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意义。方法1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8例,女5例,均行头颅MR检查。结果病变范围较广泛,多集中于基底节、丘脑及脑干。异常信号为对称分布。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多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2例苍白球高信号中央出现片状低信号。3例有轻度脑萎缩表现。结论MRI可清晰显示肝豆状核变性脑部病变,豆状核病变的特征表现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脑部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收集26例经临床及化验证实的HLD病例,对其脑部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部异常信号分布广泛且对称出现,以基底核、丘脑为著,病变形态及信号较具特点,T1WI均为低信号,T2WI20例为高信号,4例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提示MRI对HLD脑部改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脑部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收集26例经临床及化验证实的HLD病例,对其脑部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部异常信号分布广泛且对称出现,以基底核、丘脑为,病变形态及信号较具特点,T1WI均为低信号,T2WI20例为高信号,4例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提示MRI对HLD脑部改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归纳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患者MRI特征,探讨MRI在肝豆状核变性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例经临床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基底核区对称出现的长T1长T2信号伴脑干病变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的特征之一,苍白球T2低信号为肝豆状核变性病特征之二,异常信号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病程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MRI在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研究影像与临床关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脑MRI特征对肝豆状核变性病变部位及预后评估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归纳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患者MRI特征,探讨MRI在肝豆状核变性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例经临床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基底核区对称出现的长T1长T2信号伴脑干病变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的特征之一,苍白球T2低信号为肝豆状核变性病特征之二,异常信号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病程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MRI在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研究影像与临床关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MRI在脑型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脑NRI特点,探讨MRI在脑型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其中平扫12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 病变主要累及基底节、丘脑、脑干,以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灶为常见表现,FLAIR序列4例出现低信号灶。结论 MRI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最有效方法之一,其信号变化可反映病程并判断疗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脑MRI特征与病变部位、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鲁辉 《临床医学》2005,25(7):34-3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特征。方法分析归纳1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基本特征是对称性基底节区和脑干长T1长T2信号,铜沉积多者出现短T2信号,病程长者可见脑萎缩,尤其后颅窝结构萎缩。病灶部位与神经系统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脑MRI是肝豆状核变性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铜代谢障碍,体内铜在肝脏、脑部、角膜和肾脏等器官异常沉积。MRI检查对评价HLD脑部病变有一定作用,现报道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MR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I表现与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2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颅脑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WI、TEFLAIR、DWI。分析颅脑异常MRI表现部位及临床体征,评估其临床相关性。结果23例颅脑MRI均有异常发现,病灶呈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部分病灶呈低信号,DWI进展期病灶呈高信号。脑MRI异常信号发病部位依次为豆状核(21/23)、丘脑(19/23)、中脑(18/23)、内囊后肢(14/23)、桥脑(13/23,其中桥脑背侧、腹侧)、尾状核头(11/23)、齿状核(8/23)、小脑中脚(5,23)、额叶(5,23)、胼胝体压部(4/23)、枕叶(1/23),脑萎缩14例,且基底节、丘脑、中脑及齿状核多对称分布,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MR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结论HLD颅脑MRI最具有特征性征象为双侧基底节、丘脑等对称性的异常信号,可广泛累及其他部位,多伴脑萎缩,而DWI可以反映进展期病灶情况,且受累部位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 HLD)的超声征象及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全部36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图像及门静脉血流参数的改变.大致可分为四型:Ⅰ型.弥漫性点状增强型:16例表现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Ⅱ型.光点不均匀增粗型:12例呈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硬化:Ⅲ型.小结节型:5例呈肝区光点呈小结节型硬化:Ⅳ型.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型:3例声像图表现为肝区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间隔类似肝癌的团块状回声.根据超声不同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大结节型与小结节型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结论 肝豆状核性变声像图最多表现为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及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特别是肝区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脊索瘤MRI表现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索瘤的MRI表现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分析其MRI表现及有关鉴别诊断。其中13例行头颅MR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分别行颈椎、骶尾部平扫。结果:13例颅底脊索瘤,局限于斜坡者4例,累及鞍区、中颅凹、蝶窦,呈广泛浸润生长者8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块影,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骶尾部脊索瘤2例,颈椎脊索瘤1例,在T1WI和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块影,可见骨质破坏,上段颈髓受累。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有12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有病变复发征象。结论:MRI可明确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评估鼻咽癌放射治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材料及方法:24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结果:MRI显示病变累及颞叶者10例,脑干部位14例。MRI SE T1加权成像病灶均呈低信号改变;T2加权成像呈等、高信号混杂改变。增强后扫描显示病灶区无强化者6例、不规则斑片状强化18例。追踪MRI显示9例病灶消失,4例临床症状缓解及5例症状消失;12例病灶大小形态无改变者中,3例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有明显好转,9例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3例病灶增大者,临床症状无变化者1例及症状加重2例。结论:MRI可以显示放射性脑病经过临床治疗后的病灶变化,临床症状的变化与MRI所见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胼胝体压部(SCC)局灶性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CC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及临床特点.结果5例海洛因吸入脑病(LHVI)、6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为弥漫均匀病灶.7例轴索损伤(DAI)及3例脑脂肪栓塞(FEB)为弥漫不均匀病灶.1例病毒性脑炎(VE)呈居中类圆形病灶.2例LHVI为累及后部边缘的薄带形病灶.4例DAI和1例FEB行MRI复查,发现SCC病灶消失.4例LHVI复查未见病变明显变化.结论SCC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随诊复查有助于水肿与变性病变的鉴别,而且SCC病灶能反映LHVI的白质受累程度范围.  相似文献   

16.
