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孕女性阴道微生态和阴道菌群状况,探讨不孕症女性进行阴道微生态和菌群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收治不孕症女性150例,同期100例育龄期体检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分泌物的微生态状况和Nugent评分;采取细菌培养法检测两组阴道分泌物菌群分布。结果:对照组和不孕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 H值以及清洁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不孕组的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在≥7分、4~6分和0~3分三个层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不孕组在培养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艾希氏菌、肠杆菌、酵母样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洁度异常者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双球菌、霉菌、滴虫、加德纳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女性和育龄期健康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状况、BV患病率以及阴道菌群分布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刘阳 《中国性科学》2019,(8):107-110
目的了解不孕症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用于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20例不孕症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据其主要致病因素分为输卵管障碍亚组、排卵障碍亚组和男性因素亚组;并以同期280例生育年龄的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估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输卵管障碍亚组、排卵障碍亚组在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功能学指标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输卵管障碍亚组、排卵障碍亚组微生态失调率同样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因素亚组在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功能学指标检测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单纯性排卵功能异常组的VVC患病率高于单纯性输卵管因素组和单纯性男性因素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输卵管因素组的BV及BV中间型患病率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卵功能异常组VVC发病率高,单纯输卵管因素组BV发病率高。阴道微生态失调与女性自身因素造成的不孕症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女性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妇科门诊或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156例女性作为受试对象,根据阴道微生态相关检测后,将受试对象分为阴道微生态状况正常组和异常组。所有受试对象采用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和女性性功能指数(FASI)评价性功能。统计分析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组和正常组受试对象在性生活质量及性功能上的区别。结果:经过检测,156例样本中,54例为阴道微生态状况正常,102例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其中异常的主要原因为乳酸杆菌未检出,及H_2O_2浓度低于临界值。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显著优于异常组;FSFI的结果也表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在性功能各项指标上显著优于异常组。结论:乳酸杆菌检测阴性和H_2O_2浓度低是阴道微生态异常的主要原因,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女性性生活质量显著相关,其原因可能与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性功能的影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阴道微生态与年龄、妊娠及阴道疾病混合感染的关系,评估阴道微生态的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2 42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的检测及白带涂片染色检测.结果 2 420例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中,妊娠期570例.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五联法检测结果为阴性且清洁度为Ⅰ、Ⅱ度正常者436例(18%),单一感染1 099例(55.3%),混合感染885例(44.7%).清洁度Ⅲ~Ⅳ度且阴道乳酸杆菌减少者1 984例,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64岁的年龄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妊娠期阴道pH明显降低,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与(20~45)年龄段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阴道疾病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很高,阴道乳酸杆菌在阴道中的分布受年龄、妊娠及阴道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济南地区某三甲医院妇产科门诊14 761例患者阴道微生态结果,了解济南地区女性阴道微生态总体状况,探究形态学与酶功能学联合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优势。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14 761例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或刺痛及白带增多有异味等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的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及酶功能学检测方法进行全面微生态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 761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263例,占1.79%;微生态失调者14 497例,占98.21%。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优势菌异常者4 696例,占31.82%;清洁度异常者6 703例,占45.41%。阴道炎中,需氧菌性阴道炎(AV)2 036例,占13.79%;细菌性阴道病(BV)2 102例,占14.24%;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 261例,占15.31%;滴虫阴道炎(TV)124例,占0.84%;混合性感染1 345例,占9.11%。阴道微生态酶功能学检测显示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pH 3 624例,占24.55%;过氧化氢5 637例,占38.19%;白细胞酯酶13 7...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4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周范围28周~34周+6天,诊断先兆早产或早产临产者104人,根据分娩孕周,有早产孕妇40人和足月孕妇64人。从足月孕妇64人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足月组。早产孕妇40人作为早产组。无先兆早产症状的孕妇40人,有一人孕35+周早产胎膜早破后早产分娩,其余39人均足月分娩,此39人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孕妇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查,比较3组孕妇一般情况、母儿结局及微生态结果。结果①早产组阴道优势菌群为革兰阳性杆菌的比例,正常阴道菌群密集度的比例,正常阴道菌群多样性的比例明显低于足月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产组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需氧菌阴道炎及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的宫腔感染率、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失调易导致早产。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阴道、宫颈微生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宫颈感染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及宫颈分泌物HPV、衣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产前门诊常规围产保健孕妇980例(早孕期159例、中孕期612例、晚孕期209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涂片常规检查及,宫颈分泌物行杂交捕获试验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送微生物室行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妇科门诊非阴道炎就诊的患者(年龄≤40岁)100例进行相同的检查作为非孕期对照。结果阴道pH值在妊娠期、非孕期分别为3.88±0.20及4.28±0.33,孕期低于非孕期(P〈0.01)。孕期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分别是23.9%、21.5%、22.0%,非孕期三项感染率分别为12.0%、11.0%、6.0%,孕期显著高于非孕期(P〈0.01)。孕期HPV感染率同非妊娠期。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29.8%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在HPV阳性孕妇中BV、VVC、CT的患病率分别为48.7%、41.7%、45.2%,HPV阴性组中分别为20.6%、18.8%、19.0%,HPV阳性组BV、VVC、CT患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均P〈0.01)。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DNA病毒,会引起被感染者皮肤和黏膜扁平或疣状丘疹、斑块,甚至发生癌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诸多困扰.阴道微生态是阴道内微生物、阴道解剖、阴道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构成的整体.目前较多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的改变与HPV的持续感染及尖锐湿疣、宫颈癌等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94例宫颈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HPV感染情况分为HPV阳性组41例,HPV阴性组54例,再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临床资料,并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HPV阳性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87.80%较HPV阴性组44.44%及对照组2%显著较高(P<0.05);HPV阳性组菌群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pH值≤4.5的概率较HPV阴性组和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HPV阳性组微生态失调率较HPV阴性组和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HPV阳性组惰性乳酸杆菌、卷曲乳酸杆菌、加氏乳酸杆菌、詹氏乳酸杆菌分布率较HPV阴性组和对照组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HPV感染的宫颈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阴道乳酸杆菌水平显著降低,HPV感染会造成阴道病原体繁殖,增加女性生殖道感染和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VF-ET周期中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0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接受GnRHa-长方案降调节IVF-ET治疗的患者100例,在COH前检查阴道微生态,在HCG注射日再次检查阴道微生态情况,两次结果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COH前有微生态失调者13例,其中BV 2例(2%),菌群正常功能下降9例(9%),菌群异常2例(2%)。COH后,菌群失调者42例(42%),其中VVC 9例(9%),BV 6例(6%),BV中间型3例(3%),菌群正常功能下降15例(15%),菌群异常9例(9%),有统计学差异(P<0.05)。87例COH前检查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中,COH后34例发生微生态失调(39.9%)。13例COH前检查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COH后8例发生微生态失调(61.5%),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受COH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COH前已经有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微生态失调,建议在进行COH治疗前和取卵手术前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对BV和VVC患者取卵前采取药物治疗,阴道菌群异常和功能下降患者要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1.
