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谷氨酸受体分为代谢型和离子型。脑缺血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通过各亚单位的数量增减、特异性位点氨基酸残基的RNA编码变化及影响受体脱敏等机制参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受体分为代谢型和离子型。脑缺血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通过各亚单位的数量增减、特异性位点氨基酸残基的RNA编码变化及影响受体脱敏等机制参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分子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马CA1区神经无对缺血 敏感,Kinrino采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率先发现CA1区神经元呈迟发性死亡。近年各国学者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假说。文章从分子水平综述了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细胞内钙超载在DN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缺血极为敏感,Kirino采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率先发现CA1区神经元呈迟发性死亡。近年各国学者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假说。文章从分子水平综述了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细胞内钙超载在DN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β-转化酶(ICE)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额叶皮层及海马区转录水平变化.方法利用血管性痴呆模型,RT-PCR技术检测全脑重复缺血再灌(IR)后ICE mRNA的表达.结果额叶皮层重复缺血再罐注3 h时ICE mRNA表达增多,6 h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14 d时再次形成高峰.海马区神经细胞转录水平略迟于皮层,3 h已有较高表达,7 d达高峰,28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在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ICE伴随着全过程,ICE mRNA表达的增多使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中枢神经细胞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重复阻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并尾部放血(放血量小于体重的6%)再灌注的方式,建立了小鼠卒中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采用病理学技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额叶、海马区脑组织形态变化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重复缺血再灌注1d神经细胞间质水肿,胞核浓染、固缩,再灌注3d,额叶皮层少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可见颗粒细胞呈空泡样变性。缺血再灌注7d,皮层多量的小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堆;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变性,且部分坏死。缺血再灌注28d,皮层神经细胞明显减少;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大量缺失、变性、坏死,齿状回颗粒细胞变性呈空泡样。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中存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NOS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iNOS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 利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iNOS在脑内的表达.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12、24、72 h与正常组比较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iNOS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iNOS可能是脑缺血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 b FGF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的保护与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了 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 RT- PCR等技术。结果 常规光镜及电镜观察均显示再灌注 1~ 7d额叶皮层及海马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学结果及 RT- PCR检测均显示皮层与海马区缺血组织 b FGF在缺血再灌注后呈明显阳性表达。结论 在脑缺血损伤 ,尤其是在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 b FGF可呈现明显强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且贯穿于缺血再灌注全过程中。 b FGF在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 ,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脑缺血的早期阶段 ,威胁神经元存活的主要因素有兴奋性神经毒性、自由基的损伤和反复胞膜去极化导致的能量衰竭[1,2 ] 。但在损伤的晚期 ,即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elayedneuronaldeath ,DND)时期 ,则可出现损伤的其他机制 ,其可能是起始阶段脑缺血启动了特异的基因序列引起 ,这些基因的表达一部分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另一部分则对晚期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近年 ,DND的发生机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我们拟就脑缺血DND分子机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A transient brain ischemia of 30-min duration was induced by the four-vessel occlusion technique in normally fed and in 48-hr-fasted rats. Evaluation of brain damage 72 hr after ischemia showed that fasting reduced neuronal necrosis in the striatum, the neocortex, and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CA1 sector of hippocampus. Signs of status spongiosis in the pars reticulata of the substantia nigra were seen in 75% of fed rats and in only 19% of fasted rats. The protective effec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in postischemic seizure incidence. The metabolic changes induced by fasting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during ischemia. After 30 min of four-vessel occlusion, fasted rats showed a marked decrease in brain lactate level (14.7 vs 22.5 mol/g in fed rats;P < 0.001). The decrease in brain lactate concentration might explain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fasting by minimizing the neuropat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lactic acidosis. Several factors may account for lower lactate production during ischemia in fasted rats: hypoglycemia, reduction in preischemic stores of glucose and glycogen, or increased utilization of ketone bodies aiming at reducing the glycolytic ra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将大鼠分为亚低温组和正常温度组,每组48只。