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冯正平  黄姝 《重庆医学》2005,34(1):40-41
目的研究2型DM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173例2型DM患者和101例健康对照组L2~4及股骨近端BMD.结果 (1)65岁以上年龄组的男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Troch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55~65岁年龄组L2~4、Ward's区BMD与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2)55岁以上的女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1)不同性别、年龄的2型DM患者各部位BMD改变不同.(2)55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DM患者腰椎、股骨Ward's区BMD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6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TSH值将纳入患者分为A(81例)、B(94例)、C 3组(92例)。收集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血压)、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和甲状腺功能全套(总三碘甲腺原氨酸、总四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并检测其L2~4、股骨颈、全髋的骨密度。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全套和L2~4、股骨颈、全髋的骨密度,分析TSH与BMD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A、B、C 3组患者的血清TSH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者L2~4、股骨颈、全髋的BMD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SH与L2~4、股骨颈、全髋的BMD均呈正相关性(r=0.535、0.774、0.813,P=0.007、0.014、0.023)。 结论 绝经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性T2DM患者血清TSH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18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年龄、初孕年龄、产次、绝经时间,并测量身高、体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近端(Neck、Ward三角、Troch)BMD。结果 ①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在L2~4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低于初孕年龄在21~25岁者(Neck、Ward三角、TrochP<0 .01,L2~4 P<0 .05 )和初孕年龄在26 ~30岁者(L2~4、Neck、Ward三角、TrochP<0. 01 ),在L2~4、Neck、Ward三角部位低于初孕年龄>30岁者(Ward三角P<0 01,L2~4、NeckP<0 .05)。②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产3次,产4次,产次≥5次各组BMD显著低于产1次和产2次组(P<0 .01)。③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限与L2~4、Neck和Troch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初孕年龄与Neck和Troch部位BMD呈负相关。结论 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减低,产次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清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D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兴山县人民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住院的50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2组血清CP、HbA1c水平以及阳性检出率。将观察组患者根据HbA1c分组,HbA1c水平≤10%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1组,HbA1c水平>10%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2组,对比观察1组、观察2组血清CP、HbA1c水平以及阳性检出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P与HbA1c的相关性。对比血清CP、HbA1c联合检测在DM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血清CP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P阴性检出率(72.00%)、HbA1c阳性检出率(74.00%)均高于对照组(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骨关节炎(OA)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300例女性OA患者(OA组)和101名健康女性(对照组)第1~4腰椎(L1~4)、股骨颈、全髋等部位骨密度(BMD)。统计分析各组与OP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OA患者OP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P<0.01),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OA患者OP组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非OP组(P<0.01),OA患者绝经后组各部位BMD均低于绝经前组(P<0.01),OA患者OP组较非OP组年龄更大,绝经时间更长,孕产次数更多(P<0.01)。OA组OP女性未来10年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女性OA患者发生OP和骨折风险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其OP的发生和多因素相关,增龄、绝经年限长、孕产次数多是OA患者发生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曹晶  江霞 《医学综述》2014,(11):2078-20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测定,对两组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L2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4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9.43%,健康组为17.07%(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MI、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较健康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健康组高,且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BMI、胰岛功能均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与正常人群间的胸腰椎椎体骨密度(BMD)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T2DM病人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基于定量CT测量T11~L4椎体的BMD。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和性别分为不同亚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分组胸腰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不同BMI分组胸腰椎BMD和不同性别分组胸腰椎BMD。结果:观察组病人BMI和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受试者胸腰椎BMD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观察组从T11~L4椎体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随着年龄增加,2组T11~L2椎体发生OP的概率增加(P<0.01)。当BMI<24 kg/m2,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女性组,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MI)及绝经年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1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在骨密度实验室检测骨密度(BMD)水平(主要检测部位为腰椎L1~4、股骨颈和髋关节,部分病人加做前臂),并根据检测结果(T值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骨质疏松者,T≤-2.5)、B组(骨量减少者,-2.5 < T < -1.0)和C组(正常骨量病人,T≥-1.0)。同时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检测其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 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详细记录病人的身高、体质量、年龄、绝经年龄,计算BMI和绝经年限。结果3组腰椎BMD(LBMD)、股骨颈BMD、全髋关节BMD比较,C组>B组>A组(P < 0.05)。3组HDL、TG、T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其中A组HDL水平高于C组(P < 0.05);A组和B组TG水平均低于C组(P < 0.01);C组TC水平低于A组(P < 0.05)。