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74.25±63.42)个月.1例患儿因大叹气,胸闷就诊;1例为尿路感染,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另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心导管检查前常规检查.4例患儿体检:T 36.6~ 37.5℃,BP在102/64~115/60 mmHg之间,HR在88~130次/min之间.除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具有特定改变外,其他一般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心电图检查:2例肢体导联表现为T波宽大,2例肢体导联出现U波倒置.4例患儿均在即刻后复查做心电图对比,除了肢体导联宽大T波和肢体导联U波消失外其余表现均相同.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心脏炎心脏超声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炎患儿心脏受累情况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本病的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 2 8例风湿性心脏炎患儿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比较两者诊断房室肥大的敏感性 ,观察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改变。结果 心电图异常者 1 66例 (73 .1 % ) ,以房室传导阻滞最多见 (67例 ,40 .4% ) ;治疗前 1 66例行心脏超声检查 ,1 62例 (97.6 % )显示不同程度的房室扩大 ,其中以左房大最多见 (1 0 4例 ,62 .7% ) ,1 66例患儿心脏瓣膜均有改变 ,主要表现为二尖瓣返流、增厚及狭窄和主动脉瓣返流 ,其中以二尖瓣返流最多见 (1 0 8例 ,65 .1 % ) ;超声诊断左房大、左室大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心电图 ;部分患儿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降低 ,舒张功能E/A <1 ;治疗后复查心脏超声二尖瓣返流、增厚可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儿童风湿性心脏炎的诊断及治疗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增高及心肌细胞水肿,心功不全而致心电图改变。另外炎症也可直接侵犯传导系统引起相对心电图改变。治疗后心电图106例中,不同程度恢复的91例占85.85%。其中窦速、心肌损害、各种早搏不同程度恢复分别为85.15%、83.02%、84.62%。表2参2(于永芳) 990673正清风痛定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31例/吴晓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一1997,12(5).一330一331 990672 117例风湿性心脏炎患儿临床心电图分析/许逢明//临床医学一1998,18(7).一5~6 117例风湿性心脏炎治疗前心电图改变12种,主要有窦性心动过速、房室肥大、心肌损害、I度AUB、QT间期延长及各种…  相似文献   

4.
942593风湿性心肌炎致心脏停顿l例/金德山…声山西医药杂志一1994,23(2)一121 男,13岁。突然晕厥、口角及四肢抽搐l分钟自行缓解后急诊入院。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双束支传导阻滞。入院频繁发作晕厥.四肢抽搐,曾用镇静药无效。心电图示间歇性皿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顿。经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静滴.肌注青霉素320万单位/d,l周后.各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完全消失。(苏世英) 942594重庆地区儿童风湿性心脏炎的临床演变/李家殊…//重庆医学一1994,23临).一154 1971~1 975年(称甲组)收治风湿性心脏炎79例,1986~1,90年(称…  相似文献   

5.
营养性疾病     
971630 38例营养不良小儿EKG表现与血清钾浓度的关系/兰远明//临床儿科杂志一1996,14(3)一154 结果:35例低血钾。标准导联T波低平28例(73.7%),胸导联T波低平或双相33例(86 .8%)。作者认为营养不良小儿的心电图特征首先是心率快,波动范围大,平均为143次/分。小儿EKG的特征是T波变化较大,表现有平坦、倒置、双相。营养不良小儿低血钾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不足和体内消耗脂肪时细胞分解而致钾离子丢失。(赵亚茹) 971631黄龙县7岁一14岁儿童碘缺乏病的现况调查/贺莉一//延安医学院学报一1996,10(1)一36一38 1994年对黄龙县13个乡镇2 200名7…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心电图方法对58例窒息新生儿进行研究,发现窒息后早期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39.7%,其中以广泛T波低平或倒置(18例)、ST段移位(9例)和Q-T间期延长(6例)为主要表现。其他异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右房肥大(2例)、右室肥大(2例)、P-R间期延长(1例)和异常Q波(1例),这些少见改变大多同时合并ST-T异常。心电图异常组的心衰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存活者随访表明:7~10天心电图异常消失;38天~15个月无再出现新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近些年才发现的婴儿的一个临床综合病征,其特点是高热、粘膜皮肤的受累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又因为本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并伴有动脉瘤及血栓阻塞,甚至引起猝死,所以更加引起了临床的重视。本病确定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表现是:心源性休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上出现心肌梗塞图形,冠状T波,心律失常等。高度的心脏增大。可能累及冠状动脉的表现是:2周以上的持续发热,血沉  相似文献   

8.
