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6层螺旋CTA对直肠供血动脉的显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日的 探讨16层螺旋CTA对直肠供血动脉的显示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患者全腹盆腔增强扫描后行腹腔动脉系血管三维成像,层厚2mm或1mm,间距1mm或0.5mm,成像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立体容积漫游(VRT)。结果 最大密度投影(MIP)下显示直肠上动脉及其左右分支的有25例,显示直肠下动脉的有21例。表面遮盖(SSD)下显示直肠上动脉及其分支的有23例,显示直肠下动脉的有18例。血管容积漫游重建(VRT)下显示直肠上动脉及其分支的有25例,显示直肠下动脉的有20例。结论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腹盆腔血管的MIP、SSD、VRT可以清楚显示直肠上下动脉,对临床治疗直肠病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CT仿真结肠镜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毅凯 《医学综述》2004,10(5):313-314
仿真内镜检查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1994年,Vining等首先报道了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检查的临床应用。该技术是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现代医学影像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手段。CT获得原始容积数据经重叠重建后传输到工作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二维、三维图像及空腔器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造影技术(DS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常见病变,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双源CT对43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于高级后处理工作站MMWP8818进行重建后处理,并利用相关分级法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评价。结果43例患者86支椎动脉中有6例12支椎动脉显示正常。余37例74支椎动脉中,局限性狭窄27支,其中粥样硬化斑块所致21支,颈椎增生压迫所致6支;迂曲18支;先天变异14例18支;椎动脉瘤1支。部分椎动脉合并两种以上病变。通过DSCTA检查,43例拟诊VBI患者中37例明确了病因(约占86%)。其中16例患者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对照,对局限性狭窄的显示,CTA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4.7%。 结论DSCTA各种后处理功能联合应用,对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有明显优势,可作为VBI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肠CT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肠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检查方法也很多。近年来随着多层CT的出现及CT仿真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使CT逐步成为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病人检查、普查和术前分期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结肠CT成像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不同成像方法显示胃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80例无腹部手术?无胃部疾病患者行16层ct进行腹部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对胃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χ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3种重组技术对胃左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Vr?mip?tsmip对胃右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50.00%?70.00%?90.00%;对胃网膜左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30.00%?60.00%?77.50%;对胃后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6.25%?16.25% 25.00%;对胃短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0%?25.00%?40.00% ?Vr与tsmip对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动脉?胃短动脉的显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47?28.92?10.67?19.20,p值均<0.05);vr与mip对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动脉?胃短动脉的显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7?14.54?4.01?6.23,p值均<0.05);tsmip与mip对胃右动脉?胃短动脉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0? 4.10,p值均<0.05)?Vr与mip?vr与tsmip?mip与tsmip对胃供血动脉显示状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62?8.31?3.76,p值均<0.05)?结论:tsmip显示胃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vr显示胃供血动脉空间立体感强,tsmip与vr结合可以较好的显示胃供血动脉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术(CT colonography,CTC)在结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疑诊结肠病变患者进行CT扫描、结肠镜检查,将CT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获取CTC图像,将所得CTC结果 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结肠CTC图像满意71例,基本满意15例.对于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在卵巢交界性肿瘤(BOT)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BET)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BOT和41例BET患者的CT资料,收集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25 (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特点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水平.结果 两种肿瘤实性成分、厚分隔、壁结节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135、5.240、5.066,P<0.05);血清CA125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02,P<0.05),但血清HE4、CE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0、1.122,P>0.05);血清CA125水平鉴别两种肿瘤的最佳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2.45 U/mL、53.6%、85.4%;实性成分、厚分隔诊断两种肿瘤的总确诊率为78.5%;实性成分、厚分隔、血清CA125水平诊断两种肿瘤的总确诊率为81.2%.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出现实性成分、厚分隔及血清CA125水平升高有助于鉴别BOT和BE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内镜、手术证实为结肠憩室炎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内镜、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并对评估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3例患者中,发现结肠憩室53例,憩室壁增厚50例,邻近结肠壁增厚48例,结肠周围炎性改变53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10例,腹腔游离气体5例,腹腔脓肿3例,肠梗阻2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3%。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能准确地诊断结肠憩室炎,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在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中感兴趣区(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明确最佳ROI的选择方案。方法:对13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分别在肿瘤外周、肿瘤中心选择30mm2、90mm2的ROI,另外选择勾画整个肿瘤轮廓,分别测量相应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值,比较不同选择方法对灌注参数测定的差异。结果:ROI大小为30mm2、90mm2在肿瘤外周的灌注参数BF、BV均大于中心的灌注参数BF、BV。而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BF、BV为30.28ml/100g.min、19.65ml/100g,均位于30mm2和90mm2外周和中心之间(P〈0.05)。