3组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和绝经年限与各部位BMD值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身高、体质量及BMI与各部位的BMD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TG水平与LBMD、股骨颈BMD、全髋关节BMD呈正相关关系(P < 0.01);TC水平与LBMD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高TG者骨质疏松症(OP)发生风险较低,高龄、绝经年限长及高TC者OP发生风险较高。绘制ROC曲线分析TC预测绝经后女性发生OP的价值,计算出AUC为0.636(P < 0.05)。结论绝经后女性不同血脂与不同部位BMD的相关性不同,TC升高与LBMD下降有关,低BMI、高龄、绝经年限长及高TC的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I’acn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和61例绝经后无糖尿病患者(NDM组)的前胸、骨盆、上下肢、脊柱、头颅的BMD,同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高比、体脂含量、绝经年限、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及糖尿病病程的关系。结果:DM 组BMD低于对照组,其中以骨盆、脊柱降低明显(P<0.05);DM组患者骨量减少的比例为46.8%,明显高于NDM组的29.5%(P<0.05);BMD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水平及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BMC、BMI及体脂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糖尿病病程长、绝经年限长及血糖控制差者降低更明显;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特别对绝经患者要常规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且定期测定BMD,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男性Ⅱ型糖尿病 (DM2 )患者骨密度 (BMD)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 5 9例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及3 6例健康男性对照者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区 )及腰椎 (L2~ 4)正侧位BMD ,血钙 (Ca)、磷 (P)、骨钙素、甲状旁腺素 (PTH )、睾酮 (T)和尿Ca Cr、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CTX) Cr浓度。根据BMD将DM2 患者又分为无骨质疏松组 (DM A1 )和并发骨质疏松组(DM A2 ) ,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 ,餐后血糖、胰岛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DM2 组L2~ 4及Ward三角区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L2~ 4侧位BMD下降更明显 (P <0 .0 0 1)。DM2 组的骨钙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血Ca、P、PTH、T和尿CTX Cr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尿Ca Cr比对照组高 2 5 %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13 7)。DM A2 组的体重指数、血T、尿Ca Cr、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DM A1 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骨形成和骨转换率降低而骨密度下降 ,腰椎侧位的骨密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男性患者中体重指数低、血清睾酮浓度低及血糖控制不良者更易并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生化指标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DM)中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生化指标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将59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骨质疏松组(DM-A1)和合并骨质疏松组(DM-A2),分别测定两组的血钙(Ca)、磷(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睾酮(T)和尿Ca/Cr、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 Cr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DM-A2组与DM-A1组相比,DM-A2组的体重指数、血T低,尿Ca/Cr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体重指数低、血清睾酮浓度低者更易并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瘦素、性激素及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清瘦素(leptin)、性激素、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①T2DM组脊柱BMD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DM组血浆瘦素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相关性研究显示,T2DM组瘦素水平与L1椎体及脊柱BMD均值呈显著负相关(r=-0.443,r=-0.373,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T2DM组中瘦素、E2、T分别是BMD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下降.瘦素是老年T2DM患者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但不是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体质成分的关系。方法:以26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绝经后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1-4(L1-4)各腰椎骨密度和全身体肌肉、脂肪组织含量,以稳态模型HOMA-IR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结果:①绝经后T2DM患者L1部位BMD值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组L1、L2、L3各腰椎BMD均与胰岛素抵抗呈明显正相关(r=0.42,0.45,0.41;P均<0.05),L1部位BMD与肌肉含量正相关(r=0.44,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肌肉含量可能是T2DM患者BM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性激素及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 方法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40 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IGF-1、性激素、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脊柱总BMD低于对照组[(74.75±22.70) mg/cc vs(88.04±28.29) mg/cc,P<0.05].T2DM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27.63±5.74) ng/mL vs (32.51±9.68) ng/mL, P<0.05].②相关性研究显示,T2DM组IGF-1水平与B-ALP呈正相关(r=0.46, P<0.01),两组受试者IGF-1水平与所测部位BMD均无相关. 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骨密度下降;IGF-1水平与骨密度的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病人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108例1型糖尿病病人及106例非糖尿病人腰1(L1)~L4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股骨干及左髂骨总体)BMD,同时测定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两组各部位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05~-3.022,P〈0.01)。1型糖尿病病人L1~L4总体BMD和左髂骨总体BMD与年龄、HbA1c呈负相关(β=-0.410~-0.148,P〈0.05),与BMI正相关(β=0.673、0.054,P〈0.05);左髂骨总体BMD与性别有关(β=-0.208,P〈0.05)。结论 1型糖尿病病人BMD低于对照人群,1型糖尿病病人的性别、年龄、BMI、HbA1c水平与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白脂素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单纯T2DM患者50例,T2DM合并NAFLD者46例,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白脂素浓度,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 结果: T2DM合并NAFLD组血清白脂素浓度[(1.85±0.79)mg/mL]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1.39±0.56) ng/mL, t=3.305, 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脂素浓度与T2DM病程、BMI、三酰甘油、AIP呈正相关。T2DM病程为血清白脂素浓度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白脂素浓度将研究对象按三分位法分为Q1、Q2、Q3组,随着血清白脂素浓度增高,NAFLD在Q1、Q2、Q3组的患病率逐渐升高(37.50%、43.75%和62.50%,P<0.05), T2DM病程、三酰甘油、AIP逐渐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白脂素浓度增高,提示白脂素可能在T2DM合并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