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德保县麻疹流行情况,为今后制定指导加速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6年德保县共报告麻疹6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4/10万。1990—1999年共报告53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75/10万;2000—2006年共报告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0/10万,较1990—1999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69.52%。发病季节高峰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71.52%(467/653),有明显的季节高峰。1994、1999、2000年分别发生麻疹暴发1起,共发病444例,占总发病例数的67.99%。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34%(603例)。报告病例中有32.47%的病例(212例)未接种麻疹疫苗,33.38%的病例(218例)免疫史不详。结论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发病由高发状态且以暴发为主转变为低发状态且以散发为主。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适时开展大年龄组的儿童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2001-2005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5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麻疹病例58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30/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4~10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72.56%,6岁组发病数最高,发病专率为4.84‰,季节分布呈双峰,分别在4~7月和11~12月,各占总病例数的53.69%,27.44%.在报告病例中,有初针免疫史的占61.51%(2006年前四川省8个月~7岁麻疹接种3针),38.5%免疫史不详.结论 南充市高坪区麻疹存在初免接种率高发病率仍高的现象;为降低发病率,减少麻疹暴发或流行,应进一步提高初始免疫质量,完善加强免疫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米易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米易县2001~2008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共报告麻疹104例,年均发病率为6.35/10万。2001年发病最高达22.72/10万。2006年发病最低为1.42/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县城区发病率为29.85/10万;农村发病率为52.46/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为4个月至48岁。其中,1~14岁66例,〉20岁27例。25例(24.04%)有麻疹疫苗免疫史,61例(58.65%)无免疫史,18例(17.31%)免疫史不详。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2~4月,共68例.占65.38%。学生的发病数最多,共51例,占49.04%。[结论]米易县麻疹流行情况存在每隔4~6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的特点,其间出现有2次发病高峰,峰值呈总体下降趋势。控制麻疹流行必须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开展适龄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湖北省1998~2007年麻疹流行状况,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北省1998~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湖北省1998~2007年共报告麻疹29000例,发病率波动在2.17/10万-8.2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4.93/10万。近10年来麻疹疫情报告资料显示,每年3~6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2.89%。男女比为1:0.69。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5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81.81%。全省各市(州、林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州。近4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11458例个案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占16.29%,其中麻疹疫苗免疫1次者占11.66%,免疫2次者占4.63%,无免疫史的占39.54%,免疫史不详占44.18%。1999~2007年全省共报告83起麻疹暴发疫情,均经过实验室确认。结论湖北省麻疹发病率已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嵩县麻疹流行特征及发病因素,为制定嵩县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嵩县2002年-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2006共报告麻疹病例876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32.44/10万,麻疹死亡率0.57%,2003年发病率最高为92.41/10万,2005年发病率最低为3.89/10万.全县16个乡中有13个乡有麻疹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6月,占总病例数的88.7%(777/876),病例以7岁-12岁小学生为主(占总数的79.22%),学龄前散居托幼儿童次之(占15.63%)。登记完整的663例麻疹病例中,有44.04%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2002年-2006年嵩县共报告麻疹暴发疫情17起,有3起经实验室确诊。结论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基础和加强免疫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经济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2004—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麻疹流行特点,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年度麻疹发病统计表,对2004—2008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1880例,年均发病率为9.94/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达14.96/10万。不同年份间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盟市均有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巴彦淖尔市(23.82/10万)、鄂尔多斯市(19.91/10万)、呼和浩特市(16.80/10万)。不同地区问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月份均有发病,以3~6月份发病最多,占65.7%。发病年龄属混合模式,以1~14岁为主,占44.0%,同时出现双向移位现象,即大年龄组(≥15岁)和〈1岁组病例数增加,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0.1%和15.9%。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快麻疹控制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1995~2000年广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麻疹流行情况,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西1995-2000年麻疹疫情资料。