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长约18~25个碱基的非编码小RNA,它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 发现许多miRNA调节剂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治疗作用,这提示着miRNA可能作为点一个新的靶点在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微小RNA在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中作用的相关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陆和台湾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上升趋势,在多数地区各类肿瘤中位列前3位。近些年肝癌的治疗技术有很大进展,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大肝癌(肿瘤直径≥5cm)  相似文献   

3.
肝癌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加之病情进展迅速[1],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往往已经是肝癌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期,此时肝癌介入治疗是最佳选择。肝癌介入治疗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做好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能够提高肝癌介入的治疗效果[2、3]。现对我科30例行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肝癌的诊断无论是肿瘤的直径还是数目尚无统一标准。从临床角度来看小肝癌不但与其大小有关,并与其存在的个数及肝硬化程度有关,此直接影响生存率的提高。从影像学角度来说,影响其检出的因素主要与肿痛大小、位置、扫查技术、临床知识及诊断经验有关。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发现小肝癌例数逐年增高。现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2—06—2005—08应用彩色多普勒对52例小肝癌超声检查结果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癌的血管侵犯及播散转移,是导致其疾病进展迅速、转移率高、手术切除率低和术后复发率高及预后差的重要因素。研究肝癌的血管生成及转移的机制尤为重要。肝癌组织中存在一种血管内皮细胞包裹肿瘤簇的独特结构。该结构与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呈正相关,并且与多种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是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对肝癌内皮细胞包裹肿瘤簇的相关分子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靶向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超声检查是目前筛查肝癌的首选方法。肝细胞肝癌(HCC)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如何在肝硬化背景下早期检出小肝癌,对肝硬化非癌结节、介入治疗后无活性肝癌结节、肝癌复发结节以及治疗后肝组织损伤坏死区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超声造影可实时无创地显示肿瘤  相似文献   

7.
<正>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发现的早期小肝癌(SHCC)均能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1]。SHCC的早发现成为临床治疗肝癌的关键,因此,影像学在早期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中意义重大。1SHCC诊断标准我国一般采用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织的标准,以直径≤3cm(单个肿瘤结节直径≤3cm或癌结节数量不超过2个,其直径的总和≤3cm的肝癌)为标准。临床上仍以经皮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诊断SHCC的标准,但由于经皮肝穿刺活检操作复杂,有风险并可导致癌细胞转移,且不宜反复操作;而血清甲胎蛋白(AFP)又有一定比例的假阴  相似文献   

