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同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整理2006 - 2009年大同市7个县4个区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当地人群布病发病率,发病人群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总结大同市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结果 2006 - 2009年大同市共发生布病5195例,平均发病率为57.51/10万。各县(区)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1.67%(4243/5195)。结论 2006 - 2009年,大同市人间布病疫情呈现“高—低—高”流行态势,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重点县(区)的防治工作力度,对重点发病人群进行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乙类传染病。2000~2009年全国布病疫情持续上升,2010年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6.03%,2011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发病42 654例,发病率为3.18/10万,与2010年比较上升21.16%,达到了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甘肃省2000~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11年间共报告年内新发病人166例,发病率在0.004~0.27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0.054/10万,特别近几年来,全省布病阳性血清地区分布前几位均为兰州市所辖各县(区)。结论全省人间布病感染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疫情重点地区已由传统的牧区逐渐转向农区,并向城镇逼近和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8-2012年哈尔滨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监测结果,掌握哈尔滨市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8-2010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相关信息和市级监测点监测结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分析哈尔滨市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包括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结果 2008-2012年,哈尔滨市共报告布病病例1348例,发病率由2008年的1.79/10万上升到2012年的4.62/10万;除平房区(2008-2011年)和方正县(2009、2011年)部分年份没有布病疫情外,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5年间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依兰县发病最多(382例),而双城市和宾县2012年布病发病人数大幅上升,分别为111和73例;布病发病时间集中在3-7月份,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2.54% (843/1348);年龄分布以30~60岁青壮年为主(71.59%,965/1348);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75.45%,1017/13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4.87%,1144/1348),学生、家务职业5年间发病人数也较高(4.23%,57/1348和2.52%,34/1348).2008-2012年,市级监测点共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3 010人,其中血清学检测2695人,布病血清学阳性率为3.93% (106/2695),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哈尔滨市人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季节集中在春夏季,以青壮年男性高发,职业以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学生、家务工作者也有发病.建议进一步加强监测点监测,及时分析、通报疫情,为保障消灭传染源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协作,为切实控制疫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沈阳地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为制定本地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布病监测方法按《全国人间布病监测方案》和《沈阳市人间布病监测方案》进行。2009-2015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来自于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数据库。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疫情特征,进一步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布病疫情的时空转换特征,绘制沈阳地区布病的时空分布图。结果 7年间沈阳地区共报告布病患者1 356例,其中2014年沈阳市区出现1例死亡病例;布病年均发病率的波动区间为(0.46~4.59)/10万,趋势性检验χ2=541.44,P<0.001,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发病率增幅呈逐年递减趋势;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以30~59岁男性农民居多。从时空分布图上看,2009年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都是新民市,而到2015年发病数最高的是沈阳市区;发病率最高的是紧邻市区的法库县;从地理信息上来看,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疫区范围也由2009年的7个地区,扩大为2015年的13个地区。结论 2009-2015年间沈阳地区布病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区由局部地区扩展为整个地区, 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  相似文献   

6.
布氏菌病发病趋势的对数曲线拟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自治区是布氏菌病的历史疫区,早在1920年即有疑似布病的记载,1953年有临床诊断病例的报道。50年代是流行最严重的时期,41%的旗(县)证实有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自治区布病防治工作始于1953年,经过30多年基础疫情调查,人畜免疫及综合防治,取得了控制人间发病和畜间流行的成绩,人间布病的发病率由1959年的47.18%/10万下降到1988年的0.06/10万。其间不同时期发病率下降的速度不问,与不同时期采取  相似文献   

7.