性病门诊就诊妇女中3种阴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性病门诊中就诊妇女阴道感染的检出率、临床表现、疗效及性传播性,在5家性病门诊选择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主诉、初诊、年龄在16岁或以上、既往2周内未用过抗生素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取泌尿生殖道标本,应用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白念珠菌及细菌性阴道病。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649例女性中,共检出淋病123例(19.0%),衣原体感染130例(20.0%),滴虫感染63例(9.7%),念珠菌病143例(22.0%),细菌性阴道病109例(16.8%),另有205例未检出上述病原体。单一病原体感染为325例,一种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119例。3种阴道感染中,具有典型阴道分泌物性状者为36.7%-64.3%,对常规治疗的临床治愈率为46.3%-72.9%。滴虫病(OR=6.67,P<0.05)和细菌性阴道病(OR=2.23,P<0.05)分别与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有关。但是如果剔除合并宫颈感染的病例,则无这种相关性。表明在性病门诊就诊妇女中,阴道感染比宫颈感染更多见,复合感染也常见。阴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常规推荐治疗的疗效不理想,需要密切随访。阴道感染与性传播的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散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因免疫性因素(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v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抗绒毛膜抗体AH.CG阳性)导致不孕就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院内制剂清热解毒散(又名消抗散),对照组服用西药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片及维生素E片。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1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均要求夫妇双方采用避孕套避孕,对两组患者抗体转阴率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抗体转阴率为82.5%,妊娠率为33.20%;对照组抗体转阴率为52.5%,妊娠率为11.3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反应有明显不适。结论:清热解毒散对于治疗免疫性不孕较西医有明显优势,且方便安全,病人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孕通汤联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04例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腹腔镜手术证实,采用宫腹腔镜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102)和对照组(n=102)。对照组采用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予以孕通汤治疗。电话随访两组1年内的妊娠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退出1例,失访1例;治疗组术后妊娠率为68.0%,高于对照组的5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通汤对妊娠率的影响随着输卵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减小,输卵管Ⅰ级病变妊娠率91.3%,输卵管Ⅱ级病变妊娠率65.5%,输卵管Ⅲ级病变妊娠率28.0%。结论孕通汤联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疗效确切,但在输卵管Ⅲ级病变患者中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夫妻婚后同居1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原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滥用药物、性病泛滥、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男性不育患者逐渐增多。对男性不育病因进行总结、分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咸阳地区男性不育的病因分布。方法:对来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以调查问卷、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的方式收集的较为完整的305例病史资料进行了病因分析。结果:305例男性不育患者中精液异常占88.52%。其他单因素占比例较少。结论:男性不育的病因复杂,在我市精液异常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对男性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对523例男性不育症中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不育症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为56.5%,在继发性不育症患者中,发病率为62.6%。结论:慢性前列腺炎对男性的生育能力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毕焕洲 《中国性科学》2012,21(8):61-63,66
在没有现代医学精液检查的年代,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或从多个配偶的生育状况,或从配偶的月经状况,或从男性本身的临床症状来诊断,缺乏准确性.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治经验十分丰富,但因诊断不准确而使这些经验受到质疑.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结合势在必行.笔者主张男性不育症的现代中医诊断应在现代医学精液检查基础上,结合临床证候进行辨证,即男性不育"从精论治".  相似文献   

18.
男性特发性不育症与RBM基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荣俊  刘刚 《中国性科学》2004,13(5):14-15,21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与RBM基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对30例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其中无精子症22例,严重少精子症8例)的外周血细胞进行RBM基因的检测.结果:30例中发现6例有RBM基因微缺失(无精子症4例,严重少精于症2例).30例已有生育的正常男性均无RBM基因微缺失.结论:RBM是无精子因子的重要候选成分,RBM基因微缺失有可能是引起无精子和严重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RBM基因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裕红 《中国性科学》2013,22(8):43-45,48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对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进行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1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宫腔镜诊治;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诊治.对两组患者输卵管病变程度、治疗后通畅情况以及1年后受孕情况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输卵管通畅率、1年后宫内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实施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术后受孕率,且损伤较小,是一种良好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