急性风湿热(ARF)和风湿性心脏炎(RC)病儿的细胞免疫(CMI)状况,过去很少注意。作者对74例4~16岁的风湿病患儿作了有关CMI检查。病例分3组:甲组:ARF伴急性心脏炎26例;乙组:ARF但不伴RC23例;丙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但无风湿活跃25例,并以26名健康儿童作对照(丁组),检查结果如下。1.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甲乙丙丁各组分别为2,873±344;3,517±437;2,572±222;3,119±260/μl,提示无显著性差异。2.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试:各组阳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双峰T波在正常小儿和年轻人、失天性心脏病和低血钾等出现,多见于V_2~V_4导联。本院2,000例正常2月~12岁小儿在V_1、V_3导联双峰T波的发生率平均为10.9%,前峰大多高于后峰。100例45天~12岁室间隔缺损患儿心电图出现典型园顶(前峰)一尖角(后峰)双峰T波49例,后峰高于前峰。不典型园顶一尖角T波26例。手术时见缺损直径小于1cm者均未见双峰T波。肺动脉高压时双峰T波不典型或未见。17例术后复查.16例转为倒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QT离散度(QT_d)的临床意义,我们对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儿童各50例的心电图进行了两医师重复测量及研究。心肌炎组符合:①1994年威海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②起病半月后心电图有可精确测量的QT≥8个导联;③无房扑、房颤或室内传导阻滞;④无电解质紊乱或使用影响QT的药物。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心率构成与心肌炎组相似。测量每份心电图的QT、JT、RR和QT_p(从QRS波起点到T波顶点)间期,每导联除第1个心动周期外,测3个连续心动周期,取均值。将各指标的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继发性QT间期缩短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QT间期缩短,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2岁,晨起刷牙时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QT及QTc间期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0次/min,房性期前收缩3次,QT及QTc均值正常。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内结构大致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脑电图无异常。头颅CT无异常。空腹血糖5.2 mmol/L。基础直立倾斜试验为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显示,患儿在直立倾斜16 min时出现窦性停搏,随即晕厥,窦性停搏分别为2.9 s和11.4 s,并行人工胸外按压。在出现窦性停搏之前可见QT间期缩短(QT=330 ms),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1/2)(RR))缩短(QTc=320 ms),QT/QTp=78%[QTp:QT间期预测值=656/(1+心率/100),正常QT间期的下限为QTp的88%]。结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诱发QT间期缩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22例川崎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期121例,后遗症期1例。年龄73天~14岁。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34例,异常改变者88例(72.1%)。急性期患儿的心血管症状体征较少,心电图改变呈多样性与易变住。异常改变以低电压、窦性心动过速、P-R延长、ST段、T波改变与Q-T延长为多见,少见严重心律失常。提示川崎病急性期心肌弥漫性间质性炎症改变及小血管炎、冠状动脉炎导致心肌不同程度的供血障碍的结果。后遗症期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电图呈持续性异常Q波与ST段、T波改变,提示广泛室壁坏死。2DE检查证实左、右冠状动脉有巨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儿童心肌炎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心肌炎患儿36例,结果:SACTc延长11例,cSNRT延长7例,SNRT延长3例;AVERP延长15例,AVFRP延长6例,文氏、2:1阻滞点降低分别为13、14例。SACT延长有5例与AVERP延长并存,AVERP延长者几乎与文氏,2:1阻滞点均降低。房室结功能异常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束支传导阻滞,其次为ST及T波改变;窦房结功能异常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窦房结传导阻滞。异常电生理患者仅有4例在1~3周内发病,大多在1月以上,最长1~2年,有心脏扩大者均有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14.