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由外而内"机制学说认为外膜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是AS病理进展的起始环节。营卫交会与"由外而内"机制在结构功能上具有相似性,解毒活血法是胸痹病的具体治则。因此,对于AS的治疗不仅要重视血管内膜的保护,同时还应关注外膜VV的参与,做到内外兼顾,稳斑防变。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性病理基础.本文从中医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络病理论,而且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于事物本质,从而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AS中的优势,为防治AS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
营卫理论是中医脉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络-微血管"是维持脉络末端营卫交会生化的基本功能单位。动脉管壁"孙络-微血管"滋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斑块内出血、破裂及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营卫理论,探讨动脉管壁外膜"孙络-微血管"滋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对于全面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动脉内膜斑块为特征的血管类疾病.据统计,AS是导致我国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因素之一[1].对于AS的发病机制,动脉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AS的始动环节,因此对与内皮细胞相关物质参与AS机制的研究较多.而研究发现A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AS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自1976年Ross[1]提出AS发病机制的"损伤-反应"假说以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AS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防治AS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AS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学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多项研究表明,瓜蒌可通过调节脂代谢、抗血管内皮损伤、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及消退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今后可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与AS相关的潜在靶点,进一步完善瓜蒌制剂治疗AS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清热解毒方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贯穿于AS的始终,并协同其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于AS的进程。针对发病机制的转变,一些学者提出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干预AS,可能是中医药防治AS的重要靶点。笔者现就近年来清热解毒方药抗AS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病理因素诱导下异常增殖、迁移、表型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关键环节。与内质网应激(ERS)相关的凋亡途径可能导致VSMC增殖、凋亡失衡,从而在AS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药干预调节VSMC异常增殖和凋亡在AS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中药单体和复方调节VSMS ERS从而防治AS的部分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阐释与总结中医中药防治AS的作用特点与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发生于血管内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管壁变硬狭窄、弹性减退,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当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丰度与数量失衡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诸多研究表明,心脉失和、小肠不利及脾气亏虚等诱发AS的病因均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中医药在调控肠道微生态防治AS方面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且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心-小肠-脾”轴为切入点,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S发病机制进行述评,以明确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AS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 ,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和冠心病 (CHD)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续鹏  朱艳琴  高爱社 《光明中医》2016,(16):2438-2441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斑块形成破裂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是造成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A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改善AS斑块稳定性的有效药物,而近年来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疗效得到肯定。现从斑块的构成、炎症、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机制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韩宁  张永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5):259-261
论述了营卫失调与血管内皮损伤、感染及免疫损伤的关系,以及上述因素在中风病发病中的作用和病理机制,指出调和营卫对中风病早期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治法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脉络学说提出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围绕寻找血管病变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重视自然社会因素及全身性整体功能状态对血管病变发病的影响,从血管外膜与内膜相互影响中探讨血管病变发病机制,重视微血管功能结构完整性保护在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治疗作用.在指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难治性疾病治疗等方面,初步证实了营卫承制调平对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壁上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慢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期研究表明,一些脑梗死危险因素和AS密切相关,及时消除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减缓AS的进展。现将AS主要发病机制及其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神经微环境是改善受损神经、促进轴突修复再生的重要基础,神经微环境破坏与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微循环障碍、免疫异常等密切相关,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重要病理环节。中医学认为,营卫失调是DPN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或营卫不足,或营卫不通,或营卫不和,均可导致营卫气血交会失常,进而津凝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肢体不仁。"调营卫、畅中焦"以促进营卫交会、畅通气血是主要治疗思路,临证使用调和营卫法治疗DPN疗效显著。目前,营卫失调的实质研究多局限于微循环障碍等,调和营卫法治疗DPN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众多研究均证实,营、卫的循行分布、生理特性、功能与神经、免疫、代谢物质、微循环等密切相关。基于营卫的现代医学实质,笔者认为从神经微环境角度探讨营卫内涵具有科学依据,调和营卫法是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DPN现代发病机制认识的治疗法则,助卫和营、开畅中焦能改善神经微环境从而发挥恢复受损神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免疫活性物质、代谢产物、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生成与络病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治疗的理论依据,本文从"络病"的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处血管生成的重要病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分析了AS病变发生、发展与中医"络病"的关系;并基于"络道亢变"等理论,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阐释了AS病变处血管生成的中医病机特点,提出络脉虚滞是AS络道亢变产生的基础,瘀毒阻络是AS络道亢变产生的重要条件;在治疗上,提出扶正养络、活血通络、解毒通络的治法,在AS的治疗中值得进一步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20.
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炎症学说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认为AS的发生、病理演变过程正是中医毒邪致病,因毒而成痰成瘀过程,毒的致病特点与AS致病特点相合。而AS发病的毒邪本质,正是引发AS的各种炎症作用因素。临床从毒论治冠心病、脑血管病亦收显效,提出对AS从毒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