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以旋覆代赭汤中人参和甘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高压中药煎煮机,初步探索复方中人参和甘草在高压煎煮时浸泡时间对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浸泡时间:0、10、20、30、40、50、60、120分钟。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煎煮次数:1次。用简单对比实验法确定煎煮工艺。每种工艺取旋覆代赭汤(人参6g、旋覆花9g、代赭石9g、炙甘草6g、清半夏9g、大枣4枚、干姜10g)10剂,使用高压煎药机进行煎煮,重复3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其煎煮液中所含5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甘草酸铵、绿原酸含量,计算、比较不同煎煮工艺下煎出液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条件下,不同浸泡时间对旋覆代赭汤中人参、甘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的高压煎煮条件下,煎煮前的浸泡时间对药材中部分成分的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半夏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其炮制方法各地差异较大。本文选择甘草煎煮次数、甘草水煎液浓缩体积、浸泡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用正交设计法,采用综合评分从不同的指标对法半夏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慢性咽炎为五官科常见病,多口服抗生素及合化药物治疗,因效果不明显且有药物不良反应等缺点,为此我们配制了咽炎舒喷雾剂局部给药,取得了满意效果。1处方组成连翘10g、金银花10g、生桅仁3g、黄芩5g、玄参5g、冰片0.1g、薄荷3g、甘草3g、庆大霉素40万u。磷酸地寒米松25mm、盐酸山莨菪碱(654—2)30mg、4%甲硝唑20ml。2制作方法取连翘、金银花、生栀仁、黄芩、玄参、薄荷、甘草置容器中加水浸泡24h,用4倍水分2次煎煮,每次煎煮30min,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浓缩至20nil。取冰片加适量乙醇溶解,倒入上液中,另取庆大霉素、磷酸地塞米…  相似文献   

4.
温脾汤对腺嘌呤诱导肾衰大鼠体内自由基增多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方药中含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抗氧化剂,本次探讨温脾汤对腺嘌呤诱导肾衰大鼠体内自由基增多的抑制作用。 材料和方法:①温脾汤(大黄15g、人参3g、附子9g、干姜3g、甘草5g)加水1000mL,煎煮65min后得到约500mL的水煎液,减压浓缩备用(得  相似文献   

5.
防己黄芪汤及其组份对正常小鼠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1.1 中药防己黄芪汤及其组份的煎制 饮片由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药房提供。 防己黄芪汤药物组成及剂量:防己24g,黄芪30g,甘草12g,白术18g,浸泡1h后煎煮30min,滤出药液,将药渣再加入适量水煎煮30min,滤出药液后,合并2次药液,继续煎煮浓缩成100%浓度的煎剂,放入瓶中待用。另取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各25g,分别按上述方法煎制为浓度100%的煎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现有法半夏的炮制工艺进行质量评价和优化。方法:选取炮制过程中生石灰加水量、甘草水煎液浓缩体积、浸泡时间、炮制温度等4个主要因素,采用L9(3)4因素水平表,以各炮制品中的甘草酸胺单铵盐的含量为指标,并采用外观、麻舌感、脆硬度等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的方法进行工艺优选研究。结果:各设计方案所炮制法半夏综合得分从5.8~20.0分不等,其中每100g半夏炮制生石灰加水量30mL,甘草浓缩体积为200mL,浸泡时间为6天,温度在25℃时炮制的综合得分最高。结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为优选法半夏炮制工艺提供了一定参考,即生石灰加水量、甘草浓缩体积分别为半夏的30%(m/g)、200%(m/g),浸泡6天,温度在25℃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郑琰  张舒锦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4):F0004-F0004
溃结宁灌肠液是我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多年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制剂工艺处方:黄连170g、板蓝根245g、白芨170g、地榆245g、延胡索170g。加水煎煮3次,第1次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第2、3次各加4倍量水,煎煮40分钟,煎液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  相似文献   

8.
中药传统制剂以汤剂最为常用,具有易吸收,奏效迅速,疗效可靠,可因证施治变更药味的特点。但是,有的医院煎药工怕麻烦,图省事,不用冷水浸泡,而是直接加水煎煮,病人反映煎出的药液清谈,药味不浓,疗效差。为了探讨中药汤剂在煎煮前是否有必要用冷水浸泡,我们对泻白激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了在煎煮前加水浸泡不同的时间与不加水浸泡对中药汤剂的煎出液颜色、滋味及煎出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煎煮方法精密称取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5g,7剂(分别编号为1~7),1号为对照组,煎前不浸泡,直接加冷水煎煮;2~7号头煎分别加冷…  相似文献   

9.
清肺止咳露是我院应用多年的中药制剂 ,临床上用于感冒及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疗效确切。现将其处方、制备、质量检查及临床应用报道如下。1 处方黄芩、百部各 90 g,射干、桔梗、浙贝、杏仁、甘草各 6 0 g,鱼腥草、枇杷叶各 10 0 g,薄荷脑 0 .2 g,蔗糖、苯甲酸钠适量 ,制成 10 0 0 ml。2 制备2.1 将鱼腥草加水浸泡 30 m in,用水蒸汽蒸馏 ,蒸馏液另器保存。2 .2 将黄芩、百部、射干、杏仁、浙贝、桔梗、甘草、枇杷叶加水浸泡 1h,然后与 2 .1中药渣共煎煮三次 ,第一次 2 h,第二、三次每次 1.5 h,合并煎液 ,用 8层纱布过滤 ,滤液浓缩至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芍药甘草汤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遵循传统煎煮方法,以芍药甘草汤的有效成分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对煎煮过程中的参数进行考察,包括粉碎粒度、煎器、加热方式、浸泡时间、是否加盖等.考察不同浓缩温度、干燥方式对有效成分的保留率并确定最佳工艺.结果:确定芍药甘草汤物质基准的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与半夏不同炮制品种配伍应用的ESI-MSn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方法(ESI-MS)分析附子与半夏不同炮制品配伍前后生物碱在种类和含量方面的变化。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生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系统考察。结果:与生附子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在附子加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共煎液中含量增高,附子加法半夏共煎液中的双脂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结论:附子与姜半夏配伍的解毒机制是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毒性小的单脂型生物碱;与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配伍的毒性增大的原因是其具有抑制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水解或热解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安胃汤(由百合、白芍各20g,丹参15g,薏苡仁、半夏各10g,乌药7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组成)治疗;对照组20例,用维酶素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EGFmRNA水平,对后者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GF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EGFmRNA表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CAG胃黏膜EGFmRNA的表达,减缓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异常,缓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可能是安胃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经方运用半夏配乌头(附子)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探索经方运用半夏配乌头的古代认识,历代沿袭,以及半夏、乌头(附子)主治、化学成分及药理,半夏配乌头(附子)是否产生新的毒性,半夏配乌头(附子)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总结临床实践如赤丸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和冠心病、心肌缺血,附子粳米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建立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中葛根素含量的方法,研究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L8(2^7)正交设计及统计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以HPLC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结果 黄芩、黄连、甘草对方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两两交互作用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实验中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的配伍组合中皆有沉淀产生,并且发现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葛根素。结论 黄芩、黄连、甘草对葛根素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含黄连和葛根配伍煎液产生的沉淀中含葛根素可能与pH值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