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hypoglaucum茎的醚溶物中分得8种成分,经光谱分析和对照品的比较,分别鉴定为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Ⅰ),β-谷甾醇(Ⅱ),stigmast-4-en3-one(Ⅲ),对羟基苯甲酸(Ⅳ),3,4-二羟基苯甲酸(Ⅴ),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Ⅵ),雷公藤内酯甲(Ⅶ)和雷公藤内酯乙(Ⅷ)。其中Ⅰ、Ⅲ、Ⅳ、Ⅴ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细胞系Raji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雷公藤内酯醇体外抑制NHL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NHL淋巴结基质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前后NHL淋巴结瘤细胞CXCR4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Transwell微孔隔离室迁移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NHL淋巴结瘤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结果MTT法表明低剂量雷公藤内酯醇(6.25~25nmol/L)即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明显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其作用24、36、48、60、72h的IC50值分别为43.06、25.08、7.32、2.66、0.58nmol/L。RT—PCR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NHL淋巴结基质细胞SDF-1α的表达,其中较低剂量组(12.5nmol/L)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较高剂量组(25、50nmol/L)则可明显抑制SDF-1α的表达(P〈0.05),并具有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发现经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NHL淋巴结瘤细胞CXCR4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P〈0.01),此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Transwell趋化活性分析显示雷公藤内酯醇既能抑制重组人SDF-1α对NHL淋巴结瘤细胞的趋化作用,也能阻断NHL淋巴结基质细胞对瘤细胞的体外迁移,且雷公藤内酯醇对趋化作用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抗淋巴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并能阻断NHL淋巴结瘤细胞通过淋巴结的转移。其抗肿瘤机制及其抗细胞增殖作用与对NHLSDF-1/CXCR4生物学轴的抑制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多种雷公藤单体抑制HL-60细胞腺苷脱氨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多种雷公藤单体对HL-60细胞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用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乙素、雷公藤黄素、雷公藤呋喃南蛇碱、雷公藤定碱(10mg/L、1mg/L、0.1mg/L)与HL-60细胞共孵育24h后测定ADA活性,选出抑制作用最强的雷公藤内酯甲。将HL-60细胞与雷公藤内酯甲10mg/L、1mg/L、0.1mg/L以及0.1mg/L雷公藤内酯甲+腺苷0.5mmol/L、腺苷0.5mmol/L共孵育24h后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①雷公藤内酯甲和雷公藤呋喃南蛇碱均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ADA活性(P〈0.01),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雷公藤春碱仅在10mg/L浓度时有明显的ADA抑制作用(P〈0.01);雷公藤黄素、雷公藤定碱与雷公藤乙素无明显ADA抑制作用(P〉0.05)。②HL-60细胞与雷公藤内酯甲10mg/L、1mg/L作用均可见明显的凋亡,单加内酯甲0.1mg/L时或单加腺苷时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率无显著差异,但同时再加入腺苷有很高的凋亡率,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呋喃南蛇碱和雷公藤春碱等雷公藤单体在一定浓度下对HL-60细胞ADA有抑制作用,可能是ADA一种抑制剂。雷公藤内酯甲在抑制细胞ADA活性的同时也造成明显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胡南  吕晓雅  饶宗建 《中外医疗》2010,29(18):5-6,8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MRL/lpr狼疮鼠外周血清IL-2、IL-4、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红斑狼疮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30只MRL/lpr狼疮鼠和10只野生对照型MRL/MPJ小鼠,分为4组,狼疮鼠雷公藤内酯醇组、生理盐水组、未干预组、野生对照组,分别予以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100μg/kg/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5d后24h后常规分离血清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IL-2、IL-4、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与野生对照型MRL/MPJ小鼠相比,MRL/lpr狼疮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升高(P〈0.05,P〈0.05),IL-2水平降低(P〈0.05),经过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血清IFN-γ、IL-4水平降低(P〈0.01,P〈0.05),IL-2水平升高(P〈0.01)。结论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红斑狼疮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又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等,属卫茅科植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材。雷公藤甲素(tripdio-lide)是从雷公藤中分离的二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目前雷公藤甲素测定方法主要采用HPLC法。本实验采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对雷公藤甲素进行测定研究,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6.
