净、晒干即可入药。雷丸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胃、大肠经,具有消积、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虫积腹痛、疳积、风痫等症。市场上有用马钱科植物吕宋果的种子冒充雷丸,使用时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8.
张健臣  程剑 《中草药》2000,31(5):402-402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与文献,对几种不宜入煎的中药作一探讨,以提高疗效。鸡内金又名鸡肫皮,为雉科动物鸡的砂囊的内壁,其成分含蛋白质、胃激素等。胃激素在干燥条件下,100℃即被破坏。历代炮制用砂子炒烫,温度240℃以上,根据其成分性质,说明胃激素已基本被破坏,影响了其功效。所以对鸡内金应该洗净、晒干、研粉服用为佳。雷丸,又名竹苓、雷实、雷矢,为多孔菌植物雷丸的菌核,有消毒杀虫之功效。其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加热后药效丧失,因为加热使蛋白分解、酶失去活性而失效。不溶于水、乙醇、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在碱性溶剂中作用最强,在酸性…  相似文献   

19.
槟榔10议     
槟榔辛苦温,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之功,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等病,皆可用之。其中以虫积者,尤为适宜。槟榔对多种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对绦虫最有效,绦虫古称“白虫”、“寸白虫”。《本草约言》说:“一云能杀寸白虫,外杀虫也,以其性下坠,  相似文献   

20.
浅谈雷丸在连梅安蛔汤中的不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梅安蛔汤出自《通俗伤寒论》,为常用的驱虫剂,由胡黄连3g、川椒1.g、雷丸10g、乌梅肉5g、生川柏2.5g、尖槟榔10g六味药物组成,临床上水煎服用。笔者认为雷丸在该汤剂中起不到应有的驱虫作用,现将理由阐述如下与同道商榷。 雷丸驱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雷丸素),约含3%,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因雷丸素不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