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波异常,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我院1995至2005年诊治的危重新生儿中,有7例出现了继发性QT间期延长并引发2:1房室传导,现将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短QT综合征首例报告及家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短Q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于2006年收治的1例儿童短QT综合征患儿(患儿男,13岁,以晕厥、抽搐1次为主诉入院,既往健康)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儿父母两个家系的22名成员进行遗传学调查。结果查体无异常所见。体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240ms,QTc270ms,Ⅱ、ⅡI、avF、V4-6导联T波高尖;Holter心电图除见上述改变外,还可见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心脏彩色超声和心脏X线片未见异常;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和血钾、钠、钙等离子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家系调查表明患儿母亲于12年前猝死在家中,之前曾有反复晕厥、抽搐发作史。体表心电图示Q-T间期260~280ms,T波高尖。在多次住院抢救观察期间,心电图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除患儿母亲外,其他成员均无晕厥、抽搐及猝死史,患儿父亲心电图Q-T间期380ms,其他健在者也未见Q-T间期缩短。结论短QT综合征可表现为晕厥、抽搐发作,心电图Q-T间期缩短、QTc≤300ms,心脏结构正常,可有家族猝死史。本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3岁,因间断晕厥3年,加重伴抽搐2d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随后发生晕厥,2-3min后自行缓解,每年发作1-2次。2d前出现晕厥,抽搐4次。其母28岁时因心脏病猝死。体检:血压120/80mmHg,神萎,呼吸26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10余次/min,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心肌酶、电解质均正常。入院查心电图示:I、Ⅱ、aVF导联P波增高,aVRP波低平,P-P间期1.0s,QT间期0.60s,T波高,底口宽,T呈双峰,酷似T-U融合。心电图  相似文献   

17.
结缔组织病     
作者对73例首次发作的急性风湿热病例进行随访,结果如下。男38例,女35例,年龄为5~12岁。按入院时临床表现分为无心脏炎组20例,其中关节炎19例,舞蹈症1例:心脏炎组53例,其中心肌炎38例,心内膜炎12例,全心炎3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儿22例,分为婴儿组(年龄≤1岁,n=10)和少儿组(年龄>1岁且≤15岁,n=12),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其中心电图主要分析如下特征:(1)Ⅰ导联Q波和T波倒置,(2)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3)V5-6导联Q波,(4)v4-6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变化,(5)左心室肥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主要分析如下特点:(1)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的连接,(2)肺动脉内逆向的多普勒血流,(3)左心室乳头肌的回声强度,(4)右冠状动脉扩张,(5)室壁和室隔间侧支循环信号.结果 胸片示心影增大(18/22)、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17/22)、超声心动图示汇入肺动脉的逆向多普勒血流(20/22)、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17/22)和侧支循环信号(16/22)在两组患儿中的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示V5-6导联Q波、Ⅰ Q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少儿组(P<0.05);婴儿组右冠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要显著低于少儿组(p<0.05).结论 婴儿和少儿患者的诊断特点不完全相同,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超声心动图示逆向汇入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和侧支循环信号等间接征象强烈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9.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波异常,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我院1995至2005年诊治的危重新生儿中,有7例出现了继发性QT间期延长并引发2:1房室传导,现将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7例患儿中,早产儿5例,新生儿2例;男6例,女1例;日龄:1~32h;7例患儿均以呼吸困难、青紫为主诉入院。其中3例是生后窒息,羊水、胎粪吸入性肺炎;4例是湿肺和肺透明膜病。经与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合并心力衰竭4例,呼吸衰竭4例,脑水肿1例,代谢性酸中毒5例,低钙血症5例,低钾血症1例;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 vs(9.67± 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