从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茎叶中首次分得4个三萜类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雷公藤内酯甲(wilforlideA)、3β、22α-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3β,22α-dihydroxy-△12-oleanen-29-oicacid)和3-epikatonicacid。  相似文献   

7.
孙蕾  赵嘉璐  蓝秀  吕祝庆  黎媛  李伟文 《浙江医学》2019,41(22):2379-2383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肺癌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8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组和4-PBA+雷公藤能内酯醇组4组,每组8只。取5×106个/mlA549细胞接种于小鼠腋下皮下,建立肺癌移植瘤模型;雷公藤内酯醇组每日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滋g/ml)雷公藤内酯醇+0.4ml0.9%氯化钠注射液,4-PBA组每日腹腔注射0.4ml(浓度为100滋g/ml)4-PBA+0.2ml0.9%氯化钠注射液,4-PBA+雷公藤内酯醇组每日注射0.2ml雷公藤内酯醇和0.4ml4-PBA,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每周监测小鼠的肿瘤体积变化,第21天处死小鼠剥离皮下肿瘤,并测量肿瘤的重量;分离提取脾脏组织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MDSC细胞数量;用流式细胞术分选MDSC,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染法分析MDSC细胞凋亡,RT-qPCR法分析MDSC中重组人精氨酸酶1(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Westernblot法分析MDSC中Bcl-2、Bax、CHOP、GRP78和PERK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醇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明显降低,MDSC比例、ARG1、iNOS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MDSC细胞凋亡率、CHOP、GRP78和PERK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雷公藤内酯醇组相比,4-PBA+雷公藤内酯醇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增加,MDSC比例、ARG1、iNOSmRNA均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和CHOP、GRP78和PERK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4-PBA组相比,4-PBA+雷公藤能内酯醇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肺癌A549细胞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雷公藤内酯醇诱发内质网应激抑制MDSC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雷公藤缓释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雷公藤内酯醇为对照品,以乙腈-水(V乙腈:V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色谱柱为C18柱,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在0.047。0.3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88%(RSD=0.58%,n=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抑制小型猪冠脉再狭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对预防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再狭窄的疗效,研究其量效关系与安全性。方法将30只西藏小型猪分为不锈钢裸金属支架组、雷帕霉素支架组、雷公藤内酯醇60灿g支架组、雷公藤内酯醇100μg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200μg支架组等5组,设立7d组和28d组两个观察终点。每只猪选择左前降支和右冠脉分别置入同一类型支架各1枚。共置入支架60枚。28d组于术后28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处死动物,取出支架血管,行病理组织学分析。7d组于术后7d处死动物,取支架血管行核因子NF-κB免疫组化检测。所有小型猪术前术后行血常规和血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后28d组、雷公藤内酯醇100I-Lg支架组和雷帕霉素支架组最小内径相似(P〉0.05),均大于不锈钢裸金属支架组(P〈0.05)。雷公藤内酯醇100μg支架组与雷帕霉素支架组相比新生内膜厚度相似(P〉0.05),均明显小于不锈钢裸金属支架组、雷公藤内酯醇60μg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200μg支架组(P〈0.05)。雷公藤内酯醇100μg支架组与雷帕霉素支架组相比狭窄程度相似(P〉0.05),均明显小于不锈钢裸金属支架组、雷公藤内酯醇60μg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200μg支架组(P〈0.05)。支架植入后雷公藤内酯醇100μg支架组NF-κB阳性细胞数比不锈钢裸金属支架组、雷帕霉素支架组、雷公藤内酯醇60μg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200μg支架组减少(P〈0.05),其它4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支架能抑制冠脉内膜增生,在支架植入4周内能预防再狭窄,无毒副作用,且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一种不用过氧化铝预处理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多甙片中雷公藤内酯醇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以无水乙醇超声溶解后直接上样测定.色谱柱为Gracesmart RP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1:79),流速为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221nm,进样量5.0μl。结果雷公藤内酯醇检测浓度在0.1~1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KSD=1.4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雷公藤多甙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云南临沧产火把花二萜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临沧火把花根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9个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1)、对醌21(quinone 21,2)、雷酚萜醇(triptonoterpenol,3)、雷酚内酯(triptophenolide,4)、雷公藤痛定(山海棠二萜内酯B,tripterfordin,5)、雷公藤对醌A(triptoquinone A,6)、雷公藤对醌B(triptoquinone B,7)、雷公藤宁B(triptinin-B,8)、雷酚萜H(triptobenzene H,9)。结论 临沧火把花与全国其他产地的雷公藤含有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可作为新的药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大、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1、2、5mg/kg腹腔注射(ip,qd×5d)能显著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对脾细胞IL-2分泌活性无显著影响。体外试验表明,0.02、0.10、0.50mg/L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能显著抑制刀豆素A(ConA)及脂多糖(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内酯醇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分离出的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干预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核因子NF-κB、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影响血管形成等多种途径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胡伟锋  王昌兴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1408-1413