结果:1995-2000年广西麻疹发病率波动在7.21/10万-12.8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9.75/10万。全年均有病例发生,5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男女之比为1:0.76,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0-14岁发病数占87.61%,学生占43.20%。全区各县市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在南宁、百色、河池地区。除1995年外,其余5年每年均有10余个县发病率超过国家规定的麻疹发病率控制标准(30/10万)。1999-2000年报告的9419例病例中,麻疹疫苗免疫1次占32.01%,免疫2次占4.92%,未免疫占21.69%,免疫史不祥占41.38%。结论:广西需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方法对1999—2007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591例,确诊3033例,年均发病率为3.17/10万;1999—2002年,发病率维持在0.5/10万左右,从2003年开始发病率有所回升,2006年达11.73/10万。病例呈散发分布,有明显季节性高峰,3~5月份病例占全年的68.13%,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趋势,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4.58%、38.15%和37.27%。结论保定市近几年麻疹发病有回升的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问题需进行免疫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现玲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01-1802
目的分析天津市南开区2005—2008年麻疹疫情,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方法利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麻疹病例专报网资料,分析麻疹流行特征。结果南开区2005—2007年麻疹发病率分别是7.42/10万、8.88/10万、5.07/10万。2008年截至到3月16日麻疹发病率已经达到9.93/10万。在8月龄-15岁麻疹病例中,2005—2008年的麻疹疫苗估算接种率分别为81.08%、89.89%、75.00%、87.91%。结论保证适龄儿童2针次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提高8月龄-1岁组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是控制麻疹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芜湖市2005~2011年婴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了解芜湖市婴儿麻疹流行变化规律,探讨婴儿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方法对芜湖市2005—2011年206例婴儿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婴儿麻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芜湖市婴儿麻疹年均发病率为147.1/10万,处于全人群麻疹发病第一位。市区婴儿麻疹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以5~8月龄为主,发病高峰为3~5月份。87.86%的婴儿麻疹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在有麻疹疫苗免疫病例中,52.00%的病例在麻疹疫苗接种后2W内发病,32.00%的病例在麻疹疫苗接种后4W以上发病。孕妇麻疹IgG抗体阳性率46.58%,有71.43%8月龄以上婴儿麻疹病例未及时接种或未接种麻疹疫苗,婴儿麻疹疫苗初免后平均麻疹IgG抗体阴性率为3.57%,麻疹流行强度、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成人麻疹病例对婴儿麻疹病发病无明显影响。结论婴儿是麻疹高发人群,需进一步加强婴儿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发病资料和消除麻疹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37/10万,2008年最高,为2.72/10万。2009年初始强化免疫后,2010年比2009年麻疹发病下降了77.14%。2010年、2011年再次开展强化免疫,2012年麻疹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为0.47/10万。发病季节高峰仍为3~5月份。发病人群以≥15岁为主,占总发病数64.14%,且有上升趋势。结论实施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强化免疫(SIA)工作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但要最终消除麻疹并巩固消除成果,必须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前提下,尽快开展成人麻疹控制和相关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兴宁市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8年兴宁市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2例,确诊45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1.97/10万。石马、水口、罗岗3处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合计发病33例(占73.33%),5、6、9、10月合计发病33例(占73.33%),儿童和学生合计发病36例(占80.00%),男性21例、女性24例,14岁以下28例(占62.22%),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0例(占22.22%)。2007年发生2起暴发,发病7例。[结论]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发病率较低,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广东省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2009年3—4月广东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的有关数据,为制定达到消除麻疹目标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该次强化免疫对象为广东省内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包括流动儿童),无论既往有无接种史或患病史,1个月内均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通过收集整理广东省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和现场评估等情况,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省摸底登记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共20 437 255人,报告接种数为19 952 519人,报告接种率为97.63%,强化免疫活动前麻疹疫苗调查接种率为71.66%,与强化免疫活动后调查接种率(98.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前儿童家长知晓率为91.86%,活动后期知晓率为9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4.21/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9年5—12月麻疹发病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2.59%,麻疹发病率从2008年的16.10/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22/10万。