结论:不同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影响,肿瘤周边的灌注参数要高于肿瘤中心,而选择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理论上最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确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进行CT下肢动脉成像检查,其中9例进行DSA检查。结果 23例检查获得成功。共46支下肢动脉血管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因循环时间把握不准确造成检查失败。结论 256排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可准确判断狭窄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进展期结肠癌局部浸润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结肠癌患者31例,术前行MSCT检查。以病理切片所见为标准,对术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对照手术病理,31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以MSCT显示肠壁增厚、伴肠周脂肪间隙内条索状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伴肠壁外相续楔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判定癌肿局部浸润至深肌层、浆膜外的准确性分别为77.42%、22.58%、80.65%,敏感性分别为37.50%、13.04%、78.26%,特异性分别为91.3%、50.00%、87.50%。MSCT显示肿块旁淋巴结肿大判定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80.65%,敏感性为61.54%,特异性为94.44%。结论:进展期结肠癌的局部浸润具有一定的MSCT表现特征,MSCT征象的正确识别和对肿瘤局部浸润程度的评价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肾盂癌是起源于泌尿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大多数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其发病率占肾肿瘤的7%-10%。肾盂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B超、CT、MR,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的应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越来越高。本文分析2005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肾盂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盂癌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黄凯龄  田军章  江桂华 《医学综述》2009,15(7):1082-1085
通过对各种肺血管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以及对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发现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对肺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和发展前景。在肺动脉管径改变、肺血管变异及肺血管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方面,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隔下动脉的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临床拟诊肝脏病变,行上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45例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期采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将动脉期图像的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隔下动脉成像,仔细观察隔下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支数、走行,并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隔下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64排CT隔下动脉CTA重建技术中MIP、VR均能够准确显示隔下动脉起源.对隔下动脉的支数、走行的观察MIP较VR图像精细.MPR显示隔下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较好,定位较MIP、VR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隔下动脉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隔下动脉,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CTA及DSA检查冠心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DS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0级230节段、Ⅰ级71节段、Ⅱ级66节段、Ⅲ级52节段和Ⅳ级31节段;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0级229节段、Ⅰ级72节段、Ⅱ级64节段、Ⅲ级51节段和Ⅳ级34节段;CTA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Kappa值为0.89。 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63%(141/149),特异性为99.01%(292/301),阳性预测值为94.00%(141/150),阴性预测值为97.33%(292/300),准确率为96.22%(433/450)。30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分支共发现软斑10支、纤维板块9支、钙化斑块31支、混合斑块24支。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行CTA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A可判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种类,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搜集行MSCTA检查诊断为GDA狭窄闭塞的患者22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结果22例患者中,GDA狭窄10例,4例多发性狭窄均显示前、后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狭窄均显示前动脉弓扩张。GDA闭塞12例,均显示胃网膜右动脉直接与前动脉弓连接,6例全段闭塞者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不显影,前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闭塞均发生于GDA远段,4例前动脉弓扩张,2例前、后动脉弓扩张。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咽癌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下咽癌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梨状窝癌22例,下咽上区癌8例,咽后壁癌或环后癌6例,混合型2例;CT扫描表现为:平扫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间接征像包括梨状窝和/或喉旁间隙变窄、消失。喉移位及邻近结构受累。喉软骨破坏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由肿瘤所致杓-椎距或环-椎距增宽,大于10mm,与30例正常成人对照,统计学表明差异非常显著(t=4.05,P=0.000;t=8.22,P=0.000)。结论CT可较准确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反映术前分期,对下咽癌的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进行的64排螺旋CTSMA造影检查,并采用轴位、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SMA。结果 32例患者5例SMA正常,其中4例肾动脉不同程度狭窄,1例脾动脉局部中度狭窄;27例显示SMA及其分支内圆形或条形充盈缺损,其中1例合并SMA局部夹层,5例合并腹腔干不同程度阻塞,12例合并双肾动脉(或一侧肾动脉)不同程度阻塞,1例脾动脉轻度狭窄,2例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伴肠管扩张、肠壁增厚,2例肠壁坏死。结论 64排螺旋CTSMA造影是诊断SMA栓塞性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应用方便、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PET/CT)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将治疗前18F-FDGPET/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原发灶18F-FDGPET/CT检查阳性55例,阴性2例,诊断敏感度96.5%(55/57)。22例经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22,40.9%)经手术病理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6/9)、92.3%(12/13)、81.8%(18/22)、85.7%(6/7)、80.0%(12/15)。结论18F-FDGPET/CT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具有极高的敏感度,能有效地检出宫颈癌原发灶;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但敏感度一般,特别是短径<1.0cm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