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长期应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合成醛固酮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制成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 ,用培哚普利处理 2 0周 ,以假手术大鼠和未处理的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作对照 ,离体灌注大鼠心脏 ,灌注液经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 ,放射免疫法检测醛固酮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非梗死心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心力衰竭组离体心脏灌注液中醛固酮 (10 77.7± 39.9)mg h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5 0 0 .3± 2 0 .6 )mg h ,心肌CYP11B2mRNA表达增加 ;培哚普利治疗组不能使血浆AngⅡ (16 0 .5± 12 .1)mg ml、醛固酮 (2 6 2 .0± 18.9)mg ml水平明显降低 ,但是可以明显降低离体心脏灌注液中AngⅡ (112 .1± 16 .5 )mg h和醛固酮 (799.9± 6 3.4 )mg h水平 ,抑制非梗死心肌CYP11B2mRNA的表达增加。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 ,大鼠心脏局部合成醛固酮增加 ,长期应用培哚普利可以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局部醛固酮的合成和CYP11B2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比较 CHF患者(77例 )与心功能代偿的心血管病患者 (5 4例 )的血清尿酸浓度 ;比较 CHF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尿酸浓度 ;比较入院时用利尿剂及未用利尿剂患者的尿酸浓度 ;比较 18例 CHF患者心力衰竭控制前后的尿酸浓度 ;比较 CHF组中有高血压者 (30例 )与血压正常者 (4 7例 )的尿酸浓度。结果  CHF组与心功能代偿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分别为(32 7.72± 98.5 7)和 (2 30 .6 4± 5 3.14) mmol/ L;CHF组心功能按 NYHA分级 、 、 级的尿酸浓度分别为(2 5 0 .2 6± 6 7.2 9)、(314.99± 77.6 0 )和 (4 0 9.0 6± 78.15 ) mm ol/ L;入院时用利尿剂及未用利尿剂患者的尿酸浓度无明显差异 (P>0 .0 5 ) ;18例 CHF患者心力衰竭控制前后的尿酸浓度分别为 [(34 3.71± 10 3.32 )和 (2 6 9.42± 87.6 5 )mm ol/ L (P<0 .0 5 ) ];CHF组中有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的尿酸浓度分别为 (36 5 .74± 110 .6 6 )和 (30 3.45± 88.10 )mm ol/ L。结论  CHF患者血清尿酸浓度增高 ,且随着心力衰竭加重而逐渐升高 ;CHF组中有高血压病者尿酸浓度高于血压正常者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往往表现出乏力、呼吸困难和恶病质等体循环和 (或 )肺循环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所带来的症状 ,同时伴随着神经和内分泌的反应。为了解CHF时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我们对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治疗的CHF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对象与方法1.对象 :( 1)CHF组 42例 ,平均年龄 ( 65± 11)岁 ,男性 2 2例 ,女性 2 0例。患者均有 1年以上心力衰竭 (心衰 )史 ,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进行评定。Ⅱ级 11例 ,Ⅲ级 15例 ,Ⅳ级 16例。均经详询病史、仔细体检、甲状腺B超及甲状腺功…  相似文献   

4.
苯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ACEI)苯那普利和选择性 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患者 30例 ,并与单用苯那普利治疗 2 0例进行比较。以探讨苯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以及单用苯那普利对慢性 CHF患者临床症状及左室功能的改善情况。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根据 NYHA心功能分级 ,选择住院或门诊心功能 2~ 3级慢性 CHF患者 5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32~ 72 ( 55.84± 8.3)岁。对照组 2 0例 ,男 1 3例 ,女7例 ,年龄 35~ 74( 56.79± 9.6)岁。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醛固酮合成酶 (CYP11B2 )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  38例因心脏疾患住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男 18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77岁 ,平均 (5 1.92± 14 .0 0 )岁。按有无心房颤动病史分为 3组 :窦性心律组 (SR组 ) ,11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p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 ,13例 ;慢性心房颤动组 (c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14例。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CYP11B2mRNA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R组和 pAF组相比 ,cAF组患者左心房直径明显增大 (分别增大 78.8%和 37.5 % ,P <0 .0 1) ,CYP11B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升高 81%和 11.8% ,P <0 .0 5~ 0 .0 1) ,并与左心房直径变化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r =0 .82 7)。cAF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SR组 (P <0 .0 5 )。结论 组织醛固酮增加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发生的介导 ,该作用很可能通过促进心房结构重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衰患者重构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纤连蛋白(FN)和肌腱蛋白(TN-C)与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选择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CHF病人39例,正常对照38例(其中8例来自意外伤亡的器官捐献者)。光镜检查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FN、TN-C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查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FN、TN-C的分布。 结果 瓣膜病所致心力衰竭病人心肌组织呈典型的心肌重构病理改变。心肌组织TN-C蛋白表达吸光度值(A)(A/β-actin)比值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心功能Ⅱ级组1.69±0.05,心功能Ⅲ级组1.89±0.06,心功能Ⅳ级组3.36±0.40, 各CHF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 相反,心肌组织FN蛋白表达(A/β-actin)比值,正常组分别为2.01±0.02,心功能Ⅱ级组1.13±0.01,心功能Ⅲ级组0.70±0.02,心功能Ⅳ级组0.42±0.05,各CHF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 结论 心衰患者TN-C表达量的增高及FN的降低参与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重构心肌组织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外基质进一步恶化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生长激素 (GH)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轴的相互关系。