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宗广 《中医杂志》2003,44(2):153-153
答: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常有肝区痛、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主症,其中以肝区痛较为常见。临床体会,若辨治确切,非但肝区痛可以消失,而且肝功能亦随之恢复。具体辨治时宜按肝痛性质及其兼症,予以综合分析,并施以相应治法与方药,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 1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肝区胀痛,或伴脾区胀,每因七情内伤,尤于暴怒之后加重。兼有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不舒,少寐梦多,纳少暖气。舌苔薄白,脉弦。方用柴胡  相似文献   

2.
胃痛肝气犯胃证属胃痛实证,是胃痛的临床常见证型,而中医认为实证的病理基础从广义来理解不外瘀滞。本证其发生与肝、脾有关,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贯穿于肝气犯胃证之始终。临证多出现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等。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配伍砂仁下气止痛、开胃;佛手舒肝健脾和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诸药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结论:加味香砂四逆散对胃痛肝气犯胃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炎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等范围。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主要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其性至刚也。又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则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宁静。“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由此说明肝与脾在治疗上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没有慢性肝炎的记载。其辨证论治是围绕着胁痛的范畴。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索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按胁痛的特征,常分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阻滞、肝阴不足等证型。其治法常采用硫肝理气、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络、滋阴等。我在1982年前治慢性肝炎,以解毒为中心;用清热解毒药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活血等。方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造遥散等一系列苦寒辛散性味之药物。“老病号”见到处方就问;…  相似文献   

5.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辨治六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 ,约占胃炎的2 4 .2 %。该病以胃脘灼痛或呕吐苦水为主症 ,属中医胃痛范畴。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文献 ,结合个人临床体会 ,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概括为六个法则 ,现介绍于下。1 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 :“胃痛 ,邪干胃脘病也 ,惟肝气相乘为尤甚 ,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 ,故治胃痛多以疏肝理气为法。”若情志郁结 ,肝气失统 ,胆气不降 ,上逆犯胃 ,则胃逆胆汁。症见 :胃脘胀满 ,痛连两胁 ,嗳气频作 ,或呕吐苦水 ,每因情志不畅而痛增 ,舌质淡红、苔白 ,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为法 …  相似文献   

6.
李延教授认为胁痛应责之肝、胆,病机主要为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湿热蕴结以及肝络失养,久病邪滞肝络,病性为虚实错杂。治疗在疏肝理气、活血柔肝的基础上,兼以辛润通络、芳香散结等法,临证随症加减,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丁书文教授辨治冠心病特别重视心与肝的关系,对肝气郁滞型胸痹强调要顺应肝主升发、条达气机的功能,治法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佐以养阴柔肝,以达到阴平阳秘、刚柔相济的效果。介绍临证验案1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胁痛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胁痛是指胁肋一侧或两侧作痛,往往与肝胆病变有关。《杂病证治新义》说:“胁痛乃胁下季肋疼痛之证。《内经》以肝脉贯膈布胁肋,故后世皆以胁痛责之于肝经。”肝气条达,气血畅行,而无胁痛之患。如外邪未解,传入少阳;情志失调,郁怒伤肝;痰浊饮邪,停着于胁;强力负重,跌仆挫伤,皆能使肝胆气血不和,脉络阻滞,而发生胁痛。亦有房劳过度,精血亏耗,不能涵养胁络而痛者。现按不同证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炎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本证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笔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6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肝气横逆所导致的胃痛、呕吐、泄泻,其病理变化和治法有何异同?并各举例方说明之。答:肝主疏泄,有胁助脾胃运化的功能和调畅气机升降的作用,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区别言之,肝气横逆犯胃,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治法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主,代表方如柴胡疏肝饮,方中既有疏肝理气之柴胡、香附、青皮,又有和胃缓急止痛之芍药、甘草、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系现代医学指标,其病机多以正虚为本,夹邪为标,而气机阻滞是本病的核心问题。诊治时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求获得较好疗效。一、肝气郁滞型本型多因恼怒忧思、情怀不畅而致肝气郁结,气机痹阻。症见胁肋胀闷,钝痛串痛,甚及全身(多发于子时、丑时),伴口苦太息,嗳气呕恶,舌红苔薄灰、或中有竖纹,脉多沉  相似文献   

