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最佳时机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0例二次剖腹探查术 (SLL)中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位数年龄 49岁 ,其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和 62 %。SLL阳性率为 40 % ( 2 0 / 5 0 ) ,其中临床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标准 ]Ⅰ期SLL阳性率为 0 % ( 0 / 15 ) ,Ⅱ期和Ⅲ期分别为 40 %( 4/ 10 )、62 % ( 15 / 2 4) ,Ⅳ期为 1例中 1例。SLL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的期别呈正相关 ,其中Ⅰ~Ⅱ期( 16% ,4/ 2 5 )和Ⅲ~Ⅳ期 ( 64 % ,16/ 2 5 )患者SLL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 3 2 % ( 16/ 5 0 ) ,其中Ⅰ、Ⅱ、Ⅲ期分别为 0 % ( 0 / 15 )、2 0 % ( 2 / 10 )、5 4% ( 13 / 2 4) ,Ⅳ期为 1例中1例。SLL阳性患者中 ,4例 ( 8% )仅盆腹腔内有转移灶 ,淋巴结无转移 ;6例 ( 12 % )仅显微镜下淋巴结转移 ,而无盆腹腔转移灶。SLL中 ,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共 2 0例 ,其中术后 13例残留灶直径≤ 0 5cm ,7例残留灶直径 >0 5cm。中位数随访时间 44个月 ( 2 4~ 10 4个月 ) ,至随访截止日SLL阴性者 ( 3 0例 )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在SLL术中进行比较合理 ,而且对降低SLL阴性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在指导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22例,比较新辅助化疗对术前肿瘤负荷减小、术中及术后机体一般状态改善情况的影响,分析卵巢癌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结果 CA125化疗后平均285.2 k U/L,较化疗前平均3454.3 k U/L明显降低(P<0.01);彩超测定腹水量(最大测量值)化疗后平均2.5 cm,较化疗前7.2 cm明显降低(P<0.05);肿瘤总负荷(影像学提示所有包块最大直径之和)由化疗前平均13.1 cm降至8.2 cm(P<0.05),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CA125、细胞角蛋白7(CK7)、角蛋白标志物(Ber-Ep4)呈阳性表达,间皮素(Calretinin)、间皮细胞(MC)、波形蛋白(Vimentin)及细胞角蛋白20(CK20)呈阴性表达时,高度提示肿瘤细胞为卵巢来源。结论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综合治疗中优势作用明显,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可以弥补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前病理诊断依据的不足,两者的序贯应用可为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在指导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22例,比较新辅助化疗对术前肿瘤负荷减小、术中及术后机体一般状态改善情况的影响,分析卵巢癌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结果 CA125化疗后平均285.2 k U/L,较化疗前平均3454.3 k U/L明显降低(P0.01);彩超测定腹水量(最大测量值)化疗后平均2.5 cm,较化疗前7.2 cm明显降低(P0.05);肿瘤总负荷(影像学提示所有包块最大直径之和)由化疗前平均13.1 cm降至8.2 cm(P0.05),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CA125、细胞角蛋白7(CK7)、角蛋白标志物(Ber-Ep4)呈阳性表达,间皮素(Calretinin)、间皮细胞(MC)、波形蛋白(Vimentin)及细胞角蛋白20(CK20)呈阴性表达时,高度提示肿瘤细胞为卵巢来源。结论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综合治疗中优势作用明显,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可以弥补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前病理诊断依据的不足,两者的序贯应用可为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晚期(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初次治疗过程中血清CA125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瘤科收治的14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初次治疗过程中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累积生存率,并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根据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不同分为≤500、>500~1500和>1500 kU/L,其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71%及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降至正常(0~35 kU/L)的77例患者的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及56%,明显高于血清CA125水平仍为异常的48例患者(分别为42%、15%,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残留灶直径(P<0.01)及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P<0.01)是影响晚期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接受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残留灶直径≤1 cm)的患者中,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降至正常者的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64%,明显高于化疗后血清CA125笛水平仍为异常者(分别为52%、18%,P<0.01);同样,接受了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残留灶直径>1 cm)的患者中,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降至正常者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32%,明显高于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仍为异常者的33%、13%(P<0.01).