方法 :CHF患者 95例 ,健康对照者 30例。CHF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随机分为Ⅱ级 2 8例 ,Ⅲ级 36例 ,Ⅳ级31例。采静脉血检测GH、IGF 1。结果 :GH在对照组与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 (1.5 6 2± 0 .96 8)mIU/L∶(5 .832±1.4 14 )mIU/L(P <0 .0 1) ,但GH在对照组与心功能Ⅱ、Ⅲ级组的比较中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IGF 1在对照组、心功能Ⅱ、Ⅲ和Ⅳ级组呈进行性减少 ,分别为 [(136 .6 2 8± 77.5 5 4 )、(98.72 5± 4 5 .115 )、(6 6 .86 3±33.95 1)及 (49.4 4 2± 2 3.4 5 6 ) μg/L](P <0 .0 1)。GH与IGF 1在对照组、心功能Ⅱ、Ⅲ和Ⅳ级组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 =10 7.5 +12 .9X (P <0 .0 1) ,Y =91.4 +2 .9X (P <0 .0 1) ,Y =6 7+1.3X (P <0 .0 1)与Y =4 1.7- 0 .1X (P <0 .0 1)。结论 :慢性CHF患者IGF 1水平降低 ,并随CHF加重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重度CHF患者中 ,GH明显升高 ,但GH刺激机体产生IGF 1的作用减弱 ,GH IGF 1轴呈现异常的变化。IGF 1用于治疗CHF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维地洛为第三代 β受体阻滞剂 ,能同时阻滞 β1 、β2和α1 受体。本研究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 0例 ,另设对照组 2 0例 ,随访 3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自 2 0 0 1年 2月~ 2 0 0 2年 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40例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12例 ,缺血性心肌病 2 8例。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 8例 ,Ⅲ级 3 0例 ,Ⅳ级 2例 ;心衰病程 3月~ 6年 ,平均 (3 5 .6± 10 .7)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A组 ,2 0例 )和卡维地洛组 (B组 ,2 0例 )。其中A组男性 11例、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60 .9±…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可以损害心脏 ,并发心力衰竭。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 (ABPM)观察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的特征 ,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程度与昼夜血压节律变化的关系 ,以指导治疗。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 0 6~ 1999- 0 1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并发 CHF患者 5 0 (男 38,女 12 )例 ;年龄 2 6~ 82 (6 0± 17)岁。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的诊断符合1993年 WHO/ISH联合提出的新标准 [1 ]。CHF按 NYHA心功能分级 , 级 2 0例 , 级 19例 , 级 11例。1.2 方法 患者在 CHF急性症状被控制以…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 1 998年 7月~ 2 0 0 2年 5月检测一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空腹胰岛素及血糖浓度 ,观察老年CHF患者胰岛抵抗 (IR)现象及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1 对象与方法住院CHF患者 49例 ,男 30例 ,女 1 9例 ,年龄60~ 85 ( 68.7± 1 1 .2 )岁。按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者 2 8例 ,Ⅳ级者 2 1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并除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4例 ,男 1 5例 ,女 9例 ,年龄 60~ 84( 68.6±1 0 .9)岁。心功能Ⅲ级 1 4例 ,Ⅳ级 1 0例。予以利尿(呋噻米 1 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对心衰诊断及心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40例心衰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三组:Ⅰ~Ⅱ级组8例,Ⅲ级组20例,Ⅳ级组12例;于入院时和抗心衰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心衰患者晨起空腹血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随NYHA分级增高而升高。BNP水平:心功能Ⅰ~Ⅱ级与心功能Ⅲ的[(480.53±70.18)ng/ml:(1601.22±108.27)ng/ml]、Ⅳ级的[(480.53±70.18)ng/ml:(2101.15±81.01)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抗心力衰竭治疗2周后,各级心功能患者BNP水平,LVEF及LVEDd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BNP水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危险分层有较肯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心功能(NYHA)Ⅱ级18例、心功能Ⅲ级27例、心功能Ⅳ级15例]、健康对照组25例,测定血清脂联素并对其变化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为(14.22±5.34)mg/L;冠心病无心力衰竭组血清脂联素为(4.79±1.61)mg/L;健康对照组为(6.98±1.62)m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显著升高[NYHAII级为(9.25±2.71)mg/L,NYHAⅢ级为(13.72±3.38)mg/L,NYHAIV级为(18.0±6.72)mg/L,P〈0.01]。结论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是升高的,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明显升高。血浆脂联素可能参与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对心力衰竭的进展和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评价 15例患者经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疗效。其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 13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 2例 ;心功能Ⅲ级 9例、Ⅳ级 6例。结果 :15例患者安置时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 0 .5± 0 .3(0 .3~ 1.0 )V、R波振幅 15± 5 .98(6~ 2 4.6 )mV ,阻抗 6 13± 172 (32 0~ 90 0 )Ω。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 0 .7± 0 .2 6 (0 .3~1.3)V、R波振幅 13± 5 .5 5 (6 .5~ 2 3.6 )mV、阻抗 5 6 3± 194(30 0~ 90 0 )Ω ;双部位起搏阈值 1.45± 0 .45 (0 .9~ 1.7)V。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比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 40~ 90ms。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双部位起搏后二尖瓣返流面积平均减少 5 .6cm2 ,射血分数值提高 5 .2 %。经 6 .0± 1.5个月的随访 ,15例中除 2例因突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外 ,其余患者的心功能分别从Ⅲ、Ⅳ级改善到Ⅱ和Ⅲ级。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1.85± 0 .5 6 (1.5~ 2 .5 )V。随访期间QRS波群时限平均下降 5 0ms。结论 :右室双部位起搏能有效的治疗心肌病患者的心衰。  相似文献   

15.
