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胃炎,胃癌患者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g-As二步法镀银法研究了胃炎患者(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NOR)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浅表性胃为没有显著差异,而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患者的第14号染色体Ag-NOR频率减少,而第22号染色体Ag-NOR频率增加,由此说明,萎缩性胃炎与胃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可早期诊断出有胃癌风险的胃炎患者,使其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良孕产夫妇核仁组织区rRNA基因活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常规制备方法和Ag -NOR银染技术 ,分析 5 2对不良孕产夫妇及 5 6对正常夫妇染色体标本 ,计数银染NOR数目。结果 :不良孕产夫妇和对照组每个细胞银染NOR均数分别为 7 2 15 0± 0 5 438、6 85 96± 0 5 96 5。统计学分析表明 ,两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不良孕产夫妇NORrRNA基因活性明显增高。NORrRNA基因活性增高可能通过其蛋白产物增高随体联合频率和覆盖着丝粒———动粒复合体而影响染色体的正常分离 ,导致不良孕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非整倍体患者及部分患者双亲染色体着丝粒点 (Cd)结构变异、核仁组织区 (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和银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 (Ag -AA )频率 ,探讨非整倍体畸变的细胞遗传学机理。方法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常规及C、G显带技术和改良的着丝粒点 -核仁组织区 (Cd -NOR)同步银染方法。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 ,C组Cd各项变异频率、G组多数Cd变异频率、Ag -NOR及G组Ag -AA频率、D组Cd -NOR融合频率均明显升高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患者组分别与其双亲组及父、母亲组相比 ,多数染色体组Cd变异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患者组与对照组及其它各组相比 ,Cd变异频率在A、B、E、F各染色体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非整倍体的形成与染色体着丝粒点Cd变异和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各染色体组Cd变异频率及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具有一定差异 ,且C、D、G组染色体Cd变异在患者与其双亲间存在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具有某种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科研从染色方法、试剂选择、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604倒不同标本、12项观察指标进行反复验证、筛选,优化组合最佳试剂、最适浓度、最好反应条件、最敏感稳定结果、最简易快速反应,经济实用。本科研成果经临床1097例各种不同标本检测,与文献报告方法比较,染色效果更好,时间缩短为1/4;经济效益提高1~2倍。对原法必须用无离子蒸馏水,须在封闭暗处进行等观点有新的突破或进展,整个试验可在30分钟完成。用特殊异常团块状嗜银色区的形态、特点及染色区内银染颗粒计数,代替(GA)、(NA)二项计数指标。本科研创新研制简易快速Ag-NOR试剂盒,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简易、快速、实用价值较高的实验诊断方法,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总结应用SNP芯片技术对胎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进行鉴定的经验,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传统G显带技术对2例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用SNP芯片技术明确胎儿sSMC的来源。结果 1号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5,X[74]/46,X,+mar[31],芯片扫描结果为Xp22.33~p11.22和Xq27.3~q28区域均缺失,缺失大小分别为52.7和8.6?Mb。2号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7,XX,+mar,芯片结果为46,XX,其父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临床表型正常。结论 SNP芯片可以确定sSMC的来源,可作为传统核型分析的补充,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细菌波动生长过程中代谢活性与环境变化的统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波动条件下细菌自身代谢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Lowry法检测蛋白质含量,邻甲苯胺法检测葡萄糖含量,聚邻苯二胺pH修饰电极检测pH值来观察环境条件的变化;以显色法检测波动环境内、外细菌的TTC-脱氢酶活性。结果:细菌群体在靠近中央位置形成封闭环境,在远离中央位置出现浓度梯度现象。伴随着封闭环境的形成,细菌代谢近乎停止;伴随着浓度梯度的出现,细菌代谢趋于旺盛。结论:细菌的波状生长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NE+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7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升压治疗,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1~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组织氧代谢相关指标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早期乳酸清除率1的变化。结果①各组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MAP、PCWP、CI、SVRI、Sv02明显升高,HR及血乳酸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各组同一时间点MAP、PCWP、S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同一时间点DA组HR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NE+DT组cI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3hNE及NE+DT组SvO2值较DA组明显增高(P〈0.01),乳酸值亦明显低于DA组(P〈0.05);⑤NE+DT组早期乳酸清除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各血管活性药物均能较好地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组织氧代谢方面优于单纯使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多巴胺,研究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24 h HR、CI(95±6)次/min、(4.1±0.2)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VRI(76.5±10.2)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24、48 h乳酸清除率为(65.3±10.2)%、(70.3±12.1)%,24、48 h SvO2≥65%比例(76.4±13.3)%、(75.3±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更加适合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株南海深海海洋沉积物来源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将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命名为化合物1~5,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化合物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及1株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后的效果,通过Graphad prism软件测定其IC50,并与经典抗肿瘤药物顺铂对比.结果 顺铂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3.75~5.32μmol/L,化合物2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4~0.74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0~20倍;化合物4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8~6.93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10倍;化合物2和4作用于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IC50值分别为3.67μmol/L和12.47μmol/L,与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比,提示具有较好的抗肿瘤选择性.结论 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次级代谢产物2和4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用银染方法探讨高压实验室中空气间隙放电对暴露人群的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Ag-AA频率在两组人群中无显著差异(P>0.20);暴露人群的Ag-NOR频率高于非暴露人群(P<0.05),说明高压实验室中空气间隙放电可能是影响rRNA基因转录活性的因素。同时,发现Ag-AA频率与Ag-NOR频率之间无相关关系(r=0)。  相似文献   

12.