每组中12只用于脑梗死体积的测定;36只用于DNA单链损伤的测定。每组再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h再灌注0.5、2、8、24、72h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冰帽控制基底核区温度在32~34℃,同时使用电热毯维持肛温在36.5~37.5℃。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观察再灌注72h两组大鼠存活率;行DNA多聚酶Ⅰ介导的生物素偶联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缺口平移标记(PANT)染色,检测DNA单链损伤。结果①生理学指标:亚低温组及正常温度组血糖、血压及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2h生存率:亚低温组再灌注72h大鼠的生存率为92%,正常温度组为58%(χ2=6.75,P=0.027)。③梗死体积:亚低温组总的脑梗死体积,脑皮质、基底核区梗死体积分别为(61±28)、(20±17)、(42±14)mm3;正常温度组为(240±55)、(163±41)、(77±17)mm3,两组比较,总的脑梗死体积(P<0.05),皮质、基底核区脑梗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DNA氧化损伤: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0.5h开始出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20±7)、(44±4)个/高倍视野(P<0.05);24h达高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44±9)、(133±12)个/高倍视野(P<0.01)。亚低温可以减轻所有时间点的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结论局部亚低温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缺血后DNA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1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4VO) ,测定观察假手术组 (对照组 )、脑缺血 30 min再灌注 60 min生理盐水处理组、GM1 处理组脑海马组织线粒体钙 (MCa)、钙调素(Ca M)含量改变 ,以及缺血 30 min再灌注 4 d脑海马 CA1 区普通病理和超微病理改变。结果 脑缺血 30 min再灌注 60 min海马组织MCa、Ca M含量显著性升高 (P<0 .0 1 ) ,脑缺血 30 min再灌注 4d海马 CA1 区神经元呈现严重缺血、坏死病理改变 ,GM1 处理后则上述结果明显好转。结论  GM1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强啡肽 (DYN)对实验性神经细胞 M受体位点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NBA2 )无血清培养建立神经细胞老化实验研究模型。以 M受体放射性配基分析术研究 DYN对实验性神经细胞的 M受体位点数的影响。结果 两种不同浓度的 DYN皆可使M受体位点数下降 (P<0 .0 1 ) ,以高浓度组更显著。结论  DYN使 M受体位点数下降的作用可能是延缓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的机制之一。(最终浓度为 0 .1nmol/L) ,以测定非特异性结合。各管加入2 0 0 μl膜蛋白液 ,37℃振荡温育 4 0 min。冰冷缓冲液终止反应。6 9型纤维滤膜三层抽滤并淋洗 ,滤膜烘干 ,投入 5 ml闪烁液(含 0 .4 % PPO的三甲苯 )中 ,以 YSL- 76型液闪计数器做固相测定。1.8  数据处理 实验得到特异性结合的技术率 ,被测定效率除 ,等于特异性结合衰变率 ,再除以放射性配基活度 ,即等于特异性结合位点数〔7〕。采用 POMS方差分析 ,经 IBM微机处理数据。2 结果与讨论DYN对 NBA2 细胞 M胆碱能受体位点数的影响 ,见表 1。表 1  DYN对 M受体位点数的影响 (nmol/10 6 细胞 )组别 n M受体位点数 (x± s)BSD组 5 449.796± 356.730AID组 5 486.941± 2 4 7.1 65DYN- 7组 5 1 4 5.71 4± 77.82 61 )DYN- 8组 5 1 51 .873± 95.80 61 )  注 :D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原花青素100mg/kg组、200mg/kg组及400mg/kg组,共5组,每组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脑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原花青素100mg/kg组和200mg/kg组的SOD活性分别为(54.0±2.8)NU/mg和(52.7±2.2)NU/mg,与缺血对照组(46.2±1.8)NU/m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花青素100mg/kg组和200mg/kg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1.15±0.17)μmol/g和(1.17±0.14)μmol/g,与缺血对照组(1.54±0.18)μmol/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花青素对局灶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硒对氟致机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硒对氟致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保护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饮30mg/L和50mg/L高氟水造成慢性氟中毒,同时另外两组大鼠饮高氟水、饲2mg/kg加硒饲料。1年内每月测饮水摄食和排尿量,测尿氟含量;每2月摄X线片。喂养4、8、14个月分批处死大鼠,测硒氟含量、骨形态计量学参数、自由基含量、抗氧化酶类、甲状腺激素、心电图、心肌电生理参数等。结果 对氟中毒大鼠投硒可改善饮食、增加体重;促进尿氟排泄,降低体氟;延迟X线异常改变和氟骨症的发生同时减少骨量对骨矿化障碍产生抑制作用;恢复抗氧化酶类活性;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拮抗氟中毒所致的心电图和心肌电生理异常。结论 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硒具有拮抗高氟作用,促进尿氟排泄、保护骨骼系统、调整自由基代谢及对肝、肾、心脏的作用是硒拮抗高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参果皂苷注射液(GFSI)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GFS110、20、40mg/kg,连续3d,末次给药30min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制造实验性脑缺血模型,180min后测定大鼠脑含水量和脑指数,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GFSI可使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提高,亦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沉、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结论GFSI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损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