天祝县是甘肃省重点牧区县,也是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较严重的县。1970年初到1990年一直开展布病监测工作,人间未出现过爆发疫情,但散发病例持续存在。2005年天祝县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全国布病固定监测县后,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系统开展了人间布病监测工作,为摸清布病发生、传播、扩散的原因,预测疫情发生趋势,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积极有效地控制疫情,积累了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下降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积累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人间布病疫情严重且2010年病例数较2009年大幅度下降的市、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并调查居民畜牧养殖、畜间疫情、人间布病疫情、防疫措施的变化情况,分析人间布病疫情下降原因。结果 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与畜牧存栏量减少、户养殖率下降、养殖人口率下降、畜间布病疫情下降和畜疫户率降低等因素有关。畜牧存栏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2009年11月实施了严厉的禁牧政策,养殖成本增加,居民弃养或减少了家畜存栏数;由于禁牧导致圈养增多,减少了羊群间布病传播的机会,畜间布病疫情减轻。还发现羊是当地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地居民畜牧养殖行为习惯和健康行为形成不是影响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的因素。结论当地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禁牧导致了羊存栏量减少,羊群布病疫情减轻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青海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布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 2010年,选择青海省布病高发地区以及青海省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人间布病预防控制项目的5个县(河南县、达日县、天峻县、平安县、海晏县)为调查点,同时对青海省生物药品厂高危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布鲁杆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同时按知情同意原则,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按《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中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8-1995)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进行检测确诊病人.结果 在被检测的8368份血清样品中,RBPT检出阳性347份,阳性率为4.15%;SAT检测血样5346份,阳性180份,阳性率为3.37%.2009年6月对青海省生物制药厂进行跟踪调查,全厂共调查112人份,RBPT检出阳性83份,阳性率为74.11%,SAT检出阳性58份,阳性率为51.79%,确定布病新发病人8例,布病慢性期病人4例.2006 - 2010年青海省报告新发布病25例,发病高峰为每年的3-7月份,病例以牧民为主.结论 加强动物检疫,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可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率呈现大幅增高趋势,布病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部分省(区)仍有爆发和流行[1-2].截至2009年,贵州省无人间布病病例报告,2010年贵州省报告了首例布病病例.为进一步查清贵州省布病流行程度和流行特征,2011年作者在贵州省部分县区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当地群众对布鲁杆菌病(布病)常识的了解程度,探索布病感染危险因素,确定下一步进行综合干预和健康促进的关键环节.方法 选择历史上曾为布病老疫区、且近年来疫情出现反弹的阳高县和广灵县,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布病相关知识和人群布病防治行为态度3个方面.结果 2个县共调查5372人,文化程度偏低,其中,农民占62.7%(3362/5372).阳高县和广灵县布病知晓率分别为84.03%(2379/2831)和33.33%(847/2541),布病感染途径知识平均知晓率为18.60%(6001/32260).在两县布病预防常识调查中,有29%的人认为处理流产物需要戴手套,有70%的人答“不知道”.在养殖户如何处理病死畜的调查问卷中,阳高县有79.1%(664/839)选择去市场卖掉,广灵县有61.2%(267/361)的选择杀死后埋掉,两县均存在不恰当的病死畜处理方式.结论 居民对布病了解程度不够,应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高群众预防布病的意识与能力,改变不正确生活方式和认知观念,有效降低人间布病的感染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甘肃省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碘缺乏病防治现状,为制订碘缺乏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7 - 2009年选择1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在全县范围内搜索所有199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疑似克汀病患者.在每个县抽取3个乡,在每个乡抽取2个村,在每个村小学,选择40名8~ 10岁儿童进行甲状腺检查、尿碘测定、智商测查;每个村选择30名育龄妇女进行尿碘测定,并对其家中食盐进行半定量检测,同时对当地碘盐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个县中,共搜索到120例疑似克汀病患者,确诊7例.儿童甲状腺B超肿大率为6.8%(290/4281),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和东乡县的肿大率均>5.0%,其中夏河县、临潭县和东乡县均>10.0%.儿童平均智商为82.38.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80.34 μg/L,尿碘<50.00 μg/L的比例为11.0%(482/4383).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为175.91 μg/L,尿碘<50μg/L的比例为16.5%(126/762).其中夏河县、东乡县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95.24 μg/L和66.30 μg/L.12个县中有8个县的碘盐覆盖率在95.0%以上,其余4个县的碘盐碘盐覆盖率均<85%,其中广河县和东乡县的碘盐覆盖率仅为39.2%(47/120)和66.7%(120/180).14.9%(206/1380)的群众认为购买碘盐不方便;87.7%(1210/1380)认为目前的碘盐价格超出可接受的范围;29.9%(413/1380)的家庭主妇知道预防缺碘的方法.结论 影响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防治的因素广泛存在,应加强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点人群充足的碘营养.同时还应加强以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建立碘缺乏病防治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河南省1995 - 2009年克山病病情变化,探索病情流行特点.