结论 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正常与否可预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且无论初次手术是否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3个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降至正常者较未降至正常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妇科肿瘤协作组(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GOG)早在1986年就规定: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若肿瘤残留最大直径≤1cm,称为理想残留癌(optimal residual cancer);而若残留肿瘤最大直径>1cm,则称为不理想残留癌(suboptimal residual cancer)。在以往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理想残留癌的报导,且证明显微镜下残留癌和任何≤1cm的残留癌在生存率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不理想残留肿瘤的不同直径和预后的关系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旨在评价残留肿瘤的直径和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与其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80例患者,将其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分为A组(30例),仅行PLN清除术者分为B组(50例),分析PAN清除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的80例患者中,32例(40.0%)发生淋巴结转移。A组中1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仅PAN阳性7例,仅PLN阳性3例,PAN和PLN均阳性9例;B组中13例发生PLN转移。A与B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显著相关(P0.05)。A组中淋巴结转移部位以PAN最多16例,其余依次为髂内、闭孔、髂总、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A组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和46.7%,均高于B组(69.0%和39.2%),但无显著差异(P0.05)。A与B组患者中转移至PLN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68.5%和41.4%,5年生存率是49.7%和26.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4)。A组患者中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72.7%,5年生存率是27.2%和58.5%,差异显著(P=0.048)。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状态对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1),而且是死亡风险因素。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除对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卵巢上皮性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初诊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年龄、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术后残余瘤的大小以及术后化疗疗程数是卵巢癌的预后因素(P<0.01).以Ⅳ期患者的死亡风险为1,则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为0.005、0.106、0.361,95% CI分别为0.001~0.024、0.038~0.297、0.181~0.718(P<0.01);以术后残余瘤直径>2 cm患者的死亡风险为1,则残余瘤直径≤2 cm患者的死亡风险仅为0.307,95% CI为0.176~0.536(P<0.01);术后化疗疗程数<6个疗程患者的死亡风险为≥6个疗程者的8.191倍,95% CI为4.666~14.379(P<0.01).是否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对卵巢癌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 分期、术后残余瘤的大小、术后化疗的疗程数是卵巢痛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尽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术后辅以正规、足疗程的化疗是提高卵巢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治疗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个体化、分阶段综合治疗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 (卵巢癌 )的疗效 ,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70例卵巢癌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为诱导缓解治疗阶段 ,即对铂类药物敏感患者选用紫杉醇 顺铂 (TP)或卡铂 环磷酰胺 (CP)方案进行化疗 ;对铂类药物耐药患者选用紫杉醇 丝裂霉素 (TM)或足叶乙甙 丝裂霉素 (VM)二线药物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后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使残留癌灶直径≤ 1cm。对经化疗或合并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获得临床缓解的患者 ,进行残留癌灶局部放疗。第二阶段为巩固治疗阶段 ,即对获得临床缓解的患者采用间断、小剂量化疗 ,在化放疗期间选用干扰素等免疫治疗。