海洛因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海洛因脑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有海洛因吸食史患者的MRI资料,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及FLAIR序列.结果 2例患者MRI表现未见异常,其余20例患者幕上或(及)幕下脑实质有不同程度的受累, 17例有灰质受累, 病变双侧对称,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高信号,2例有轻度占位效应,1例轻度脑萎缩.结论海洛因所致脑病既可侵犯白质也可侵犯灰质,称之为海洛因脑病更恰当;海洛因脑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可与其他脑病鉴别.  相似文献   

17.
儿童脑性瘫痪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儿童脑瘫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15T),其中痉挛性脑瘫51例,锥体外系脑瘫21例,肌张力低下脑瘫12例,混合型脑瘫26例。结果:102例患儿(93%)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3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21例,皮层下条状白质异常信号病灶16例,皮层梗塞病烂12例,脑 软化灶17例,基底节病灶3例,脑白质脊鞘发育延迟26例,无天畸形12例,8例病人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对儿童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痉挛型脑性瘫痪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MRI与脑瘫类型、患儿胎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MRI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224例患儿痉挛型偏瘫27例、双瘫149例、四肢瘫48例;MRI异常201例(89.7%),其中偏瘫、双瘫、四肢瘫的异常率分别为100%、87.2%和91.7%。痉挛型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最常见,发生率79.2%,其他类型脑损伤少见。痉挛型四肢瘫脑损伤多种多样,以PVL、足月儿类型脑损伤、先天发育畸形为主要表现,发生率分别为45.8%、20.8%和18.8%。足月儿痉挛型偏瘫以半侧损伤为主,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上肢重,下肢轻;未成熟儿痉挛型偏瘫表现为单侧或双侧PVL,临床表现为下肢重、上肢轻的偏瘫。152例PVL患儿中,发生于未成熟儿108例(71.1%)、足月儿44例(28.9%)。足月儿类型脑损伤22例,发生于足月儿20例(90.9%)。未成熟儿脑损伤类型主要为PVL,主要见于未成熟儿脑瘫,也可发生于足月儿脑瘫。足月儿类型脑损伤主要见于足月儿脑瘫,未成熟儿少见。结论颅脑MRI表现与脑瘫的类型、出生胎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均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长T2信号,18例为单纯小脑齿状核病变,其余12例合并桥脑背侧-小脑上脚-上髓帆、大脑脚、延髓、颈髓及基底节长T2信号。其中以小脑齿状病变发生率最高、最具有特征性,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症状出现至初查/复查MRI的时间<3 d者,患儿临床症状重,颅内病灶范围广,多部位累及;3~5d者,症状好转,齿状核病灶范围缩小;6~9d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齿状核病灶消失或回缩至第四脑室旁;>9d者,患儿临床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颅内病灶消失。总体呈正向相关,且病灶的消失早于临床症状、体征。结论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能够为疾病诊断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声超和MRI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彩超和MRI分别对5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彩超表现高回声36例,混合回声14例,等回声和低回声8例。MRI表现SE序列T1WI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较高信号;GRE序列重T2WI均显示为明亮的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快速充盈25例,周边呈结节型强化19例,中心扩散型14例,延时扫描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随着血管瘤直径的增大,彩超显示高回声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而混合回声和低回声占的比例逐渐增多;MRI增强扫描显示周边呈结节型强化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快速充填型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