方法 1995 - 2009年选择历史上克山病发病较重的乡(村),具有地貌代表特征的病区为监测点,每年进行1次横断面调查.选择监测点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克山病患者、可疑或疑似克山病患者和部分心电图异常者拍摄2m后前位X线胸片,同时采集监测点人群发样和当地产面粉样,进行硒水平检测.结果 1995 - 2009年共调查6632人,检出慢型克山病130例,潜在型克山病52例,克山病检出率在1.12%~5.06%;共描记心电图6632份,异常心电图和X线胸片心脏扩大检出率分别是10.24%~ 30.65%和32.4%~77.8%;发硒水平有升高趋势,2009年最高(357.12μg/kg),1997年最低(142.68μg/kg).结论 河南省克山病病情稳定,预防控制措施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1-2009年甘肃省碘盐监测结果及非碘盐问题地区分布特征,为制订碘缺乏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碘盐监测方案,甘肃省对生产批发(2001-2007年)和居民户(2001-2009年)两个层次进行监测.盐碘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GB/T 13025.7-1999),川盐或特殊盐采用仲裁法测定.合格碘盐判定标准为(35±15)mg/kg(20~50 mg/kg),非碘盐判定标准为<5 mg/kg.结果 2001-2007年共监测生产批发层次盐样4900批,批质量合格率为97.80%(4792/4900).2001-2009年居民户非碘盐率均<5%,碘盐覆盖率均>90%,合格碘盐食用率2003年以后均>90%.2001-2009年共监测出非碘盐问题市(州)23年次,其中临夏州、武威市分别占39.1%(9/23)和21.7%(5/23);共监测出非碘盐问题县(区)123年次,其中少数民族和国家级贫困县有68年次,占55.3%(68/123).2001-2005年、2006-2009年少数民族和国家级贫困县分别占非碘盐问题县的49.4%(44/89)和70.6%(24/34).结论 甘肃省生产批发层次碘盐质量状况良好,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非碘盐问题突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成为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的重点地区.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monitoring results of iodized sal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areas with non-iodized salt in Gansu province during 2001 - 2009 and to provide a basis to develop countermeasures to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The National Scheme of Iodized Salt Surveillance", two levels of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production and wholesale-level(during 2001 -2007) and household-level(during 2001 - 2009). Salt iodine was determined by direct titration method (GB/T13025.7-1999), and Sichuan salt or special salt was determined with an arbitration method. Criteria for qualified iodized salt was (35 ± 15)mg/kg(20 - 50 mg/kg), and for non-iodized salt was < 5 mg/kg. Results During 2001 - 2007, a total of 4900 salt samples at production and wholesale-levels were examined, with a qualification rate of 97.80% (4792/4900). Non-iodized salt rates were all below 5% in Gansu province, consumption rate of qualified iodized salt was higher than 90% after 2003. During 2001 - 2009, cities(states) with non-iodized salt problems appeared 23 times, with Linxia accounting for 39.1%(9/23), Wuwei accounting for 21.7%(5/23). During 2001 -2009, counties(districts) with non-iodized salt problem appeared 123 times, including 68 tim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state poverty counties, accounting for 55.3%(68/123). During 2001 - 2005 and 2006 - 2009, ethnic minorities and state poverty counties were accounting for 49.4%(44/89) and 70.6%(24/34) in counties with non-iodized salt problem. Conclusions The quality of iodized-salt at production and wholesale level is satisfactory in Gansu province,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of qualified iodized salt have reached national standard for eliminating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But ethnic minorities and state poverty counties are main regions with non-iodized salt problem,these areas will be the key areas of prevention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对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所2002-2008年的布病疫情资料和布病患者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8年济南市共报告布病病例52例,其中章丘市检出39例.2002-2006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的0.02/10万~0.10/10万,2007、2008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25/10万、0.26/10万.各年各月均有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38.46%(20/52)],春夏季发病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r=0.92,P<0.01),30~59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9.23%(36/52);男女发病比例为1.67:1.00;农民发病占总数的94.23%(49/52).共发生家庭聚集性布病疫情5起,涉及病人12例.45例患者接触过羊只,占86.54%(45/52).结论 济南市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以春夏季发病增长为主,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居多;章丘市是济南市布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