双心室起搏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4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 ,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 2例、Ⅳ级 2例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其中 3例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1例为四腔起搏。术后对心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远达正侧位片等进行了 12~ 2 0个月的随访。所有双心室起搏器均一次性安置成功。随访资料显示 4例患者各房室内径 ,心胸比率缩小 ;心脏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显著提高 ;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 ,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脏结构重塑时间发生在术后 6个月内 ,以后结构趋于稳定。 4例中 1例猝死 ,无一例因严重心衰而住院或死亡。结论 :双心室起搏能逆转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重塑 ,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使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同时用比色法测一氧化氮(NO),ELISA法检测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健康对照组42名进行比较。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丹参酮ⅡA组,治疗2周后复查各指标。结果心衰心功能Ⅲ级、Ⅳ级组与对照组比较,血NO、NT-proBNP及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vWF和6-keto-PGF1α在对照组与心衰各心功能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丹参酮ⅡA组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浆vWF及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且丹参酮ⅡA组较常规组LVEF明显增加,NT-proBNP及血NO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vWF和6-keto-PGF1α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丹参酮ⅡA组可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NYHA分级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分娩方式及其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胶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Ⅰ~Ⅱ级组(39例)、Ⅲ~Ⅳ级组(24例),统计不同NYHA分级心脏病类型分布情况,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阴道分娩、剖宫产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新生儿结局[早产发生率、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 结果6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排前3位心脏病类型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38.10%)、心律失常(22.22%)、风湿性心脏病(15.87%);Ⅰ~Ⅱ级组阴道分娩率23.08%高于Ⅲ~Ⅳ级组0.00%,剖宫产率76.92%低于Ⅲ~Ⅳ级组100.00%,心力衰竭发生率0.00%低于Ⅲ~Ⅳ级组20.83%(P<0.05);Ⅰ~Ⅱ级组早产发生率、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低于Ⅲ~Ⅳ级组,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高于Ⅲ~Ⅳ级组(P<0.05)。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主要类型,NYHA分级与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密切相关,心功能分级越高,妊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越高。对NYHAⅠ~Ⅱ分级者可适当放宽阴道分娩指征,对Ⅲ~Ⅳ级者宜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微颗粒CD31~+水平变化与老年人慢性左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老年慢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组,并纳入同期健康老年人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者和老年慢性左心力衰竭患者CD31~+的表达。结果随着NYHA的升高和LVEF的下降,CD31~+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348±42)个/μl;Ⅰ级组(478±40)个/μl;Ⅱ级组(659±42)个/μl;Ⅲ级组(846±43)个/μl;Ⅳ级组(1596±46)个/μl,均为P<0.01]。结论 CD31~+表达显著上调可能参与了老年人慢性左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介素-27(IL-27)、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纽约心功能(NYHA)Ⅳ级组、NYHA Ⅲ级组、NYHA Ⅱ级组以及NYHA Ⅰ级组,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s亚群比例和计数,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7、BNP的表达。结果 NYHA Ⅰ级组、NYHA Ⅱ级组、NYHA Ⅲ级组、NYHA Ⅳ级组,IL-27浓度呈依次递减(P<0.05),BNP浓度依次递增;NYHA Ⅳ级组和NYHA Ⅲ级组的mDC比例和mDC计数明显低于NYHA Ⅰ级组和NYHA Ⅱ级组(P<0.05)。结论 IL-27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 vs(41.25±15.34)ng/L,(405.24±90.16)μmol/L vs(286.43±78.68)μmol/L,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