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和良好的组织实施是强化免疫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郑霄雁  王镜泉  郑芳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76-2478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疫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08和2009年麻疹发病率进行分析,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并深入探讨影响福州市麻疹流行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福州市2008年的麻疹发病数为96例,发病率为1.43/10万;而2009年的麻疹病例数为41例,发病率降至0.61/10万,同比下降57.3%。2008年的麻疹发病高峰出现在5月份,发病率为3.58/100万;而2009年的发病高峰推迟到7月份,发病率降至1.34/100万。与2008年相比,2009年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的县(市)区有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闽侯县、连江县、福清市。而仓山区2009年麻疹发病率反而有所升高。其他县(市)区的麻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年麻疹病例以小年龄组(15岁)病例、散居托幼儿童为主。而2009年以大年龄组(≥15岁)病例、家务及待业为主。结论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报告接种率达到预期指标,接种后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蚌埠市1991—2007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防控)针对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1995年共报告脊灰16例,1995年以后无脊灰病例发生;1991—200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07年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15/10万、0.04‰、0.12/10万;乙型肝炎(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5.56/10万,2002年后5岁以下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占0.34%;结核病年均发病率41.75/10万;2000年以后麻疹发病率波动在1.07/10万~23.10/10万,2000年前发病高峰年龄组为5~9岁,2000年后高峰年龄组为0~4岁;1991—1998年流脑病例主要为15岁以下人群,占72.53%,1998年后,大年龄组(10~19岁)发病增加112.70%,30岁以上成人发病增加62.49%;乙肝、麻疹、流脑城市和农村发病率分别为:105.2/10万和67.01/10万(1991—2007年)、8.80/10万和5.73/10万(2001—2007年)、0.79/10万和0.16/10万(1999—2007年)。结论目前乙肝、麻疹、流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出现发病年龄变化、农村发病较高等新的流行特征,应在加强常规接种工作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疫苗免疫接种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唐金芳  梁灵芝  徐斌  张晗星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71-1873
目的通过了解南宁市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制策略,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6—2011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宁市2006—2011年共报告525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青秀区,占全市的77.5%(407/525);3—8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86.86%(456/525);≤15岁病例占77.33%(406/525)。全部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有445例,占总数的84.8%;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占总数的31.62%。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初始免疫工作和强化免疫活动,提高流动人口麻疹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点。  相似文献   

17.
何慧萍  杜玉忠 《职业与健康》2010,26(12):F0002-F0002,F000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4—2008年成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策略。方法收集2004—2008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清远市2004—2008年共发生成人麻疹病例367人,年均发病率为2.2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58.58%;各地区年均发病率在0.22/10万~7.87/10万之间变动;病例以3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90.66%;各年龄段病例有免疫接种史者所占比例较低,最高为20.29%,在暴发病例中,仅有1人接种过麻疹疫苗。结论清远市成人麻疹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应急接种、做好成人的后续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成人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区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免疫策略对麻疹发病的影响,强化控制措施,以达到如期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流行强度、三间分布及免疫策略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09年24年累计麻疹发病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95/10万,总发病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结论目前消除麻疹工作的重点是:继续保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高接种率水平;注重两针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和全程接种率的问题;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又一重要策略,必须保证接种率指标的落实;考虑育龄妇女及成人的麻疹疫苗免疫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甘肃省张掖市2011年1—12月麻疹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原因,以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1—12月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1—12月报告麻疹病例120例,报告发病率为9.04/10万,较2010年同期上升166.67%;其中75.00%的病例(90例)集中在甘州区;年龄分布呈现"双向移位",主要是<8月龄和≥15岁年龄组,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8.33%和24.17%;无免疫史者占69.17%(83例),免疫史不详者占23.33%(28例),有免疫史者仅占7.50%(9例);发生暴发8起22例,其中乡镇暴发1起6例,行政村(社区)暴发7起16例;复核流行病学调查63例,发病前7~21天有医院就诊史或接触史者占87.30%(55例),无医院就诊史者仅占9.52%(6例)。结论张掖市2011年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与基础免疫薄弱、及时接种率低下、接种质量不高、院内感染有关。防控重点对象为<8月龄和≥15岁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