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40例儿童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omple atrlovc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RastelliA型32例,B型1例,C型7例。40例CAVSD(不包括过渡型)中22例采用单片心包补片法纠治,18例用双片法纠治。结果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7.5%。死亡原因:1例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心肺功能衰竭;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严重低心排;1例合并主动脉缩窄及右室双出口术后12天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远期死亡1例,为二尖瓣返流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结论CAVSD易在早期并发梗阻性肺血管疾病,手术应在3~12个月内进行。手术要点除完善闭合房室隔缺损外,特别注意恢复二尖瓣功能;术后处理应严格防治肺动脉高压,控制血压,以减轻二尖瓣再损伤和反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房室隔缺损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部分性、完全性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均能通过手术治疗后达到较好的疗效。方法本文总结我科收治的房室隔缺损病人5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手术包括二尖瓣裂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房室瓣返流的纠正及防止房室传导阻滞等。结果42病人心功能恢复到Ⅰ级,14例Ⅱ级。50例病人术后二尖瓣轻度返流,54例三尖瓣轻度返流,2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随访近半年,返流较术后早期稍有好转。全组死亡3例。结论我们认为只要有熟悉的解剖知识,加上术者细心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避免诸多并发症的发生,使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及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31例房室隔缺损 (atrioventricularseptaldefect,AVSD)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31例中部分型 (PAVSD) 11例 ,中间型 (MAVSD) 5例 ,完全型 (CAVSD) 15例。采用 5 0聚丙烯线往返连续缝合的方法闭合左房室瓣大瓣裂缺。部分病例同时进行左房室瓣或右房室瓣成形术。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将冠状窦口隔入右房侧。CAVSD 15例中 ,11例按McGoon“单片法”修补 ,4例用“双片法”修补。结果 PAVSD及MAVSD无手术死亡 ,1例CAVSD根治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3 2 %。术后随访左房室瓣中度返流 1例 ,轻度返流 4例。全组病人术后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 PAVSD及MAVSD如无肺高压、严重左房室瓣返流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手术可在 1~ 2岁进行 ,否则应尽早手术。而CAVSD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和房室瓣返流 ,大多数患儿 6~ 12个月即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应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的解剖矫治经验。方法河南省胸科医院从2002年9月至2010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解剖矫治4例,3例采用“双片法”、1例采用“3片法”修补房室隔缺损。结果本组无死亡,3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平均4d脱呼吸机,术后随访1.5~9年,1例2年前失访,心功能均为I~Ⅱ级,左右侧房室瓣随年龄增长有返流增加的趋势。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行一期解剖矫治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手术效果,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魏静义  孙明  陈保俊 《江苏医药》2000,26(10):807-808
目的 探讨部分发性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患者 2 3例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缝合二尖瓣大瓣裂和修补房间隔缺损。扩大瓣环局部缝缩成形术 2例 ;并存三房心 3例行左房内隔膜切除术 ;并存预激综合征 (W P W ) 2例 ,同期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2例 (1例再次阻断循环 ,拆除原缝线重新缝合后恢复窦性心律 )。术后 16例随访 3个月~ 5年 ,除 1例术后 3个月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IE)、二尖瓣重度反流外 ,余恢复良好。结论 部分发性房室管畸形应尽早手术治疗 ,术后疗效主要取决于二尖瓣残存反流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9例部分型房室通道缺损的外科治疗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秦太昌李大奇梁法禹张顺业扬新卫部分型房室通道缺损是心内膜垫缺损的一种类型,其病理解剖特征是: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有二尖瓣大瓣裂,约85%的病人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全或缺如〔1〕。本文就...  相似文献   

7.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临床手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不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术后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围术期的风险性。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2008年1月共完成房(室)间隔缺损手术1174例,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者98例,男性46例,女性42例,年龄3月-17岁,平均体重(21±3.5)kg,术前心胸比0.6±0.03,彩超二尖瓣反流面积(3.5±0.6)cm^2,肺动脉高压(75±21)mmHg。术前前列地尔降肺动脉压治疗2周,纠正支气管炎及全身营养不良,在全麻浅至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术,经房间隔切口显露二尖瓣,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节段性环缩法、叶间裂间断缝合、腱索缩短术、缘对缘缝合法及Carpintier环成形法,左室注水试验检查效果,术终测左房压(18±4.5)cmH2O。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例,1例术后低心排、肾衰,经抢救治疗后痊愈。2周后彩超检查无反流者89例,微量一少量反流者8例,中度反流者1例,术后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跨瓣压差减小,心胸比降低。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要同时行成形治疗,采用联合成形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进行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原发孔房间隔缺损采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二尖瓣前瓣裂采用间断缝合修复。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1例复跳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再次阻断主动脉,拆除心包片,重新缝合,未见传导阻滞。本组随访3个月~2年,4例二尖瓣轻至中度关闭不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结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疗效满意,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二尖瓣成形和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8岁以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6例,心内直视下行动脉导管内口缝闭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6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8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2例,肺动脉瓣狭窄行瓣膜交界切开术9例,右室流出道补片3例,房室管畸形行二尖瓣裂缺修复术8例,Ebstein畸形房化心室折叠术5例,主动脉瓣畸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右室双出口矫治2例,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术4例。