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2.
依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改进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严重烧伤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难关是休克,因为烧伤后48h内大量血浆成分外渗,兼有血细胞的破坏,极易产生低血容性休克。近20年来伴随休克期复苏水平的提高,休克的发生率日趋降低,直接死于休克者亦见减少,但这绝不意味着休克问题已经解决,尤其一些基层单位,仍有许多模糊认识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3.
补液是烧伤休克的主要治疗措施。体质量和烧伤面积是决定补液量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应考虑致伤原因、地点等其他影响因素。现行的补液公式源于50%总体表面积烧伤犬的实验,补液的安全值范围小,易产生并发症,故应个体化补液,并持续监测尿量、体温、心率、血压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严重烧伤会导致机体发生休克,休克期渡过不平稳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全身感染和内脏并发症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静脉补充液体,可增加机体血容量,维持血压,纠正休克,降低烧伤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烧伤静脉补液成分的发展,休克期的监测指标的进步及烧伤补液公式的演变,个体化补液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成人严重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量的参考公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笔者单位自2004年-2010年收治的45例严重烧伤成人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按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补液组(三医大公式组)及高原补液组(高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以常规抗休克补液,按三医大公式组即按照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补液,高原组即在按三医大公式组的基础上等比例增加晶胶体补液量,并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做调整.两组均于补液前、补液后2h、6h及12h、伤后24h及48h 6个时相点,监测患者的尿量、心率、血压指标,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结果:高原组较按三医大公式组复苏补液量多,差异非常显著 (P<0.01),两组尿量、心率、脉压差及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也有显著差异(P<0.05),高原组主要脏器损伤轻.结论:根据本临床研究结果,提出高原地区成人严重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参考公式如下:①第一个24h预计补液量(mL)=TBSA(%)×体重(kg) × 2.9mL+水分2 500mL,晶体与胶体之比为2.21;②第二个24h预计补液量(mL)=TBSA(%)×体重(kg) × 1.6mL+水分2 500mL,晶体与胶体之比为21. 相似文献
6.
王肖蓉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2(6):499-500
通过对28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补液治疗进行回顾,探讨烧伤病人液体量对病人的影响。方法 将280例特重烧伤病人按休克与未发生休克分开,根据补液公式,计算延迟复苏液体总量。结果 168例休克病人中有166例输液量超载,而112例未发生休克病人仅有23例液体超量。结论 对于特重烧伤病人应尽早、尽快的补液治疗,避免发生休克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7.
烧伤患者在合并吸入性损伤时,与合并肺挫伤患者症状早期不易分辨,但在休克补液过程中不论从质和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现将1998年起我科收治的62例烧伤病人分类并在补液的质和量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原地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3月~2005年6月大面积烧伤及时复苏(A组)124例和延迟复苏(B组)54例病人,入院后在多指标监测下快速补液,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各种并发症发病率等指标,并收集烧伤后8h、第1个24h、第2个24h补液量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相比较。结果烧伤后及时复苏组、延迟复苏组补液量均大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及时复苏组较延迟复苏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国内通用烧伤补液公式满足不了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需要,改进补液公式可快速纠正休克,减少烧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烧伤休克期补液公式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2个烧伤补液公式对烧伤休克复苏的近期影响,探讨补液公式的改进.方法 特重度烧伤患者89例分为2组,参考教科书中国内常用公式,补液量(mL)=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iea,TBSA)%×体质量(kg)×1.5+水分2 000 mL进行补液的为对照组(38例),依据改进公式,补液量(mL)=TBSA(%)×体质量(kg)×2(TBSA/50)+水分3 000 mL补液的为试验组(51例).比较2组复苏即刻和48 h的心率、尿量、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血液浓缩情况.结果 ①伤后8 h内,试验组心率较慢为(101.33±15.28)次/min,与对照组(122.08±20.83)次/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量较多为(2.11±0.78)mL*h-1*kg-1,与对照组(1.53±0.41)mL*h-1*k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伤后48 h,对照组血浆渗透压为(317.15±11.05)mmol/L,试验组为(303.87±9.52)m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钠(Na+)离子(149.12±9.64)mmol/L,与试验组(141.52±5.84)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特重度烧伤休克复苏时,依据改进公式补液,心率减慢,尿量增加,血液浓缩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血清阴离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为临床休克期补液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0月间121例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休克期不同时间段的306次同步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的血清阴离子隙(AG)、碳酸氢根离子(HCO3-)与氯离子(Cl-)在休克期不同时段的变化是明显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HCO3-在0~8、8~16、16~24与24~48h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血清AG在0~8、8~16、16~24与24~48h增加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两者在48~72h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血清Cl-在0~8、8~16与16~24h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在24~48与48~72h下降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与血清Na 的变化一致。②休克复苏液中晶体液的百分含量在8h以后呈下降趋势。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血清阴离子的变化是明显的,血清AG增加与血清HCO3-降低呈正相关,说明严重烧伤休克期的早期为高阴离子间隙性酸中毒。血清Cl-的变化与血清钠离子的变化一致,与不同时间段补充晶体复苏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重度烧伤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烧伤面积≥35%烧伤总面积(TBSA)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与烧伤组平行处理)各49例,分别收集烧伤患者伤后6 h?12 h?1 天?2天?7天?14天的外周静脉血?