NO含量与NOS活力对ALT与AST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活力对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氨酶(AST)活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大鼠腹腔注射L-Arg,4h后采血取肝检测NO含量,NOS活力、ALT及AST活力并与对照组大鼠对比,NO定量用硝酸还原酶法、NOS测定用分光光度法、ALT与AST测定用改良赖氏法(2,4-二硝基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GTG,C带和银染方法报道了豚鼠体细胞染色体核型、G带、C带和N带,根据较清晰的带纹和染色体类型,进行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组,建立了标准的豚鼠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氯氮平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1、2、4、6周测定胆碱酯酶活性 ,用 PANSS、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 1、2、4、6周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 P<0 .0 1 )。结论 :氯氮平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双极法记录了家兔输卵管峡部平滑肌的电活动,观察乙酰胆碱(ACh)对输卵管峡部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间情兔主要是单波,排卵兔记录到爆发波。静脉注射 ACh(10μg/kg)后,可出现持续1~3分钟的连续放电。结果表明:峡部平滑肌电活动的类型与卵巢激素有关;ACh 对峡部平滑肌有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16.
对430例各种胃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胃电图检查。发现:①正常组、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胃溃疡组进餐前后胃电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正常组、慢性球部溃疡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炎组进餐前后胃电振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进餐对胃电频率和振幅有一定的影响。在胃电图检查中采用进餐功能试验对于诊断胃疾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小鼠脾LC)的最佳效靶比并观察被有效激活的TIL和小鼠脾LC等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提取DC,联合应用GM-CSF、IL-4和小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依据不同的激活效靶比用致敏DC体外激活TIL、小鼠脾LC,分别检测、比较被不同程度激活的TIL、小鼠脾LC以及未激活的小鼠脾LC、未激活的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当DC:靶细胞(E/T)为1:400和1:200时,所激活的TIL或小鼠脾LC的杀伤活性较弱;当E/T为1:100时,杀伤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E/T=1:50时,杀伤活性增加,与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当E/T=1:25、1:12.5和1:6.25时,杀伤活性与E/T=1:50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②当E/T=1:50时,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LC(A组)杀伤率为(9.73±1.40)%,未经DC激活的TIL(B组)和DC激活的小鼠脾LC(C组)杀伤率分别为(50.91±2.36)%和(49.70±2.70)%,DC激活的TIL(D组)的杀伤率为(73.49±2.46)%.A组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当E/T=1:50时,DC能很好的发挥抗原提呈作用,使小鼠脾LC和TIL得以充分激活;②充分激活的小鼠脾LC或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较未激活的小鼠脾LC或未激活的TIL均具有明显的提高,尤以激活的TIL的杀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For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n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more than 200 cinnamamides and their analogs were synthesized and tested by animal assay (MES).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configuration, the substituents on the benzene ring and the nitrogen of amides, the substituents on the double bo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isplayed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何首乌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健康家兔,雌雄不拘,将小肠离体后恒温灌流,观察何首乌对家兔小肠自发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 何首乌使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幅度、频率和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小,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以收缩幅度为指标,用Logit法计算IC50为5.525 g/L.心得安和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均可部分阻断何首乌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抑制作用.何首乌显著抑制氯化钡诱发的依内Ca2 性收缩和依外Ca2 性收缩.结论 何首乌显著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电活动.其抑制收缩活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β受体实现的,也能通过NO途径,何首乌能够抑制肌浆网释放Ca2 ,也能抑制细胞外的Ca2 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20.
抑毒调平液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抑毒调平液在2.2.15细胞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用2.2.15细胞体外培养,对抑毒调平液抗HBV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抑素调平液对2.2.15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率分别在19.64%-57.93%和21.31%-60.22%之间,该抑制呈剂量依赖性。药物对HBsAg、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3.27、3.64。药物处理的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HBV DNA量明显降低,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抑毒调平液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HBeAg及HBV DNA的分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