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19岁,外周血白细胞17.14×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62%,腹水中嗜酸粒细胞占90%.胃镜可见胃窦黏膜充血,病理提示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应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tis,EG)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疾病,以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及胃肠道局部或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本文报道EG致血性腹水1例.患者,男,15岁,以恶心、呕吐、乏力、间断腹泻10d入院.化验检查显示血WBC18.28×109/L,嗜酸粒细胞57.61%.腹水血性,蛋白46g/L,白细胞7040×106/L,嗜酸性粒细胞68%,李凡它试验(+).彩超和CT示腹水和右半结肠管壁增厚.胃镜示重度多灶性红斑渗出性食管炎、胃炎和十二指肠炎,食管下段黏膜色泽晦暗,呈环形色素沉着和颗粒样增生.结肠镜示回肠末段、阑尾开口处及升结肠黏膜呈显著的水肿、肥厚、渗出、颗粒样增生和管腔狭窄等炎性改变.内镜活检病理示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该患者经强的松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5岁,因“腹泻15d”于2019年3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1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日解溏便6~8次,甚则10余次,未见鲜血及黏液,食后则泻,伴上腹部、下腹部疼痛明显,泻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恶心,曾呕吐酸水1次,非喷射状,未见鲜血及咖啡色物,胸闷心悸,乏力。2019年3月5日至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64×10^9/L,嗜酸粒细胞2.73×10^9/L,嗜酸粒细胞20%。大便常规:隐血弱阳性,真菌、白细胞、红细胞均阴性。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特征为胃肠道局限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主因腹痛、腹泻伴腹胀40d住院。主诉:入院前40d无明显原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上腹部为主,隐痛,大便由1次/d转为2~4次/d,呈黄色糊状便,无黏液及脓血便,伴有腹胀且逐渐加重。病程中无乏力、发热、盗汗。未出现过皮疹、口腔溃疡及关节疼痛。曾在外院行C13呼气试验阳性,口服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标准三联抗HP治疗及吗丁啉促动力治疗无效,腹胀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2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确诊的2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有过敏史者占37.5%,过敏诱因者占25%.腹痛(87.5%)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4.59±3.69)×109/L.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1 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提示作用,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优于饮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据统计,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1],我科收治1例,应用传统针刺疗法,迅速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47岁。因间断腹泻 3年余 ,加重伴明显腹胀 1周入院。患者 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 ,解不成形粘液便 ,量不多 ,4次 /天 ,在外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中药灌肠 ,同时服用美沙拉秦 1g ,1次 /天 ,效果不明显。近 1周自觉腹胀明显 ,上述症状明显加剧入院。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 :消瘦 ,贫血貌。腹部稍饱满 ,肝脾肋下未及 ,无压痛、反跳痛。腹水征 ( -)。入院Blood Rt:WBC 2 7.3× 10 9/L ,N % 62 .3 % ,E %2 5 .6% ,Hb 10 5g/L。大便培养未见阿米巴虫卵。结肠镜 :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升结肠黏膜可见散在红斑及大小…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属于原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病理组织特征,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少见胃肠道疾病[1].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好发于胃和小肠[2].该病因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故误诊率较高.本研究收治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以反复腹痛、小肠穿孔为主要症状就诊.现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rtis,EG)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0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镜检查、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等。结果本研究中40.0%的患者有过敏史,25.0%伴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85.0%患者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00%患者胃肠道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十二指肠、食管、回盲瓣等处取材,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50.0%。对症治疗对于轻症患者有效,激素治疗对于重症患者有效。结论 EG是过敏反应相关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胃肠道黏膜的病理学检查中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内镜下在十二指肠、食管、回盲瓣取活检组织可提高诊断率。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9月的27例住院E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分型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7例EG中黏膜型17例、浆膜型4例、黏膜浆膜混合型5例及黏膜肌层混合型1例。85.19%的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内镜检查病变多分布在胃窦、十二指肠降部和回盲部。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腹水细胞学发现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予以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腹痛症状均在1周内缓解。结论EG主要发生于20~50岁青中年患者,以黏膜型最常见,多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且常规镇痛药物疗效不佳,内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腹水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入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糪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糪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体检:T 36.5℃,BP 135/83mmHg(1mmHg=0.133  相似文献   

13.
例1,女性,31岁。因腹痛、腹泻半月入院。发病前无特殊食物史。腹痛以中腹为著,呈持续性隐痛,偶有阵发性绞痛,恶心未吐,稀便,每日5—10次,体重减轻5kg。不伴有发热、脓血便、里急后重。查体:体温36.40℃,血压130/80mmHg,无皮肤黏膜黄染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剑突下及左下腹压痛( ),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活跃,  相似文献   

14.
15.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浸润,释放细胞毒性球蛋白损伤组织为特征.此病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本文报道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通过病史及内镜检查、病理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亦称变应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但近几年日趋增多.现将1980至2005年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15例EG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G)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HES)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 9例EG和 19例HES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 EG组腹泻、腹痛、体重下降和消化道受累的发生率高于HES组 (P <0 .0 5 )。HES组循环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白细胞计数、IgE水平均高于EG组 (P值均 <0 .0 5 )。 9例EG和 3例HES行内镜黏膜活检发现有EOS浸润 ,HES的大肠黏膜活检阳性率明显高于EG(P <0 .0 1)。EG患者经对症或激素治疗均缓解。激素和化疗药物治疗HES有效 (12 / 15 )。结论 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循环中EOS、白细胞计数和IgE的高水平以及大肠的EOS浸润提示HE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复习近5年国内报道的32例并结合我院收治的2例EG,对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加以分析。结果EG发病高峰为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EG误诊率94.2%~100%;确诊时间2周~13年不等;既往过敏史高达54.8%;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多样化、缺乏特异性。误诊可能与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认识;问诊、检查不详细;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化验结果的分析不认真等有关。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故凡出现不能解释的胃肠道症状,尤其个人或家族中有过敏性疾患史者或进食某类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及体征、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内镜检查多点活检病理检查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EG)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以乏力、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为常见 ,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EC)增多 (或浸润 )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因急性腹痛伴胃肠道不全梗阻起病 ,极易误漏诊。 1988年 1月~ 2 0 0 1年 5月 ,我院收治 13例EG患者。现报告如下 ,并讨论误诊原因。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15~ 5 8岁 ,平均 (31± 12 )岁。EG诊断依据 :1有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 2病理证实胃肠道组织 EC增多或浸润 ,周围血 EC比例升高或绝对值增加。 3无胃肠道以外多器官 …  相似文献   

20.
例1男性,52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5月余入院。体重下降约15 kg。体格检查:消瘦,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白细胞20.4×109/L、嗜酸性粒细胞65%;白蛋白26.4 g/L。大便黄稀、偶见脓细胞,细菌培养及涂片查真菌阴性。血吸虫试验阴性。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明显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胃肠炎(EG),予强的松30 mg/d治疗,腹泻好转(每日1~2次),无腹痛。1年后患者腹泻又加重,每日3~5次,并下肢水肿。血白细胞14~32.2×109/L,嗜酸性粒细胞41%~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