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分布以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块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弥漫性内膜增厚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计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用Scion图像软件系统检测和计算冠状动脉标本中管腔狭窄程度、脂质坏死核心和钙化基质面积.结果 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中, 40% (124/312)为弥漫性内膜增厚, 5% (16/312)为Ⅰ型, 10% (31/312)为Ⅱ型, 21% (66/312)为Ⅲ型, 4% (14/312)为Ⅳ型, 18% (55/312)为Ⅴ型和2% (6/312)为Ⅵ型.脂质坏死核心面积在高胆固醇组明显大于正常胆固醇组(P<0.05),而钙化基质面积在早期病变(Ⅰ~Ⅲ型)和进展期病变(Ⅳ~Ⅵ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CD68-阳性巨噬细胞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分别呈正相关(P<0.01),且不同病变类型、管腔狭窄程度之间以及正常胆固醇组与高胆固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68-阳性巨噬细胞随着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表明巨噬细胞浸润始终始发和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量巨噬细胞主要在斑块肩部区浸润和脂质坏死核心的增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6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和弥漫性内膜增厚(DIT)中的表达,及其与AS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份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DIT和AS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Scion图像软件系统,检测和计算AS病变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数和α-SMA阳性面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脂质坏死核心面积(%)和钙化基质面积(%)。结果:①CD68阳性巨噬细胞随着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呈正相关(r=0.351、0.197,P<0.01),而α-SMA阳性面积随着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呈负相关(r=-0.494、-0.362,P<0.01),两者在AS早期和进展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CD68阳性巨噬细胞、α-SMA阳性面积在AS不同病变类型、管腔狭窄程度以及胆固醇分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人冠状AS病变内膜CD68阳性巨噬细胞增多及α-SMA阳性面积减少自始至终促进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34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块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计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34-阳性内皮细胞微血管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分别呈正相关(r=0.344, r=0.285, P<0.01),CD34-阳性微血管在早期和进展期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在正常胆固醇和高胆固醇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68-阳性巨噬细胞主要分布在CD34-阳性微血管周围,CD34-阳性微血管和浸润的CD68-阳性巨噬细胞之间呈正相关(r=0.303, P<0.01).结论 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和高胆固醇血症促进粥样斑块内血管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同部位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血管内径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从而为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积累新的临床资料与经验.方法 入选对象31例,依冠状动脉积分分为高、中、低三组,对每组对象行超声检测颈动脉不同部位内膜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颈动脉各部位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且分叉处的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有更强的相关性(r=0.679,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颈动脉分叉处最易形成斑块(P<0.05);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646,P<0.01).硝酸甘油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三组间虽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测定可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扩张性心肌病(DCM)的冠状动脉组织,研究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β1)与冠状动脉的内膜增厚的联系。方法解剖20例DCM心脏移植术的受体心脏的冠状动脉,检测冠状动脉壁的中层和内膜层组织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组织形态观察DCM的冠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膜层增厚,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中对α-SMA阳性区域的分析,发现SMC广泛均一地分布在DCM冠脉壁增厚的内膜中。TGF-β1的表达与α-SMA的表达(r=0.498,P<0.05)及内膜/中层面积比(r=0.465,P<0.05)成正相关,且TGF-β1与内膜中α-SMA阳性区域的面积百分比(r=0.615,P<0.01)也成正相关。结论正常冠状动脉壁中TGF-β1的表达与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及SMC在内膜中的增生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病变情况与冠状动脉SYNTAX积分的关系,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96例,根据结果进行SYNTAX评分,并分为轻度组(1<积分<21)51例,中度组(21<积分<31)71例,重度组(积分>31)136例,以及对照组(0分)38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颈动脉As病变情况,并采用AS评分及Crouse评分对颈动脉As病变情况进行量化。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病变程度也逐渐加重;针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SYNTAX评分和针对颈动脉病变情况的AS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0.01),其对冠心病预测作用的曲线下面积AUC=0.9(P<0.01),与Crouse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0.852(P<0.01),曲线下面积AUC=0.89(P<0.01)。结论:颈动脉As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情况相关,颈动脉超声是筛查冠心病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风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风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用B超检测颈动脉病变情况。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对冠心病预测的敏感性为81.82%(9/11),特异性为75.47%(80/106),阳性预测值为25.71%(9/35),阴性预测值为97.56%(80/82)。IMT异常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结论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风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112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同时检测肱动脉FMD,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9例与对照组33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FMD及IM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FMD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362,P<0.01),IMT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96,P<0.01)。结论联合应用无创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及FMD可间接反映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且方法简单、无创,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血脂指标的控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的影响.方法 入选在我院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并于3个月后至1年内回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复查时间平均为7.4 ±2.2个月.未行介入治疗的其它冠状动脉若发生狭窄加重大于原来的25%以上定为粥样硬化病变加重.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者95例,无变化者307例.患者于入院即介入手术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均测定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用公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结果 复查时病变加重组和无变化组总胆固醇(4.62±1.14 mmol/L比4.26±1.0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1±0.93 mmol/L比2.25±0.75 mmol/L)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52±1.12mmoL/L比3.20±0.98 mmol/L),三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均与病变加重发生 相关.