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1.5%。2例为法洛四联症,1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结果严格的把握手术适应证、严密的手术操作和得当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部分型房室隔缺损(PECD)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7%,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畸形,占房间隔缺损的8%~10%。笔者自1993-03~2005-03采用手术治疗PECD18例,现将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评价TEE在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7例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全身麻醉状态下术前TEE再次筛查手术适应证患者,观察ASD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切面残余径线,准确定位,术中检测封堵全过程,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前经TEE再次筛查发现1例下腔型ASD,随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36例患者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其中术中封堵失败1例,后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封堵成功率为97.2%(35/36);余35例患者应用TEE与TTE所测ASD大小各参数无明显差异,在TEE引导下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评价发现有2例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复查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余34例封堵器位置固定、完全闭合,闭合率为97.1%(34/35),右心大小及功能明显改善,各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正常,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TEE应用于继发孔中央型ASD微创外科封堵术,术前准确筛查定位,与术中所置封堵器大小及位置相吻合,术中全程监测,不影响手术视野,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为心外科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2.
裴少华  任启程 《淮海医药》2002,20(6):463-464
目的:总结小儿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统计分析30例小儿ASD临床资料和术前诊断、手术纠治及术后处理的体会。结果:30例小儿ASD:单纯继发孔ASD15例(合并肺高压9例),ASD长径均在1cm以上;合并其他畸形15例(50%),其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20%)、肺静脉搏异位经流4例(13.3%)、原发孔ASD4例(13.3%)、三房心1例(3.3%);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心律紊乱3例(10%)。结论:临床小儿ASD有下列特点:(1)单纯继发孔ASD一般较大、分流量多、肺高压出现早;常合并有其他畸形,如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瓣狭窄、三房心或是原发孔ASD;(2)手术纠治是安全、可靠的,关键是彻底修补ASD防止残余漏并妥善处理合并畸形;(3)术后处理应针对肺高压、心功能和手术情况防治肺高压危象、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指证。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144例,并同期纠治其它心内畸形36例。结果治愈140例(97.2%),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4例。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掌握其手术指证,是手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手术治疗原则和围术期处理特点,以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对肺动脉收缩压>8 kPa(1 kPa=7.5 mm Hg)的患者定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全组34例患者中32例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以自体心包片4-OProlene线连续缝合法完成房缺修补术。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 min,转流时间1842 min,平均28 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242 min,平均28 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294 h,平均36 h。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房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尽早手术,以免发展到艾森曼格综合征,高龄,心功能不全或心原性恶病质并非手术禁忌。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适当延长呼吸支持时间并加强围术期治疗,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房缺患者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及其合并症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体外循环技术行86例房缺手术封闭(补片修补74例、直接缝合12例)。并对有合并症者同时进行手术矫正,其中二尖瓣成形10例,二尖瓣置换6例,三尖瓣成形61例,右房迷宫8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8例迷宫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随访0.5 ̄1年,全组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较术前提高Ⅰ ̄Ⅱ级。结论没有右向左分流为主的成人房间隔缺损均应手术治疗,根据缺损类型及大小,采用补片修补或直接缝合,并对合并二尖瓣、三尖瓣病变及房颤给予相应处理,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成人房间隔缺损(房缺)手术治疗经验,方法:43例病人均在全麻常温体外循环下手术,采用直接缝闭24例,补片修补19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术后1例因引流液偏多行二次开胸探查术,全组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成人房缺一经确诊均应积极手术治疗,避免严重肺动脉高压发生,围术期的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组)及70例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心电图,分析其对房室间隔缺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者24例;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部分型1例,过度型3例,完全性3例,3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的检测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判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患者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总结失败原因,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不成功患者。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美国GE公司ViViD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程度。结果:10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8例伴有膜部瘤,仅2例为单出口型,瘤体基底部宽度为6~18mm,基底部残端距主动脉瓣环距离0~5mm,距三尖瓣隔瓣距离2~5mm;均伴不同程度三尖瓣返流,其中,中至重度3例;伴有主动脉瓣反流4例,为微量至轻度。无膜部瘤2例。结论:由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严格标准切面,以筛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