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由数种单味药配伍构成的统一整体,目前已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法,可分为全方研究与拆方研究法两大类,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意量效关系,与化学成分研究也应相辅相成。以下就近年来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并以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为指标,试图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实现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台湾中药研究现状及展望黄苏萍(福建中医学院台湾中医药研究咨询中心福州s50003)张丽华(福州铁路中心医院350013)台湾目前的中药研究主要围绕其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立足台产药物,逐渐由单味药的生药、毒理、药化、药理研究向复方中药的药理与临床疗效评估发展过渡,并且注重药物的品质管制,逐步形成了以中药研究为特色的中医研究体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台湾中药研究之现状及趋势作一论述。1科研政策导向台湾的中药研究自80....  相似文献   

4.
以经方为突破口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工作者临床辨证用药时 ,大多以复方为主 ,因为中药复方既能体现个性化的治疗 ,又符合中医辨证的需要。“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配伍变化 ,使有限之药组成为无限之方。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研究步伐 ,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迫切需要对浩如烟海的中药复方 ,进行继承与创新 ,开展现代化的研究工作。但以哪些复方为突破口开展研究 ,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以“经方”为突破口 ,着眼开展中药复方现代化的研究。1 中药及其复方现代化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过去 ,我们十分重视中药的栽培、…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可分为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两个阶段、已有的中药复方药动学以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主,着力于研究中药药理、新药开发、质量控制、安全有效等主要问题,建立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检测方法、药理效应法、效量半衰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中药本身特点的科学的中药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规程,为临床药物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则刚刚起步。在实验动物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药动学直接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6.
<正> 中医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药理及药性理论是防治疾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药理研究是进行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基础和纽带。我国已进行了众多的单味中药的生药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四少”,即:复方药理学研究与单味中药药理学研究相比,复方研究较少;经典古方与时方、新组方药理学研究相比,经典古方研究较少;方剂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相比,方剂学研究较少;药理  相似文献   

7.
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制剂已成为中医药与国际质量标准相接轨的重要桎梏。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化学相结合,成为中医药复方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本文通过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条件和血清药理学发展,以期将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更多地应用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和机制研究中,为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积累了大量单味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药理效应研究基础,关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传统的复方配伍理论有七情配伍和君臣佐使等,是古代医家的智慧凝练与经验汇总。而现代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复方的有效组分配伍、给药后的入血成分和仿生学筛选得到的潜在活性成分研究,药效与配伍量或是指纹图谱的关系,活性成分的药代学-药动学特征以及复方的代谢组学等层次,结合化学,药理,数据分析,代谢多角度多交叉学科,证明其内在蕴含的科学性与协同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文献综述了中药复方药理研究近况。文章介绍了汤剂、注射剂及中成药复方药理研究特点为:(1)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中药复方药理研究;(2) 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药复方;(3) 单味药与复方中药相结合;(4) 实验研究与中医临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药对,作为单味药应用的拓展和方剂形成的雏形,在中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药复方研究绕不开的环节,更是探求复方机理的突破口。运用体内外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药对进行药效药代学的研究并深入探究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药对临床应用的准确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能够为推进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推动中药复方国际化提供依据。本文对近年来药对的现代药理和药物代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药对配伍的机制,并探讨了未来中药药对药效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复方研究和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研究进展,结合个人工作体会,对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展望初步综述与思考。提出要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体外研究,需提高受试药物质量控制,一分为二看待药物直接或含药血清间接添加的试验方法,两者宜共同发展相互补充;注意细胞模型的合适性、宝药物的与药理相结合、弃进与基础指标相结合、谨慎揄结论;充分发挥体外实验快速、敏感、特异、易控等特点,复方整体与单味成分、化学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复方需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认识是一致的。迄今多从药理,临床进行了一定研究,而化学研究尚少,故应加强复方药物韵化学研究。现就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研究方案设计及确关问题,谈些看法。一、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中医临床用药,除在较少情况下使用单味药(如独参汤等)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复方。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看,复方能更好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用药规律和优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之一。中医复方药物的功效,是其所含多种化合物的综合作用结果,然而内中所含的化合物,到底哪些起主要作用、辅助作用和不起作用,此问题的解决是离不  相似文献   

13.
中药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中医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角度,对现行的以复方中主要药味的成分含量来评价和规范中药质量标准提出质疑。指出在复方化学意义上,认识特定药效条件下复方物质间的关系是确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应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中药质控标准体系;中药的化学质控不仅要借助先进分析技术手段,也要遵循中医“方(药)证相关“的逻辑和现代“病证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复方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医药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其作用物质及机理研究一直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地位,无法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阐述。系统生物学的提出,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当今中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系统生物学从整体观出发,系统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广泛的药理及其作用机理,为打破长久以来困扰中医药研究的“黑匣”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对系统生物学的思路、方法及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最具创新实力的高技术强所之一。该所自2004年主持承担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以来,面向我国中药研发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需求,采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对复方中药进行前瞻性、先导性的系统研究,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集成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以标准组分分离制备、系统化学及生物学表征为基础,集中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生产三者为整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新的分离材料、表征方法,开展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的系统生物学表征研究和国际接轨的中药标准,阐明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科学诠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标准化、资源化、国际化的中药研究创新模式。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所形成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现代化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期杂志以专题研究形式刊载了一组论述组分中药系统研究的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最具创新实力的高技术强所之一。该所自2004年主持承担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以来,面向我国中药研发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需求,采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对复方中药进行前瞻性、先导性的系统研究,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集成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以标准组分分离制备、系统化学及生物学表征为基础,集中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生产三者为整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新的分离材料、表征方法,开展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的系统生物学表征研究和国际接轨的中药标准,阐明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科学诠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标准化、资源化、国际化的中药研究创新模式。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所形成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现代化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期杂志以专题研究形式刊载了一组论述组分中药系统研究的论文,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扶正培本方药治疗癌肿的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的中药理论,系几千年来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指导下临床运用经验的总结。为了能阐明中医药的作用原理,近年来,许多药理工作者使用现代的药理实验手段,对单味中药及复方的中成药进行了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初步表明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是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试谈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三个方法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从单味药逐渐发展到复方,可以认为多数中药复方的临床效果比单味药更好,原因可能是复方的多向调节作用。但是,复方研究和从中药复方中提取有效成分还相当欠缺。1998年我国第一个中药复方制剂丹参滴丸以药的形式进入美国,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作为新药走向世界已是必然趋势。从复方中提取新药的工作应该如何着手?药理实验怎么作?笔者提出三条思路。1 充分利用中医药长期实践的丰硕成果 中药有十分特殊的性质,这就是:①由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原因,很少有动物实验,临床的实践对象是人体;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药物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是药物配伍的进一步延伸,要科学阐明中药复方疗效、优化复方配伍,单纯针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足以讲清复方配伍规律及其基本药效与作用机制。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应通过复方作用于机体和机体所处的整体反应来判定其疗效,进而优化复方配伍。代谢组学通过分析机体相关代谢簇和代谢网络的时序变化,阐明药味及复方的疗效,进而解析复方配伍规律。单味药是配伍的基础,药对是配伍最基本的形式,方剂是复方临床应用的最主要形式。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四气五味”“七情合和”和“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中的应用研究,从性味、药对、复方等不同层次对中药复方配伍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有助于指导中药复方临床用药以及新复方的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