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产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陈育群 《护理与康复》2004,3(6):403-404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疾病。经血液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护人员的血管,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  相似文献   

2.
<正>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一类经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而感染他人。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  相似文献   

3.
感染链     
<正>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指感染传播需要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群,这三个环节组成感染链。细菌、病毒、其它感染因子的存在和传播,必定具备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疾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播给其他人,这些条件包括:(1)必须具备感染因子;(2)感染因子必须有生存的地方(感染源),很多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在人体内繁殖,然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些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排泄物、或被感染的动物和昆虫咬伤传播;(3)必须有人获得这种疾病,也就是易  相似文献   

4.
一、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亚太地区输血传播的最重要的疾病是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 1、对所有供血者和采出的血应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检,对试验阳性的供血者应提出可行的建议。 2、在某些地区,因急症不能做输血前试验时,应建立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阳性的供血者名册。 3、只有前瞻性研究确定NANBH的代替试验(surrogate tests)的价值后才采用这类试验。 (二)预防输血传播的疾病最重要的单一步骤是仔细选择供血者以及询问病史。所以,对可能的和有活动性疾病的供血者应进行全面评价。 (三)输血传播的疾病各地大不相同,对某些传染病可不必强调进行筛检。因此: 1、对每种输血传播的疾病的筛检方针应以此病在社会上的流行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5.
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输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唯一的传播途经,性接触、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静注毒品以及医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类疾病的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6.
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   总被引:264,自引:3,他引:264  
20 0 0年 6~ 7月 ,应美国雅礼协会的邀请 ,我作为经血液传播疾病培训班的学员 ,有幸参观了美国耶鲁大学及其附属纽黑文医院等机构。虽然时间很短 ,但美国医护人员强烈的职业安全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概 况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 (HBV)、丙型肝炎 (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2 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 ,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而感染他人。经血液传播疾病是一个世界性问…  相似文献   

7.
袁丽 《中国护理杂志》2005,2(2):819-820
经血液传播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而感染他人。助产士在接产工作中所接触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均是职业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感染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加之窗口期血清学检测不出与细菌病毒相关前抗体,产妇周转又快,因此助产士成为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正丙型肝炎是全球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液制品)、公用注射针头及注射器、母婴垂直传播。国内外研究发现,HCV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低滴度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提取核  相似文献   

9.
巴贝虫病及其经输血传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一种由蜱叮咬传播的由巴贝虫属(Babesia)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人畜共患疾病,和疟疾疾病症状相似。我国蜱传播疾病的报道在不断的增加,蜱能够传播巴贝虫病、莱姆病、埃里希体病等很多传染病,如临床治疗不及时及非对症治疗能很快致人死亡。美国  相似文献   

10.
感染链     
《中国护理管理》2020,(3):347-347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指感染传播需要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组成感染链。细菌、病毒、其他感染因子的存在和传播,必定具备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疾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播给其他人,这些条件包括:①必须具备感染因子;②感染因子必须有生存的地方(感染源),很多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在人体内繁殖,然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些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排泄物、或被感染的动物和昆虫咬伤传播;③必须有人获得这种疾病,也就是易感宿主,人们每天都会暴露于致病微生物中,但并不经常得病,患传染病的人必定对这些疾病易感。不会被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以前曾暴露于这种疾病(预防接种或感染过),其免疫系统可摧毁侵入体内的感染因子;感染因子从宿主传播到下一个易感宿主必须要经由一种途径即传播途径。这些因素缺少任何一种,均不可能实现感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无偿献血的全民普及、血液筛查的严格执行,输血传播疾病的几率越来越小,而输血相关非感染性严重危害(noninfectious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NISHOTs)却上升为输血的主要并发症,超过输血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2.
手术室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素贞 《护理研究》2005,19(6):1113-1114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20多种疾病。200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经皮肤受感染的有60万人~80万人,  相似文献   

13.
血站实验室人员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疾病的病原体都是经血液传播,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等,因此国家要求血站采集的每1份血液都要进行病毒筛查.而随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从事血液检测的人员的职业危险性也日益上升.为了减少职业暴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就血液检测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预防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感染存在着模糊估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输血传播风险评估一直根据血清学转换前窗口期  相似文献   

15.
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体液(血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和阴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它包括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梅毒等20多种疾病.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是HBV、HCV和AIDS。我国是HBV的高发地区.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约有1.3亿人。HCV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  相似文献   

16.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13,28(3):249-250
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即虫媒病毒)主要是通过蚊虫和蜱叮咬传播给人类.大多数感染病例会出现全身发热性疾病,而且,通常有少数发生神经系统侵袭性疾病(即脑膜炎,脑炎,或急性迟缓性麻痹).西尼罗河病毒(WNV)是美国本土虫媒病毒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有些其他虫媒病毒也可引起季节性暴发和散发病例.201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全国报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871例(不包括登革热).病原包括WNV(712例)、La Crosse病毒(LACV,130例)、Powassan病毒(POWV,16例)、圣路斯脑炎病毒(SLEV,6例)、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4例)以及詹姆斯顿峡谷病毒(JCV,3例).这些病毒性疾病中有624例(占72%)为神经系统侵袭性疾病,发病率为0.2/10万.WNV和其他虫媒病毒在美国许多人群中持续引起局部暴发和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汉中市住院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本院2010年1~12月21 992例住院患者进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结果 总阳性率为10.14%,HBsAg阳性率为7.26%,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76%.梅毒螺旋体抗体为2.08%,抗-HIVl/2阳性率为0.05%.结论 本院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及控制其传播起到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育龄患者母婴传播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育龄患者母婴传播知识的认知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例住院乙肝育龄患者母婴传播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乙肝育龄患者的疾病知识、传播知识、预防知识三个维度得分为(9.80±1.25)、(6.61±1.33)、(6.38±1.43)分;受孕时机的知晓率仅为18.37%;不同情况患者认知得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肝育龄患者母婴传播知识掌握存在不足,有待于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的生育指导,从而降低乙肝患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也被称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的人类疱疹病毒(KSHV)。HHV-8与多种疾病特别是淋巴细胞相关的恶性疾病相关。本文对近年来HHV-8相关的微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相关疾病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襄阳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身的防护行为现状。方法随机抽取襄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对其急诊科的在岗护士共117名进行自设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对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知识标准化总分为(74.99±9.82)分,防护行为标准化总分为(72.01±14.33)分;防护知识总分与防护行为总分之间呈正相关(P0.01);是否接受过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培训的2组之间防护知识总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了解标准性预防的2组之间防护行为总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目前急诊科护士对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知识掌握水平一般,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安全行为,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