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所有患儿均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换血治疗成功,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238±42)μmol/L、间接胆红素(215±32)μmol/L及直接胆红素(18±10)μmol/L水平均显效低于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517±39)μmol/L、间接胆红素(477±51)μmol/L及直接胆红素(39±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2例符合换血标准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双倍换血疗法。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气分析、凝血系列、血培养检查。结果32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394.8±113.4)μmol/L、换血后(224.6±7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亦明显下降;血清钾、血红蛋白、血清钙无明显变化;个别患儿在换血过程出现心力衰竭、心率增快、休克、抽搐等表现。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可靠,但需注意换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换血对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分为静脉换血组和动脉换血组各50例。比较两组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静脉换血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分别为(221.4±38.3)μmol/L、(17.8±3.6)μmol/L、(213.3±27.3)μmol/L。动脉换血组总胆红索、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分别为(244.5±39.S)μmol/L、(19.2±4.1)μmol/L、(994.5±24.8)μmol/L,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比较,静脉换血组发绀2例,呼吸暂停4例,肿胀4例,肢体苍白2例;动脉换血组发绀9例,呼吸暂停2例,肿胀6例,肢体苍白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外周静脉同步换血较动脉同步换血优越,且不良事件发生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儿换血前后常见血液指标、胆红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换血前[(205±91)μmol/L比(403±105)μmol/L、(180±76)μmol/L比(349±116)μmol/L](P <0. 05);换血后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换血前[(68±5)×10~9/L比(210±18)×10~9/L],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换血前[(136±10) g/L比(92±7) g/L](P <0. 05);换血前后患儿血液电解质Na~+、K~+、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换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患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血压、心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且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快速有效地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前后机体内环境变化。方法对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检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糖、电解质、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P〈0.05),血糖、钙高于换血前(P〈0.05),血红蛋白高于换血前,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钾、钠换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对机体内环境影响不大,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严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比较换血前、换血后血常规、电解质、血清胆红素以及血糖变化。结果: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糖分别为(424.98±105.68)μmol/L、间接胆红素(402.86±100.77)μmol/L、(15.53±6.67)×10~9/L、(304.08±100.73)×10~9/L、(146.27±24.17)g/L、(4.95±0.70)、(138.01±3.06)、(107.24±6.22)、(2.40±0.22)、(4.93±1.17)mmol/L;换血治疗后分别为(214.48±63.31)μmol/L、(200.46±66.27)μmol/L、(8.51±3.50)×10~9/L、(92.59±37.39)×10~9/L、(159.19±19.13)g/L、(4.31±0.69)、(137.60±2.80)、(107.16±4.48)、(2.29±0.32)、(8.13±2.33)mmol/L;经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较换血前明显下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钾、血钙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血红蛋白上升,血糖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钠和血氯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严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有效防治胆红素脑病发生,或减轻胆红素脑病损害程度,机体内环境无明显变化,值得临床推广,但严格掌握换血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管同步抽注法和全自动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通过桡动脉一外周静脉换血通道分别检测采用双管同步抽注法的 l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采用全自动换血法的 l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电解质、血常规、血糖、pH 值的变化。结果双管同步抽注法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分别为(391.13±107.62)、(193.40±37.86)umol/ 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0.4%。全自动换血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分别为(430.33±121.92)、(216.83±63.66)umol/ L,总胆红素换血出率为49.8%。两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 O1),两组总胆红素换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全自动换血法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儿换血中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换血前、中、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疗效。方法分析69例我院新生儿换血病例,换血前、中、后分别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血常规、血生化、血糖,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2~4h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2.5±142.8 mol/L vs 203.5±89.4 mol/L,〈0.05)。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大多升高,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血钾大多降低,尿素、肌酐、心肌酶降低。血钠和血钙水平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无低血糖或高钙血症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能讯速、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新生儿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或光疗不能有效控制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防治胆红素脑病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术后需继续密切监测内环境情况,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溶血症的10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抽血,每次抽输血量3~4ml/kg,每次5~10分钟,换血量以150~180ml/kg计算,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压.结果:换血前总胆红素438.43μmol/L,间接胆红素429.57μmol/L,换血后分别降为188.79μmol/L,181.55μ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P<0.01),电解质、钾、钠无明显变化,血钙略有下降.结论: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林阳 《安徽医学》2008,29(6):742-74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静脉套管留置针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加强术前准备、术中观察配合和术后护理。结果15例患儿顺利安全完成换血治疗,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生脱管,外渗,堵管,低体温,硬肿,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对1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前后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指标稳定.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抢救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沈玉会  张鸿  尚彪 《西部医学》2012,24(11):2215-2216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换血方法。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输入和输出均由容量泵控制同步进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果换血后1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总胆红素由(470.45±32.43)mmol/L降至(250.37±16.50)mmol/L,间接胆红素由(378.78±20.54)mmol/L降至(182.74±19.18)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1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病情好转。结论外围动静脉双药同步换血是清出患儿体内毒素的有效方法,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我们认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证输入与输出血量的动态平衡等是该疗法的关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卢国琇  蓝如料  李正国  张娜娜 《广西医学》2010,32(11):1356-1358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以及换血对机体内环境影响。方法3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前后血常规、胆红素、电解质、血糖等变化。结果31例患儿换血治疗后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使用新鲜血换血的A组及使用血库血的B组,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清K+、Na+、Ca2+、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监测比较平稳,无致命性高钾血症;痊愈20例,好转11例。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在无新鲜血的情况下,使用3~7d内血库血换血临床上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颞动脉、桡动脉和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对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及血培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血清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52.6%。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快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下,外周静脉输血,速度2~3 mL/(kg·min),外周动脉抽血,采用留置针头连接输液泵,抽血速度加上肝素盐水输液泵速度为排血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总胆红素、血糖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10例患儿平均总胆红素由换血前480μmol/L,下降至换血后235μmoL/L,换出率是51.04%,平均换血量153 mL/kg,迅速改善了内环境.结论 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肯定,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 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状况下,对10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结果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01).换血治疗后,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下降,红细胞无明显下降.血电解质中血钾、钙、血钠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副作用少,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良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茹  王列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74-1376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血红蛋白、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并进行比较。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53.36%、51.51%,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P<0.01),血钾、钠、钙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对1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血源选择与患儿同型血;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换血前后作血清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等检查.结果:血清胆红素在换血后明显下降,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2.7 %,换血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方便、实用、安全,近期无并发症,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溶血症的 3 1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 ,外周静脉输血 ,桡动脉抽血 ,同步进出速度 90~ 15 0ml/h ,配血量 160~ 180ml/kg(其中 10~ 15ml/kg为换血后输血用 ) ,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结果 :换血前总胆红素 44 8 86± 5 7.5 8μmol/L、间接胆红素 412 46± 15 6.3 8μmol,换血后分别为 2 0 7 5 4± 2 1 87μmol/L、183 72± 65 2 4μmol/L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 (P <0 .0 1) ,电解质钾、钠、氯、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 ,简单、易行、疗效可靠 ,无明显并发症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重度黄疸新生儿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下,外周静脉输血,速度2~3 mL/(kg.min),外周动脉抽血,均采用留置针头连接输液泵,抽血速度加上肝素生理盐水输液泵速度为排血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血糖及血培养检查。结果30例患儿换血前平均总胆红素(469.33±52.45)μmol/L,换血后(226.67±35.36)μmol/L(P<0.01),换出率是51.75%,平均换血量162 mL/kg,迅速改善了内环境。结论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