结果  70例患者的 1~ 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6 7%、5 1%、4 5 %、38%、32 % ,中位生存期为 38 5 7个月 ;1~ 3年无癌生存率分别为 4 1%、37%、2 4 % ,中位无癌生存期为 12 0 0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中位停用铂类药物治疗时间 (P <0 0 5 )、Karnofsky评分 (P <0 0 1)、残留癌灶大小 (P <0 0 1)及化疗次数 (P <0 0 5 )等 ,是卵巢癌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而残留癌灶大小 (P <0 0 5 )及化疗次数 (P <0 0 1) ,是卵巢癌复发后无癌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个体化、分阶段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糖、临床病理特征与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并随访到的159例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结果:25例血糖≥6.10mmol/L患者3年(47.96%)及5年(32.57%)生存率低于血糖6.10mmol/L者(P0.05)。Ⅲc期卵巢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6%和34.51%,Ⅳ期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32.49%和15.92%(P0.05)。组织学分化为G2和G3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89%和31.79%,低于G1者(P0.05)。残余肿瘤直径2cm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2%和26.76%,低于残余肿瘤直径≤2cm者(P0.05)。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未分类4组病理类型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血糖高低[相对危险度(RR)为2.008,95%置信区间(CI)为1.179~4.018,P=0.034]、手术病理分期(RR=2.391,95%CI为1.345~4.198,P=0.024),组织学分化(RR=2.363,95%CI为1.351~4.193,P=0.032)及残余肿瘤大小(RR=3.564,95%CI为2.683~6.857,P=0.01)是卵巢癌的预后因素。结论:血糖、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化、残余肿瘤直径可以作为卵巢癌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延长了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5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癌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目前,临床上客观反映化疗对卵巢癌治疗效果的指标尚不多见。我们检测了36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腹水癌细胞(ACC)在化疗前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产物P170及凋亡因子Fas(CD95,Apo-1),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卵巢癌36例系1997年12月至1998年6月手术及化疗患者,其中15例术后化疗期间复发。取样:于手术前或化疗前抽取静脉血2ml(抗凝),经腹壁穿刺抽腹…  相似文献   

11.
脾切除术治疗卵巢上皮性癌脾转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脾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脾切除术作为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一部分的可行性及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包括脾切除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32例卵巢癌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浆液性腺癌为23例(72%),9例(28%)为非浆液性腺癌;病理分级:G1 0例,G2 11例(34%),G3 21例(66%).术后20例无肉眼可见残余肿瘤,7例残余肿瘤直径≤2 cm,5例残余肿瘤直径>2 cm.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8/32),包括脾窝脓肿、腹壁切口感染、胃瘘、应激性胃溃疡、静脉血栓、不全肠梗阻等.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1~7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9个月,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残余肿瘤有无、化疗疗程数影响预后(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残余肿瘤有无及化疗疗程数与预后有关(P均<0.05).结论 卵巢癌脾转移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低分化浆液性腺癌.对于卵巢癌脾转移患者,脾切除术作为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一部分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残余肿瘤有无、化疗疗程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卵巢良恶性病变放射免疫显像规律及在卵巢肿瘤诊断、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 :用131I-CEAMcAb放射免疫显像 (RII)诊断 4 4例临床拟诊为卵巢癌的患者 ,使用γ -闪烁显像辅以微机处理技术和双核素相减术。结果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癌 32例中 31例阳性显像 ,1例阴性显像 (假阴性 ) ,9例良性病灶均获阴性显像并经手术证实。 2 8/31例阳性显像的卵巢癌RII分期与手术分期完全相符。 91处转移灶发现 86处 ,阳性率 94 .5 % ,最小检出灶直径≥ 1cm。结论 :用此法在对病灶行定性诊断的同时可直接显示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与数量 ,对早期发现卵巢癌 ,指导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以及估计预后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处于盆腔深部,病变早期难以发现,60%至75%的卵巢上皮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低至50%左右,治疗现状不容乐观~([1-2])。目前晚期上皮性卵巢癌(advanced epithelial ovariancancer,AEOC)的标准治疗流程为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PDS)后给予6~8  相似文献   

14.
