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甲醚(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槲皮素(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山柰酚(Ⅷ)、正三十烷醇(Ⅸ)、正三十四烷酸(Ⅹ)。结论化合物Ⅰ、Ⅱ、Ⅸ、Ⅹ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潺槁木姜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潺槁木姜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Ⅰ)、山柰酚-3-α-L-鼠李糖苷(Ⅱ)、槲皮素-3-α-L-阿拉伯糖苷(Ⅲ)、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Ⅳ)、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Ⅴ)、芦丁(Ⅵ)、( )-没食子儿茶素(Ⅶ)、丁香酸(Ⅷ)、2,4-二甲氧基苯酚(Ⅸ)。结论从云南思茅所产潺槁木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Ⅲ、Ⅶ、Ⅷ、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并鉴定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反相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少药八角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苷(Ⅲ)、异=鼠李素-3-O-β-D-葡萄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Ⅵ)、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Ⅶ)、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Ⅷ)、槲皮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Ⅸ)、山柰酚-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Ⅹ)、异鼠李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Ⅺ)。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Ⅴ、Ⅶ、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 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山西产月季花Ros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月季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胡桃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萹蓄苷(4)、山柰酚-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6)、没食子酸(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12)和β-谷甾醇(13)。结论 月季花中主要含黄酮苷类化合物;在分离鉴定的成分中,化合物1~5、9~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 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菊科三七草属植物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 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八碳脂肪醇(Ⅰ)、十一碳脂肪酸(Ⅱ)、二十六碳脂肪酸(Ⅲ)、三十碳脂肪酸(Ⅳ)、己烷(Ⅴ)、对羟基苯甲酸(Ⅵ)、山柰酚(Ⅶ)、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Ⅷ)、高车前苷(Ⅸ)、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Ⅹ)、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Ⅺ)、槲皮素-双-3-O-β-葡萄糖苷(Ⅻ)、β-香树脂醇(Ⅻ)、α-香树脂醇(ⅩⅣ)、β-香树脂醇-3-O-β-葡萄糖苷(ⅩⅤ)、乙酰表木栓醇(ⅩⅥ)、β-谷甾醇(Ⅶ).结论 全部1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凤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抗炎镇痛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运用UV、IR、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东莨菪苷(scopol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其中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细梗胡枝子 Lespedeza virgat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细梗胡枝子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1)、胡萝卜苷棕榈酸酯(2)、芦丁(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 -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豆甾醇(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 化合物1~3和6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二色补血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建立总黄酮的测定方法。结果从二色补血草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槲皮素(2),没食子酸(3),杨梅素-3-O-鼠李糖苷(4)和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5)。结论首次分离出化合物4和化合物5是从二色补血草中,为了解该植物的特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狭叶落地梅 Lysimachia paridiformis var stenophyll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和色谱法提取分离,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狭叶落地梅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正十六烷酸(3)、原儿茶酸(4)、正四十二烷(5)、山柰酚(6)、槲皮素(7)、杨梅树皮素 (8)、柚皮素(9)、5-甲基山柰酚(10)、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结论 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老鹰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老鹰茶总黄酮的化学组成,为老鹰茶这一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聚酰胺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柱层析的方法 分离提纯,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质谱(MS)等波谱方法 及化学方法 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经光谱学方法 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Ⅰ)、山柰酚-3-O-壵β-D-葡萄糖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Ⅳ).结论 化合物Ⅰ和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教育探索》2000,(3):119-119
郁金香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研究发现它含有具较高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曾对郁金香变种Tulipa gesneriana L.ver.paradae(TGP)花被的极性部位进行分离鉴定,得到了槲皮素和山柰酚的3-O-β-芸香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3-O-β-龙胆二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以及槲皮素和山奈酚的3-O-β-葡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正相硅胶、RP-18、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制备HPLC和光谱方法分离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金叶子的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23-trihydroxyurs-5,12-dien-28-oic acid(Ⅰ)、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Ⅱ)、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Z)-2-[(2′R)-2′-hydroxydocosanoilamino]-8(Z)-octadecene-1,3,4-triol(Ⅲ)、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α-阿拉伯呋喃糖苷(Ⅵ)、山柰酚-3-α-鼠李吡喃糖苷(Ⅶ)、金叶子毒素-Ⅶ(craibiotoxin Ⅶ,Ⅷ)、金叶子毒素-Ⅷ(Ⅸ)、proanthocyanidin A-2(Ⅹ)。结论化合物Ⅲ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蒲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聚酰胺及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分得的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Ⅰ)、异鼠李素(Ⅱ)、泡桐素(Ⅲ)、槲皮素(Ⅳ)、香蒲新苷(Ⅴ)、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Ⅵ)、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Ⅶ)、槲皮素-3-0-(2G-a-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Ⅷ)及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Ⅸ).结论 泡桐素为首次从蒲黄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过山蕨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山柰酚(1);山柰酚-7.0-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结论 化合物2,3,4,5,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槲树Quercus d entata Thunb.为壳斗科栎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有100余种,某些品种作为民间中草药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唐本草》以及以后的历代本草都有记载,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恶疮等症[1]。槲叶、槲皮、槲实仁均作为药用。国内科研工作者已将槲树叶开发成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药。但是,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仅见少数报道[2]。本实验从槲树叶中分离纯化得到5种酚性成分,并且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和光谱解析等手段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Ⅰ)、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Ⅱ)、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即金丝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乌药Lindera aggregata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Ⅰ)、山柰酚(kaempferol,Ⅱ)、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avicularin,Ⅲ)、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afzelin,Ⅳ)、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Ⅴ)、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astragaline,Ⅵ)、山柰酚-3-O-β-D-木糖苷(kaempferol-3-O-β-D-xylopyranoside,Ⅶ)、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juglalin,Ⅷ)、kaempferol-3-O-(2″-O-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Ⅲ~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Ⅴ~Ⅸ为首次从山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四季青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四季青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溶剂萃取及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奈素3-O-β-D-半乳糖苷(Ⅰ)、紫云英苷(Ⅱ)、山柰酚(Ⅲ)、洋芹素(Ⅳ)、槲皮素(Ⅴ),其余为豆甾醇(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和葡萄糖(Ⅸ).结论: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Ⅱ~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植物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对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印楝种子及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确定为印楝素(1),11-表印苦楝素H(2),Salannolide(3),槲皮素-3-O-β-D-木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D-葡萄糖苷(6),芦丁(7),硬脂酸 1-甘油单脂(8)和硬脂酸1,3-甘油二脂(9).结论:化合物3~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