结论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未行介入治疗的其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冠心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方法 从本教研室2003-2006年尸检档案中挑选病例及心脏标本、蜡块共75例.分为冠心病猝死组(28例)、冠心病非猝死组(简称冠心病组,28例)和对照组(无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19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图像分析技术和SPSS14.0统计学软件检测TLR4在不同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表达的阳性细胞面积/扫描面积(R)和平均光密度值(A)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猝死组中13例(46.4%)TLR4蛋白强阳性表达,11例(39.3%)为较强阳性表达,4例(14.3%)为较弱阳性表达.冠心病组中8例(28.6%)呈较弱的阳性表达,17例(60.7%)很微弱的阳性表达,3例(10.7%)未见阳性表达.对照组冠状动脉内膜及轻度增厚处呈阴性表达.猝死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LR4表达的A值(1.140±0.101)和R值(0.0269±0.0027)均高于冠心病组(A值:0.719±0.205,R值:0.0085±0.0007;均P<0.01)和对照组(A值:0.481 ±0.033,R值:0.0046±0.0004;均P<0.01).冠心病组的A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而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LR4表达情况可作为冠心病猝死者病理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为临床防治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并(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8.5%、73.2%和74.6%.结论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和B超检测颈动脉变化.结果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75%;特异性为70.27%;阳性预测值为79.63%;阴性预测值为81.25%.颈动脉内膜中层最大值(IMT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积分相关分析成显著正相关(r=0.42,P<0.01).结论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红素加氧酶(HO)是一种催化血红素氧化降解为等摩尔一氧化氮、胆绿素和自由铁的始发限速酶。可诱导HO-1在炎症过程中过表达,不仅通过氧化应激的抑制效果保护组织,还能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的血管新生来促进组织的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由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DM)、吸烟和其他因素诱导的多因素氧化应激来促进,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是与一种血管新生有关的慢性炎症。探讨HO-1在伴有糖尿病的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病理生理学作用。方法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冠状动脉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伴有DM和非糖尿病(NDM)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HO-1表达。结果 HO-1大量地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内膜的巨噬细胞、冠状动脉和内膜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部分平滑肌细胞。HO-1表达程度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和狭窄程度的进展而增加,并且在DM组中的HO-1表达明显高于NDM组(P<0.01)。在DM组中高脂血症和吸烟者的HO-1表达更为增强。与NDM组相比较,DM组HO-1阳性细胞在有新生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分布更增强(P<0.01),并且明显分布在第Ⅳ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心脏协会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内激活蛋白-1(AP-1)和血浆脂联素浓度与CHD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2例,分为CHD组和对照组。CHD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分为A,B和C型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病变组。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裂解液中磷酸化c-Jun吸光度(A),反映活化AP-1数量;血浆脂联素浓度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 CHD组磷酸化c-Jun明显高于对照组(1.43±0.33 vs 0.71±0.13, P<0.01),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6.1±1.8) mg/L vs (10.2±1.5) mg/L, P<0.01];ACS组磷酸化c-Jun明显高于SAP组(1.56±0.28 vs 1.14±0.25, P<0.01) ,脂联素明显低于SAP组[(5.4±1.5) mg/L vs (7.6±1.7) mg/L, 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加重,磷酸化c-Jun逐渐升高,脂联素逐渐降低。脂联素浓度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磷酸化c-Jun表达量增高和血浆脂联素浓度降低与CHD类型及冠脉病变情况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2例为观察组,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1例为A组,另选取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观察对比A组不同病变支数间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观察组斑块总发生率为88.52%,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37.36%,其次为混合斑块、硬斑块、扁平斑块;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颈动脉IMT、颈总动脉内径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可有效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特点。方法: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EH患者566例,伴LVH者140例(LVH组),与单纯EH患者426例(对照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部位、狭窄的程度、狭窄的范围等的差异。结果:LVH组与对照组比较,LVH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率明显升高(P<0.01),其危险性增加5.09倍。同时,LVH组发生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其他部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的心肌缺血检出率为33.1%(42/127),而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为12.5%(35/280),P<0.05。在传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只有血压与LVH存在协同效应(P<0.05)。结论:EH伴LV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显著升高,左前降支是主要狭窄部位,而且更易于发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表达及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从36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蜡块标本,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的粥样硬化冠状动脉21例,由组织病理学分为稳定型(21个)和不稳定型(27个)斑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巨噬细胞(CD68),平滑肌细胞(α-actin),PAPP-A及TNF-α在冠状动脉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APP-A和TNF-α在血管内膜及中膜均有表达.PAPP-A在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处表达最明显.TNF-α阳性细胞见于斑块处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胞浆.PAPP-A和TNF-α在不稳定型斑块内膜及中膜的表达均明显强于稳定型斑块(P<0.05).在不稳定型斑块处内膜PAPP-A与TNF-α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744,P<0.001).结论:PAPP-A及TNF-α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有表达,在不稳定型斑块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型斑块,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PAPP-A在粥样斑块的表达与TNF-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空腹抽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和炎症细胞因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5)和甘油三脂(TG)显著升高(P<0.05)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腰围与SAA、IL-6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RP、TNF-α元显著相关性.SAA与TNF-α(P<0.01)、IL-6(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炎症细胞因子SAA与肥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