12.
辨治老年痴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有: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治当补肾益精;心肾阳虚,痰阻心窍证,治当温补肾阳,化痰开窍;肝气郁滞,痰阻心神证,治当疏肝理气,化痰开窍;肝肾阴虚,瘀血阻结证,治当滋补阴津,活血化瘀:心脾两虚,痰湿内阻证,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治当清泻心肝,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报导很多,提出了许多理论和积累了不少诊治经验,本文仅收集了其中主要者79篇,加以初步综述,并对某些有关问题略加讨论.希同道指正.祖国医学对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在汉以前的祖国医学著作中,已有类似此病的症状及治疗原则的描述.一般文献认为:中医的"肝气郁滞"(肝气或肝郁)类似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下简称无黄疸型),他们指出:巢元方所说的"肝气盛,两胁下痛引小腹"及陆定圃所说的"胃痛、胁痛、无非肝气为患"可能是指本病.也有文献认为:《内经》"邪在肝则两胁下痛"及《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的记载,类似本病.有较多文献认为:"肝积肥气"(肝积)、"肝淤症积"或"痞结"等的记述,很类似此病的体征表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肝  相似文献   

14.
时建山 《中医研究》2003,16(6):43-44
肝主疏泄 ,主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肝气郁滞 ,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胸胁、胃脘胀痛 ,痛处不固定 ,常伴见胸皖痞闷 ,嗳气 ,善太息 ,病情轻重多与情志变化有关 ,平素性情郁闷。多愁善感 ,舌苔薄白 ,脉弦细。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无黄疽型肝炎、月经不调、乳癖等疾患。常用药有柴胡、枳壳、白芍、香附、佛手、青皮、陈皮、苏梗、木香等 ;常用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据其兼证 ,常配合不同的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 ,日久成瘀。症见胁痛日久 ,胸闷而痛 ,痛有定处 ,舌质紫暗 ,舌…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组成。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不能通达四末之四逆,并伴有胸脘、胁肋满闷之中满症。方中以柴胡疏肝透邪,枳实下气破结,一升一降,使中焦郁滞疏解;白芍柔肝缓急,炙甘草益气健脾,两药相合可使肝木平而脾土健、胃气和。合而用之,可使郁滞解,升降复,气机畅,郁热自能通达。本文仅就四逆散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痛之疾临床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其病因病机不外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寒邪,邪犯于胃则胃寒而病;饮食不节,中州失畅则食滞胃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则气滞胃痛;脾胃虚弱,则失养胃痛。但关键在于“不通”,或病邪阻滞,脾气郁滞,气滞而痛,或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拘急而痛, 或气滞血淤而痛,故本病之治当以“通”为要。  相似文献   

17.
第二章肝病脉证辨治肝病,是指肝脏的疾病。肝咏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注,其色青,其藏血,其经足厥阴,与胆合为其府而主表;肝为藏而主里,肝气藏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目眩、耳聋不聪、颊肿,是为肝气之实,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  相似文献   

18.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肝气郁滞是慢性肝炎病变过程中比较带有普遍性的病理变化。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疏肝法进行治疗,效果堪称满意,为便于临床之用,特归纳为八法: 一、疏肝解郁法慢性肝炎患者由于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  相似文献   

20.
辨证分型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帅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9-20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 ,选择中药治疗时多因其易损脾胃元气不宜口服汤剂。笔者据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的理论 ,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炒、研、调、熨诸法敷脐治疗 ,既免口服汤药之弊 ,更能取口服药所不及之穴位效应 ,疗效颇佳 ,介绍如下 :1 分型辨治1 1 气滞湿阻型 本型常由肝气郁滞 ,脾运不健 ,湿阻中焦 ,浊气瘀滞充塞而成 ,在辨证用药时需抓住肝气郁滞而致脾运不健之本 ,肝疏脾运则湿浊自泄。药用小青皮、川朴、砂仁、丁香。丁香、砂仁、厚朴宽中行气 ,化湿健脾 ;青皮疏肝理气 ;酒性辛散以行药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