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老年椎基底动脉眩晕的MRI和MRA对比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187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病例中选择33例老年病人,对其MRI和MRA资料进行了分析。头部MRI显示6例异常,占18.2%,除1例小脑出血外,另5例均为梗塞。MRA显示14例异常,占42.4%,其中11例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应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闭塞或狭窄,3例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可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闭塞或狭窄是老年纯眩晕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存在小脑、脑干等区的梗塞灶或出血灶等。  相似文献   

2.
脑干腔隙性梗塞的MRI,TCD与临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85例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的头颅MRI、部分TCD及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75%有长期高血压史,临床表现为复杂性、多样化特点,且多数缺乏典型的交叉或脑干孤立症征。MRI扫描显示腔隙灶以桥脑腹侧居多,病灶<0.5cm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TCD可很好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对脑干腔梗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定位不甚准确。MRI仍是诊断脑干腔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将我院1994年以来经CT、MRI证实的脑干梗死23例报告如下: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50-59岁,平均年龄为64.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者18例;糖尿病史者3例;冠心病病史者2例;风心、房颤病史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怀疑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方法:对20例临床以椎一基底动脉缺血为主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早期怀疑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患者中,13例BAEP异常(占65%),其中6例经CT证实为脑干小片状梗死,6例经MRI证实为脑干腔梗,这些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涉及桥脑被盖侧方,1例MRI未见异常,7例BAEP均属正常范围(占3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56例。治疗组86例,应用利多卡因0.2-0.4g加入5%葡萄糖内静滴14天,一日1次,对照组70例,应用维生素、苯海拉明,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一日1次,14天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佳。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不全闭塞15例临床观察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5例基底动脉不全闭塞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MRI特点及预后,观察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头MR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新鲜梗死及可见基底动脉流空不良。14例可追溯出椎基底动脉的前驱缺血症状,7例以基底动脉的短暂缺血发作(TIA)入院,主要为发作性眩晕,视物异常。结果15例患者中死亡5例,植物、半植物状态生存2例,半自理3例,基本自理者5例。结论提示早期出现短暂发作性眩晕可能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方法对204例脑干梗死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头颈MRA检查,根据CMBs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干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分析脑干梗死患者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头颅SWI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有脑干CMBs(阳性组),92例脑干无CMBs(阴性组)。阳性组椎-基底动脉异常发生率(78.6%)显著高于阴性组(58.7%)(χ~2=9.432,P=0.002)。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是脑干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9,95CI%:1.056~3.270,P=0.032;OR=1.745,95CI%:1.010~3.018,P=0.046)。结论伴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脑干梗死患者脑干CMBs发生率高。脑干CMBs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5例基底动脉不全闭塞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MRI特点及预后,观察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头MR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新鲜梗死及可见基底动脉流空不良.14例可追溯出椎基底动脉的前驱缺血症状,7例以基底动脉的短暂缺血发作(TIA)入院,主要为发作性眩晕,视物异常.结果 15例患者中死亡5例,植物、半植物状态生存2例,半自理3例,基本自理者5例.结论提示早期出现短暂发作性眩晕可能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发作性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常见症状。若眩晕与其它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症状同时出现,或伴脑干和/或小脑梗塞症状时,诊断多无困难。当仅出现孤立性眩晕发作时,往往与累及内耳的良性疾病难以鉴别。作者分析1974至1978年间神经耳科门诊84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资料,着重探讨孤立性眩晕的发生机理及与梗塞的关系。84例患者均进行神经耳科检查、定量前庭功能试验及限震图检查。部分患者行CT 及MRI 检查。16例进行后循环动脉造影,7例表现为与梗塞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先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脑积水和脑干梗死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别提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和脑桥梗死.CT、MRI、CTA、DSA检查均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首次发病后经降血压治疗,症状缓解,头颅CT示侧脑室明显缩小.结论:VBD可出现脑积水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控制高血压对本病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缺血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缺血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VBI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52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确定为脑血管痉挛的眩晕患者(对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52.27%,明显高于对照组(3.85%,P<0.001)。VBI组BAEP各波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P<0.05),BAEP的I波及V波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评价脑干缺血及其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及内耳病变的常见症状,对伴发后循环缺血的眩晕患者,通常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对于一些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对其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我科收治的孤立性眩晕患者35例,结合BAEP及相关检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等原因,致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部分患者由于反复发作,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梗死,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尽快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我科于2004-06~2008-06应用天麻素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VBI,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15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性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的症状之一。眩晕分为前庭神经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因病变部位不同,前庭系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目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眩晕的病因诊断方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分析了我院2002年以来115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较差,随着冠状动脉支架技术运用发展,使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成为可能。现报告1例椎-基底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行一次性腔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病例如下。1病例男,64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猝倒2年余,加重半年,于2003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起反复出现发作性眩晕、时伴猝倒,无意识丧失,约1~5min缓解。近半年来发作频繁,重时1周发作3次。在当地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予以阿司匹林100mg/d,活血化瘀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左枕叶皮质、右颞叶底部内侧…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干缺血,如果不及时恢复供血可导致脑干梗死。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后循环缺血梗死病情危重且难以治疗,患者常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以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8.
对53例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患者进行了眼震电图检查,并与正常人对照,发现眼震电图对早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疾病无论有无脑干体征均有肯定的检出作用,检出率为96.2%,与r-CBF测定相符。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3岁,干部。因眩晕发作1个月,每次持续2~3分钟缓解,每日2~3次,在门诊按“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及“西比灵”治疗无明显缓解,继续口服上述药物并口服“华法令”治疗。发作次数减少。1个月后.患者睡眠增多,但能叫醒,醒后生活自理,2天后突然出现四肢麻木。驰缓性瘫,缄默,不能言语,不能张口,但意识清。有理解力,可用眼球水平垂直运动示意。复查头颅CT示:桥脑小片状低密度灶;进一步行MRI检查示:桥脑见斑点状长T1长T2信号灶,病灶边缘不清,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闭…  相似文献   

20.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2.可表现为颅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