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海省鼠疫流行特征,探讨鼠疫流行态势,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软件分析1990-2009年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鼠疫监测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资料.结果青海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及中南部高原动物间疫情连年发生,是动物鼠疫流行重点区域.人间鼠疫除1999、2000、2002、2007、2008年没有发生外,其他年份均有鼠疫病例发生.累计发生人间鼠疫27起,发病73例,死亡29例,死亡率39.73%.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玉树、海南、海西、海北4个州.流行季节高峰期在7-10月,临床病型以肺型居多[60.27%(44/73)].结论青海省近年动物鼠疫重点区域流行活跃,人间鼠疫局部地区爆发流行,应加强重点地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海省鼠疫流行特征,探讨鼠疫流行态势,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软件分析1990-2009年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鼠疫监测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资料.结果青海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及中南部高原动物间疫情连年发生,是动物鼠疫流行重点区域.人间鼠疫除1999、2000、2002、2007、2008年没有发生外,其他年份均有鼠疫病例发生.累计发生人间鼠疫27起,发病73例,死亡29例,死亡率39.73%.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玉树、海南、海西、海北4个州.流行季节高峰期在7-10月,临床病型以肺型居多[60.27%(44/73)].结论青海省近年动物鼠疫重点区域流行活跃,人间鼠疫局部地区爆发流行,应加强重点地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多年来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人间鼠疫连年不断,是青海省乃至全国鼠疫防治的重点地区.为了解和掌握青海省玉树州人间鼠疫发生发展规律,作者对1986-2006年玉树州鼠疫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青海省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为基础资料,整理、归纳、核实三江源地区1960-2006年人间鼠疫发生资料和部分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0-2006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除12个年份没有发生人间鼠疫外,其他年份均有人间鼠疫病例发生,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州12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共发生人间鼠疫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56.30%.人间鼠疫传染源中喜马拉雅旱獭占27.31%(65/238),偶蹄类占14.71%(35/238),食肉类占2.10%(5/238),兔形目占0.42%(1/238),肺鼠疫病人占49.16%(117/238),疫蚤叮咬占6.30%(15/238).流行季节为5-11月,8、9月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藏系绵羊作为人类鼠疫传染源引发的鼠疫病例占23.53%.临床病型中以肺型居多占61.34%,腺型占17.23%,败血型占16.81%,其他型占4.62%,但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居多.结论 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应适时调整鼠疫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和疫情总结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06年,云南省共发现507例人间鼠疫病例,占全国同期病例的58.5%(507/866),居各省份之首.1990、1996、2000午出现3次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国同期病例的97.3%(73/75)、89.8%(88/98)、48.0%(122/254),发病区域主要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不同州(市)不同年份鼠疫病例发生程度不一.人间鼠疫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在7-11月,高峰月为9月.人间鼠疫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发病地区暴露人口接触疫鼠、疫蚤的机会有关.患病类型均为腺鼠疫.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具有流行时间长、病例数多、发病地区广的特点,应加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性控制措施,以减少人间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及人间鼠疫疫情中各个病例的病历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人感染鼠疫病例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进行判定.结果 2001-2011年,青海省共发生人间鼠疫14起,发病38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44.74%.病例发病地点分布于9个县12个乡;发病时间在5-10月,其中以9月和10月最多,为22例,占57.89% (22/38);病例中有藏族牧民和汉族农民,占76.32% (29/38)和23.68%(9/38);发病年龄在5~67岁,以20~45岁年龄段为主,占68.42%(26/38);临床病型以重症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为主,首发病例的发病原因多由患者主动接触染疫动物引起.结论 青海省鼠疫病例发生主要与人类主动接触鼠疫染疫动物有关,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有上升的趋势,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青海省近10年鼠疫流行势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青海省鼠疫监测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称多县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近10年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主要分布在海西西部和青南高原,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1月,高峰期为6~9月;人间鼠疫的流行期在每年的5~10月,高峰期为8~10月,鼠疫临床分型以肺型居多,约占41.86%,腺型为37.21%,败血型为18.61%。但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居多,人间病例的消长与捕猎旱獭活动的时间有关。结论青海省近10年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张掖市1982-2011年人间和疫区动物间鼠疫的监测结果,探讨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方法 对张掖市1982-2011年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趋势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张掖市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等指标.结果 1982-2011年共发生人间鼠疫6起,发病6例,治愈2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67%;1982-2011年,共捕捉旱獭5167只,检出鼠疫菌93株,检出率为1.80%;从捕捉的5167只动物体表上和21 206个洞干,以及在3个旱獭巢穴中共收集各种媒介昆虫29 840匹,共检验旱獭寄生虫和洞于蚤7050组,分离到鼠疫菌52株,平均检出率为0.74%;共检测旱獭血清3912份,阳性178份,阳性率为4.55%.