目的 评价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7月选取SPF级健康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每组10只。采用热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双氯芬酸组大鼠给予10 mg/kg双氯芬酸灌胃,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给予6 mg/kg雷公藤内酯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4、IL-6〕表达水平;评价关节炎指数及足体积;利用Chemidraw 2010软件将雷公藤内酯醇转换成3D形式,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通过BLAST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和分类,得到雷公藤内酯醇的网络药理图。结果 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12、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6、8、10、12、14、16、18、20天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第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P<0.05);第2、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雷公藤内酯醇组减小(P<0.05)。网络药理学研究示,6个靶点(MP2K1、ADH5、BACE1、ADK、GLO1、AKR1B1)存在基因-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网络,9条信号转导通路与免疫和炎症相关,包括focal adhesio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oll-like receptor、Erb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NK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Fc epsilon RI 和B cell receptor信号转导通路。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可降低TNF-α、IL-4、IL-6表达水平、关节炎指数、足体积,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MAPK和VEGF等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多甙三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从雷公藤多甙中又分离出3个三萜类化合物T_(16)、T_(17)、T_(18)经光谱数据分析和制备已知化合物的衍生物,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即T_(16)是salaspermicacid,T_(17)为雷公藤内酯乙(wilforlideB),T_(18)是一个新的齐墩果烯类三萜酸化合物,命名为雷藤三萜酮酸A(triptotriter-penonicacidA),化学名3-oxo-22(-hydroxy-△ ̄(12)-oleanen-29-oicacid。  相似文献   

16.
网脉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菊科橐吾属植物网脉橐吾Ligularia dictyoneura (Franch.)Hand.-Mazz。根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方法: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其中3个(Ⅰ,Ⅲ,Ⅳ)为eremophilane(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1个(Ⅱ)为bakkenolide(蜂斗菜内酯)型倍半萜,4个倍半萜Ⅰ,Ⅱ,Ⅲ,Ⅳ分别为:7(11)-eremophilen-8-one,bakkenolide A,6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6β,8β-hydroxyeremophill-7(11)-en-12,8α-olide,另外1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Ⅴ)。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从黄花铁线莲ClematisintricataBunge的地上部分分得5个结晶性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Ⅱ),山柰酚(kaempferol,Ⅲ),槲皮素(quercetin,Ⅳ)和硝酸钾(Ⅴ),其中化合物Ⅲ,Ⅳ和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内酯醇对小鼠IL—2产生和IL—2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不上鼠脾淋巴细胞IL-2产生和IL-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了雷公藤内酯醇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白细胸介素(IL-2)产生及IL-2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对IL-2产生无影响。但对IL-2受体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抗免疫排斥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IL-2受体表达,从而使IL-2与IL-2受体的相互作用受到影响,最终抑制了淋巴细胞传闻殖。  相似文献   

19.
从太白棱子芹PleurospermumgrialdiiDiels.籽首次分得6个结晶性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正三十烷醇(n-triacotanol,Ⅰ),γ-谷甾醇(γ-sitosterol,Ⅱ),东莨菪素(scopoletin,Ⅲ),琥珀酸(succinicacid,Ⅳ),佛手内酯(bergapten,Ⅴ)和山柰酚(kaempferol,Ⅵ),其中化合物Ⅱ~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20.
从雷公藤分离出五环三萜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雷公藤总甙(TG)中分离出一种五环三萜酸化合物-雷藤三萜酸A(Triptotriterpenicacid A),经IR, ~1HNMR, MS等波谱分析,并与雷藤内酯甲水介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作对照,确定其分子式为C_(30)H_(48)O_4,化学结构式为3β-22α-dihydroxy-△~(12)-oleanen-29-oic acid。该化合物为首次直接由植物中分离出。初步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