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6?IL-8的分泌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度烧伤患者伤后6 h?12 h?1天?2天?7天?14天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IL-2?IL-4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 < 0.05),而IL-6?IL-8的分泌水平则显著升高(均P < 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参与烧伤后炎症应答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严重烧伤患者救治中呼吸机的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机使用在救治严重烧伤患者中的重要性,分析烧伤临床使用呼吸机的时机和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地调查了我科近4年来收治的所有烧伤患者中年龄16~65岁、烧伤总面积>50%的69例病例,比较前、后2年呼吸机使用状况与救治效果的关系,并从不同呼吸道管理病例临床特点中推测使用呼吸机的预警指标.结果:近2年呼吸机使用率明显增高,开始使用呼吸机的时间明显提前,使用时间明显延长,病例存活率显著提高.使用呼吸机的病例中,死亡组患者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存活组,辅助呼吸前PaO2最低值明显低于存活组,呼吸机成功救治了80%不伴有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烧伤患者.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病例的年龄最高、总/Ⅲ度烧伤面积最大、吸入性损伤比例最高、程度最重.使用呼吸机可发生皮下气肿、气道狭窄和血管破裂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呼吸机在严重烧伤患者救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吸入性损伤和Ⅲ度烧伤面积是预测呼吸机使用的关键因素,早用早停可最大程度发挥呼吸机救治作用,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重度烧伤休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处于休克期的重度烧伤患者于术前施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2例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液浓缩的重度烧伤患者在静脉全麻下进行早期切痂植皮手术.随机分为两组,在手术麻醉前,AHH组(15例)按15 ml/kg、以50 ml/min的速度静脉输入6%羟乙基淀粉(HES),对照组(17例)仅常规常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监测并记录AHH前、后和术毕的钠、钾、氯、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和异体血输入量.结果 AHH组的血压在稀释后和术毕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HH组的中心静脉压在稀释后明显升高(P<0.01),但在正常范围;AHH组的红细胞压积在稀释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术中输液量和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HH组的异体血输入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两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AHH可安全地用于重度烧伤休克患者切痂植皮手术,并可有效地提高其对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 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与Ⅲ度创面比有关;修正公式适用于不同深度烧伤创面VIWB的换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烧伤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阿米卡星在烧伤早期患者水疱液中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时机.方法 20名严重烧伤早期患者,根据烧伤后用药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A组(烧伤后3~4 h用药,n=5),B组(烧伤后10 h用药,n=5),C组(烧伤后20 h用药,n=5),D组(烧伤后30 h用药,n=5),每名患者在30 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 mg,并于给药后0.25~7 h分别抽取水疱液.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每份标本浓度.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静脉滴注阿米卡星后其渗入水疱液中的浓度有一个先升高再下降的过程,其中15 min后即可测得一定浓度,1~2 h达到高峰;伤后10 h内静脉滴注者,15 min后其水疱液中的浓度可达4.96±1.60 μg/ml;A、B两组0.25~4 h各时相的药物浓度数值明显高于C、D组(P<0.05).D组中常规用量的阿米卡星在水疱液中的浓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抑菌水平.结论 烧伤早期阿米卡星,创面渗出液、水疱液中的药物浓度就越高,伤后10 h以内用药在理论上可获得更好的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科收治烧伤总面积5 0 %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 2 0 %以上大面积烧伤 63例 ,其中烧伤总面积 80 %Ⅲ度 5 0 %以上特大面积烧伤 16例 ,应用“五及时”治疗措施 ,治愈 5 9例 ,治愈率 93 7% ,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 63例 ,其中男 4 3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2岁 ,平均 ( 3 2 6± 12 7)岁 ;平均烧伤面积 ( 61 2± 18 7) % ,平均Ⅲ度烧伤面积 ( 3 6 2±17 8) % ,治愈 5 9例 ,治愈率 93 7%。1 2 治疗方法1 2 1 休克期复苏 在国内通用补液公式基础上 ,结合我院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液体复苏加1,6-FDP对严重烧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3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1,6-FDP治疗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两组患者均按国内常用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复苏,A组患者静滴1,6-FDP 10g/次,每日2次。两组患者于入院后均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连接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36、48h监测患者的心排量(CO)、心排指数(S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心功能有关指标均显著下降,伤后8h后A组各时相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B组。结论 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1,6-FDP对严重烧伤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丹参对严重烫伤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烫伤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丹参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30%Ⅲ度烫伤模型,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平衡液复苏组(B组,40只)和丹参治疗组(C组,40只)。B、C两组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腹腔注射平衡液120ml/kg,C组在同样治疗的基础上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3ml/kg,B、C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h检测血清IL-6的含量。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复苏组血清IL-6的含量在伤后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后12h达高峰,伤后48h仍高于保持在较高水平。②丹参治疗组在各相应时相点与对应的复苏组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复苏组,伤后3h起显著低于复苏组。结论严重烫伤早期血清IL-6即明显升高;丹参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清IL-6而行使其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