结论 张掖市鼠疫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建议今后采取宣传教育、主动监测和突发人间鼠疫应急处置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2-2010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鼠疫监测结果,了解额济纳旗鼠类种群结构及现状.方法 在额济纳旗的策克嘎查和新西庙地区,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鼠疫监测.采用一日弓形夹法、5米夹线法捕鼠,梳捡捕获鼠体蚤,参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对剖检鼠肝、脾组织及鼠体蚤进行病原学检验,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验捕获鼠血清.结果 2002-2010年,鼠疫监测面积共291 km2,调查单公顷样方118个,捕获鼠1051只,平均鼠密度为8.91只/hm2,其中子午沙鼠526只,占50.05% (526/1051);长耳跳鼠175只,占16.65%(175/1051);大沙鼠154只,占14.65%(154/1051).剖检宿主动物1051只,培养蚤46组753匹,检测血清154份,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均为阴性.结论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尚未发现动物鼠疫活动的迹象,由于子午沙鼠为当地优势鼠种,属高抗性啮齿动物,因此应加强对该地区的系统监测,防止发生动物及人间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0-2012年贵州省鼠疫疫源地监测结果,掌握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 收集2000-2012年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和顶效区3个县(市、区)鼠疫疫情报告、疫源地调查和动物鼠疫监测等资料,分析贵州省鼠疫疫源活动状态.结果 2000-2003年,兴义市、安龙县发生了人间鼠疫流行,累计有腺鼠疫患者137例,死亡1例;66个村寨发生鼠间鼠疫流行,共检出鼠疫菌54株,鼠疫F1抗原阳性鼠49只,占30.62%(49/160).2004-2012年未发生人间鼠疫.2005和2006年分别在顶效区和兴义市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鼠4只,2007-2012年未检出鼠疫菌和鼠疫F1抗体.2000-2003年为鼠疫流行期,2004-2006年为疫源活动期,2007-2012年为静息期.疫源地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占42.83%(7 966/18 597),鼠疫流行期和疫源活动期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构成比为47.22%(1 480/3 134)和35.35%(2071/5 196),鼠疫流行期的鼠密度为5.34%,与疫源活动期(3.27%)和静息期(1.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286.15,P< 0.01).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占56.34%(10 034/17 811);鼠疫流行时印鼠客蚤指数为1.537 9,与活动期(0.959 6)和静息期(0.540 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68,P< 0.01).结论 贵州鼠疫疫源处于静息状态,鼠密度和印鼠客蚤指数低于国家鼠疫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态势,为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年,选择青海省平安县、海晏县、天峻县、达日县、河南县5个县作为监测县,每个县选择3~4个乡作为监测点,监测7~60岁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布病诊断依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结果 5个县共监测2021人,检出RBPT阳性76人,平均阳性率为3.76%(76/2021);检出SAT阳性15人,平均阳性率为0.74%(15/2021);确定感染人数15人,平均感染率为0.74%(15/2021);发现新发病例3人.布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2-6月,与牲畜屠宰和皮毛加工有关.结论 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检疫,做好职业人群的监测和疫情通报工作,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 - 2008年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监测结果,掌握该疫源地的发展和变化特点。方法 每年5-9月,在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旗及牙克石市,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每个旗(县)监测面积为20 000 ~ 40 000 hm2。采用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采用一日弓形夹法调查达乌尔黄鼠密度,采用五米夹线法调查夜间活动鼠类;对捕获的旱獭和达乌尔黄鼠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分类鉴定,并用探蚤棒对达乌尔黄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对获取的鼠、蚤可检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鼠疫诊断标准》(GB 15991-1995),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5年间,疫源地的蒙古旱獭密度为0.010只/hm2,达乌尔黄鼠密度为0.602只/hm2,夜间活动鼠类捕获率为2.69% (258/9600);蒙古旱獭染蚤率为17.54% (10/57),蚤指数为2.54;达乌尔黄鼠染蚤率为28.40% (213/750),蚤指数为1.01;达乌尔黄鼠洞干染蚤率为5.60% (46/822),蚤指数为0.17。共剖检各种宿主动物1351只,培养各种蚤类127组628匹,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检测各种动物血清1064份,检出阳性血清43份,阳性检出率为4.04%(43/1064),阳性血清最高滴度为1:1280。除2006年外,其余4个年度均发现血凝阳性材料;发现阳性血清的地区共有3个(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分别检出血凝阳性血清30、12、1份。结论 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疫情处于活跃状态,且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今后在监测工作中要继续加强检菌,同时注意该地区的主要宿主更替,全力做好人间鼠疫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海省1975-2007年来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绵羊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75-2007年青海省鼠疫监测报告、人间鼠疫疫情病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975-2007年从藏系绵羊体内共分离出鼠疫菌14株,其中玉树县分离出10株,囊谦县2株,治多县和德令哈市各1株;1975年和1979年分离鼠疫菌各2株,1996-2007年共分离10株.由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人间鼠疫10起,鼠疫病例25例,死亡13例,其中玉树县、玛多县、囊谦县、杂多县、玛沁县分别发生3、2、2、2、1起,发病人数分别为6、6、8、4、1人,死亡人数分别为4、4、1、4、0人,其他县(市)无病例报告;其中腺鼠疫9例,肺鼠疫6例,败血型鼠疫3例,肠鼠疫1例,其他继发性鼠疫病例为6例.在25例病例中,1例为汉族农民外,其他24例均为藏族牧民,感染方式中为剥、食病死于鼠疫的绵羊20例,接触病人5例.发病季节为6-11月份,其中11月份发病11例.结论 从1996年开始,绵羊鼠疫流行与旱獭鼠疫一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牧场出现鼠疫爆发流行.近10年来虽然没有藏系绵羊引起人间鼠疫,但绵羊间鼠疫波及人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旱獭鼠疫,普遍提高牧民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是预防绵羊和人间鼠疫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