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 vs 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 vs 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 vs (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收缩期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 25例AMI患者于PCI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的彩色血流图.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等指标,比较上述各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3d与术前比较,各涡流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收缩期涡流横径增大(P<0.05),纵径减小(P<0.05),横向位置多靠近前间隔侧(P<0.05),涡流最大向量速度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VFM为评价AMI患者PCI术后短期心腔内流体动力学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 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对正常人右心房和右心室血流流场成像,分析心腔血流变化,探讨正常人右心涡流形成规律及描述参数。方法研究对象选取33例健康志愿者,应用VFM技术获得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图和流线图,分析心动周期七个时相的涡流及流线特征,采用DSA-RSl软件测量涡流直径(横径Dx、纵径Dy)及边缘最大速度(Vmax)。结果快速充盈期和缓慢充盈期通过三尖瓣口的血流在右心室靠近三尖瓣前瓣下形成小涡流,涡流由小逐渐变大至心房收缩期,涡流速度逐渐减慢,至等容收缩期三尖瓣关闭时在右心室腔三尖瓣瓣下局部形成一个较小的涡流;而减慢射血期右心房内房顶处局部形成一个小涡流,至等容舒张期末涡流逐渐增大并占据大部分右心房,且涡流向量速度逐渐减低。结论VFM图像能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内血液流场变化,得出的涡流描述参数能够反映正常人右心心动周期各时相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右心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异常变化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8.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人体左心室涡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初步研究人体左心室内流场结构,寻求人体左心室内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方法 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应用VFM技术得到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图,采用DSA-RS1软件测量漩涡直径、漩涡位置、漩涡最大向量速度及漩涡圈数.结果 应用VFM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血流速度的矢量图,观察结果显示舒张早期和晚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在左室内形成两个相对靠近二尖瓣环的小漩涡,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而舒张中期和等容收缩期左室内的回旋血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涡环,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研究得出的涡描述参数能够反映这一变化,并能初步定量研究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规律。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31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缓慢射血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和室壁瘤瘤颈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室壁瘤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室壁瘤体内收缩期持续存在涡流;室壁瘤组瘤体内涡流横径与纵径乘积与二维超声测量室壁瘤横径与纵径乘积显著相关(P<0.01);室壁瘤组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占整个收缩期百分比(并用心率标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室壁瘤患者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明显降低(P<0.05);经过室壁瘤瘤颈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室壁瘤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测量局部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左室等容收缩期是否为血流动力学停滞期.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室内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 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涡流,并持续至整个等容收缩期,于射血早、中期消失.它使左室腔内原本朝向心尖的血流于心尖部转向,向基底部流出道流动.结论 等容收缩期并非左室的血流动力学停滞期,在这一时相,心脏依靠涡流完成了血液的传递和血流的转向,更实现了血流动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流向量图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动时相左室内血流速度向量分布特点,观察左室内基本流和涡流的分布情况.结果 等容收缩期左室腔内以整体涡流为主;射血早期主动脉瓣下流出道血流首先加速射人主动脉,流人道一侧出现短暂的局部涡流,射血中、晚期心腔内涡流消失;主动脉瓣关闭前瞬间,左室内血流迅速转向心尖流动,并持续至等容舒张期结束;缓慢充盈期和左房收缩末期,左室出现整体涡流.结论 VFM技术能够检测各心动时相心腔血流向量分布,有望在分析病变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对等容收缩期内心肌收缩形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M型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讨等容收缩波时间内心肌的收缩形式。方法 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获取等容收缩波时间内左心室横向上前后径及心肌厚度的变化;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室心肌等容收缩波时间内纵向上的位移及形变。结果 横向上左心室前后径在等容收缩波时间内增大,心肌变薄;纵向上左心室心肌在等容收缩波时间内缩短,即纵向上左心室上下径减小。结论 左心室心肌在等容收缩期内的收缩并不是等长的收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期正、反向累计血流量及心腔内涡流的数量、位置、出现时间和涡流量。结果左、右心室腔内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正中,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内偏室间隔侧。心腔内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次递减,但同一心腔内各节段的血流量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内涡流多持续在等容收缩期;与右心室腔相比,左心室腔内涡流面积及涡流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腔内涡流量与体表面积、心肌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定量评价和可视化显示婴幼儿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儿童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可视量化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比格犬舒张期左心室血流的能量损耗变化。方法 分别对10只比格犬开胸模型基础和急性缺血状态行VFM检查,存图后导入血流向量标测软件分析获得等容舒张期(T1)、舒张早期(T2)、舒张早期快速充盈(T3)、舒张中期(T4)、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T5)、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T6)左心室整体和基底、中间、心尖水平能量损耗,以及涡旋面积、涡旋循环强度。定性观察并比较两种状态下结果。将缺血状态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与涡旋面积、循环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缺血状态下舒张期各时相血流的运动方向相对不规则,出现典型的湍流及涡旋的波动,能量损耗的分布区域大且相对离散。与基础状态相比,缺血状态下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均增高,其中在T1、T4、T5、T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样,缺血状态左心室基底、中间水平能量损耗在T1、T4、T5、T6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缺血状态左心室心尖水平能量损耗在T1、T6上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在T4、T5、T6,缺血状态下涡旋面积及循环强度均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且其分别与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显著相关(r分别为0.61、0.71、0.55和0.79、0.83、0.65, P<0.05)。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诱导产生左心室血流湍流和异常的涡旋状态,导致舒张期流体能量损耗的增高,超声血流能量损耗参数能够敏感地反映缺血状态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功能综合指数(MPI)评价慢性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慢性肺心病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三尖瓣舒张期和右心室流出道收缩期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MPI.结果①慢性肺心病患者等容舒张期时间及等容收缩期时间明显延长、射血时间明显缩短,导致MPI明显升高(0.94±0.33 vs 0.30±0.06,P<0.0001);②慢性肺心病组MPI与年龄、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MPI是评价慢性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的简便而准确的多普勒超声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