8.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起病多隐匿,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小肝癌(SHC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30mm、数目≤3个。肿瘤直径〈10mm且单个者为微小肝癌。早期发现SHCC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手术治疗时机,而且可以延长术后生存时问。目前小肝癌的诊断技术文献报道较多,但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李静  刘世坤 《中南药学》2014,(3):250-253
临床研究表明,约有20%的慢性肝炎患者可最终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目前肝癌是全球第三大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效果差,近年随着慢性肝炎发病率的上升,使得我国肝癌患者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关于慢性肝炎向肝癌发展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指出NF-κB因子的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有密切的关系,NF-κB因子活化可促使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成,进而对肿瘤发生及发展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端粒酶对调控器官衰老、凋亡以及肿瘤的进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指出,端粒酶的活性减退及缩短对限制肝组织增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导致肝脏组织再生能力减退,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本文将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NF-κB及端粒酶在慢性肝病向肝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同类疾病的诊治提高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目前对HCC治疗的首选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但临床上发现的肝癌多已是中、晚期,由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手术切除的不到20%,而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因此,姑息性治疗方法在HCC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关键。但由于肿瘤较小,通常直径在3cm以下,因此检出与定位有困难。我们采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成年人发病率高,本病发现时多为晚期,病死率高,俗称“癌中之王”。我国大陆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目前我国肝癌的治疗有很大进展,使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转变为“部分可治”,5年生存率也由2.6%提高到20.6%。现将肝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难治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肝癌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其中肝癌切除术仍是治疗肝癌的最佳手段,但仅约20%的患者适合手术,且对于微小转移灶清除及术后复发也不能得到满意解决,而化疗与放疗均不能达到较理想目的。随科技的发展,微创靶向治疗已成为21世纪治疗肿瘤的主导方向,其中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癌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新技术。本文就国内外肝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信息     
《药物生物技术》2005,12(6):365-365,369,382,388,392,396,400
2005A151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到肿瘤抑癌基因我国科研人员已发现染色体17p13.3区在肝癌细胞中有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并开展了染色体17p13.3区基因克隆及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成功地克隆到了一个基因。根据肿瘤抑癌基因的定义及该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特性,命名为“肝癌抑制因子1”。该基因cDNA全长约2Kb,共有18个外显子,基因组长度约250Kb,与酵母、线虫、拟南芥、果蝇及小鼠的蛋白有高度同源性,可能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基因产物定位予线粒体。在检测了35份肝癌标本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后,发现33份肝癌标本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原发性肝癌死亡率占世界的45%,在国内居城市悉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第一位是肺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这是因为其不易被早期发现,过去治疗手段不多之故,如不行有效的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在3-6个月左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诊治水平也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6.
<正>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以中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属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愈后差的肿瘤,临床上以右胁肿硬胀痛、消瘦、纳差、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为重要表现,在中医文献中,类似肝癌症状体征的记载是不少的,分别属于"脾积"、"症积"、"臌胀"、"黄疸"等范畴,由于各医家对本病认识的角度不同,故治疗各有侧重,黄祖明教授为青岛市肿瘤医院主任医师,为山东省名中医,他在多年临床治疗肝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医治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22万人死于该病。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由于介入化疗药物剂量较大.治疗后也会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护理也显得特别重要。我科共进行肝癌介入治疗5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董宝玮 《首都医药》2001,8(4):28-29
超声影像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在临床不仅用于诊断并且也用于治疗,后者称之为介入性治疗,其特点是精确、安全、创伤小,使得某些病变的治疗可以避免外科手术而能达到与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为现代临床治疗学翻开了新的一页。特别是肝癌的介入治疗已取得重要进展,导入微波能精确调控热场,造成肿瘤完全坏死,临床疗效十分突出。以下2例可窥豹一斑。   病例1   患者,男,76岁。患者于六十年代中期感染乙型肝炎,以后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不适,时有转氨酶升高。1990年因右上腹隐痛加重伴α-FP升高一个月入院,经超声和CT检查发现肝右前叶上段25×23cm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于1990年7月12日行肝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大小32×30×18cm。术后给予口服化疗。   1991年12月,我院超声发现该患者肝右叶有直径14cm及10cm两个强回声结节,CT增强扫描亦发现肝右叶后段数个点状高信号,α-FP  1993年1月患者感全身乏力,超声、CT均证实肝右叶2×2cm实性病灶,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复发。   外科会诊认为再次手术切除困难,于1993年10月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3周后CT扫描碘油局部无聚集,显示肝右叶1cm、3cm两个圆形低密度影,由于栓塞、化疗效果不好,临床转入我科行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治疗。   自从1983年日本学者报道了超声引导下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癌的经验后,经过20多年的临床应用,总的认为该方法对于小于3cm的肿瘤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较大的肿瘤由于无水酒精在肿块内弥散不均匀,肿瘤难以达到完全性坏死。我们甚至有一例2cm肝癌的病人,在超声引导下行16次无水注射治疗,但治疗后再次活检,病灶内仍有残癌。因此该方法在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在临床上探索一种创伤小、可控性强、达到使肿瘤一次性完全性坏死的方法呢?   用介入性手段治疗肝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仔细地查阅了文献,发现超声引导下肿瘤局部热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超声引导下导入激光治疗可采用较细(18G)针穿刺肿瘤,通过激光的热辐射造成肿瘤局部凝固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于是我们立即与激光科合作开展了激光凝固离、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该病人于1994年2月4日复查超声发现肝右后叶仍有一个19cm结节、右前叶有11cm、08cm两个结节。由于肝内多发病灶,若用无水酒精治疗则对肝功损害大,治疗棘手。经全院会诊提出的治疗方案为交替性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化疗和肿瘤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但由于治疗有不良反应,且疗效不能保证,病人及其家属对上述方案有所顾虑,故自动要求出院。   1994年5月病人再次复查时,我将这一新技术介绍给病人,没想到立即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马上要求住院行超声引导下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尽管肝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复发率仍然较高。肝癌的复发与它的恶性程度、转移以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肝癌预后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可以及早地预测癌细胞的转移,阻止肿瘤的生长,判定患者的预后,最终达到满意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猛.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手术切除的机会。针对个体病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策略。姑息切除病灶加术中无水酒精注入瘤体.瘤体药物浓度极高.致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延缓了肿瘤生长,延长了病人生存的时间.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