Ⅲ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Ⅲ期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手术和化疗对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970年1月~1992年12月我院收拾的Ⅲ期上皮性卵巢癌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初次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并按FIGO标准分期,20例行二次手术,4例行三次手术。63例于术后接受化疗,化疗方案为FCT、FAC、CAP、马法兰等,分别为2-12个疗程不等。结果 Ⅲ期上皮性卵巢癌的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43.12%和24.17%。分组比较,5年生存率Ⅲa期100%、Ⅲb期14.05%和Ⅲc期23.64%( P<0.005);5年生存率透明细胞癌0.005%,粘液性囊腺癌1.76%,浆液性囊腺癌28.70%和内膜样癌36.27%(P<0.005);G1的5年生存率为87.50% 、G2为48.21%和G3为1.13%(P<0.005);术后残留癌小于2 cm的5年生存率69.50%,大于2 cm的为7.54%(P<0.005);化疗小于8个疗程的5年生存率12.49% ,大于8个疗程的47.55%(P=0.046)。结论Ⅲ期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与临床亚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分级、术后残留癌大小及化疗疗程数相关,与年龄无关。专人、定期、全面的随访监测对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由于卵巢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1]。虽然肿瘤细胞减灭术和紫杉醇类、铂类联合化疗方案的广泛应用,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卵巢癌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等,使卵巢癌的诊治并无突破性进展[2]。缺乏早期诊断技术、没有持久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腔廓清术在盆腔局灶晚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5-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吴鸣团队施行的所有盆腔廓清术病例(不包括卵巢癌)。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无病生存、总体生存及相关因素。结果团队总计完成40例盆腔廓清术,患者中位年龄45.5岁,90%为宫颈癌患者,80%为复发性肿瘤。前盆腔、后盆腔以及全盆腔廓清术分别有12例、7例和21例。Ⅰ型、Ⅱ型和Ⅲ型手术分别为4例、9例和27例。有2例(5%)患者术后死亡。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5%和37.5%。最常见的问题是伤口问题和吻合口瘘。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为28个月和16个月,5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3.0%和34.0%。局灶晚期肿瘤、手术切缘阳性、肿瘤直径≥5 cm是总体生存恶化的重要因素。对于复发性患者,如果切缘阴性、肿瘤直径5 cm,5年总体生存率为63.0%。肠周淋巴结转移是无病生存下降的重要因素,没有转移患者54个月的无病生存率为57.0%。结论盆腔廓清术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合作的系统性复杂手术,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细胞减灭术中哪个阶段肉眼发现淋巴结被肿瘤侵犯和淋巴结病变的大小及不同手术时间发现淋巴结阳性与生存率的关系,对初次细胞减灭术时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100例ⅢC期和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术中发现肉眼阳性淋巴结的手术时间及淋巴结内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在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间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基本手术方式为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部分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盆腹腔内转移灶切除术,以残留灶直径≤2 cm者为手术满意.评价晚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效果(随访满1、3、5年者分别为67、51、36例),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78例患者中,肉眼无残留灶者23例,残留灶直径≤2 cm者42例,残留灶直径>2 cm者13例,手术满意率为83%(65/78).患者1年生存率为91%(61/67),3年生存率为55%(28/51),5年生存率为28%(10/3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及范围、有无腹水、术后残留灶大小、术后化疗疗程数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P<0.05);而病理类型、有无术后放疗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手术治疗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应提倡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在此基础上给予多疗程的联合化疗,而放疗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辅助化疗(NACT)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随访观察。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8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依据术前评估能否进行理想细胞减灭术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无法进行理想细胞减灭术,故先给予NACT,之后行肿瘤细胞减灭及常规化疗;对照组可进行理想细胞减灭术,给予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常规化疗。6~8个化疗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以及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糖类多肽抗原125(CA_(125))变化,随访3年统计生存率及复查HE4、CA_(125)。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1.64%,对照组总有效率41.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04,P0.05)。治疗后,两组HE4、CA_(125)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生存率89.55%(60/67),对照组生存率80.33%(49/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94,P0.05),但两组HE4、CA_(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生存率73.13%(49/67),对照组生存率50.75%(3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9,P0.05),两组HE4、CA_(125)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T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提高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新辅助化疗的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减灭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并手术的60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初始治疗前CA125水平、新辅助化疗期间CA125的下降率、术前CA125水平与手术理想减灭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血CA125下降率及术前CA125水平影响患者手术的切净率。术前CA125≤100U/ml组与>100U/ml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血CA125的下降率及术前CA125水平可预测患者手术的切净率,术前血清CA125是否≤100U/ml可用于初步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