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该部位腹壁存在缺损,具有突向体表的囊性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典型的腹外疝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构成。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和股血管周围疝。腹股沟是位于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该区域有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它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由于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形成。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下界为腹股沟韧带,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因解剖和生理特点,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在人的各类疝中最高.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环,沿腹股沟管经外环脱出的疝称为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4.
正1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百姓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约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Hesselbach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和腹股沟管,也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仍然腹股沟疝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然以斜疝为多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疝气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肠梗阻及肠坏死等)。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5.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相似文献   

6.
腹外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腹内的某个脏器或者组织离开其正常生理部位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婴幼儿脐环、腹白线、腹股沟管、股管、直疝三角等)向体表突出于腹壁范围之外的病理产物。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临床最多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疝,后者又据其发生部位和突出具体途径不同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和腹股沟直疝占全部腹股沟疝的85%~95%。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9.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总数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1]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54侧)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行术前超声检查,确认腹壁下动脉与腹股沟疝囊颈的解剖位置关系,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即为斜疝,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功脉内侧即为直疝.同时测量疝囊颈的大小,并与术中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腹股沟斜疝47侧,直疝4侧,股疝1侧,漏诊2侧,误诊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3%,斜疝和直疝的分型诊断准确率为98.0%.超声测量疝环内径值与术中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4.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诊断腹股沟疝,并能有效地指导腹股沟疝的修补.  相似文献   

11.
1 解剖资料  成年男尸 ,约 5 0岁。解剖中发现双侧巨大腹股沟直疝疝内容进入阴囊 ,疝内容物均为大网膜及小肠。左侧直疝由腹股沟内侧窝向前突出 ,穿过下腹壁薄弱肌层及腹外斜肌腱膜 ,越过腹股光韧带前方下降至阴囊直达其底部 ,精索及睾丸位于疝囊后外侧。疝囊颈呈圆形 ,前后长径和左右宽径均为 5cm。右侧直疝由腹股沟韧带内侧窝向前下突出 ,经腹股沟韧带纤维束间隙 (内侧部分即为腹股沟浅环处 )突出 ,进入阴囊直至其底部 ,精索及睾丸位于疝囊前内侧。疝囊颈呈椭圆形 ,前后长径5cm ,左右宽径 4cm。左、右疝囊颈内侧毗邻膀胱 ,前外侧…  相似文献   

12.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疝成形术等。传统手术方法效果虽尚称满意,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用于修补或成形的自身组织可因胶原代谢有缺陷而不够坚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称腹外疝.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占全部腹外疝的75%以上.减少和消除腹外疝复发,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做护理工作,以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王东升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46-746
腹股沟疝在外科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一名外科临床医生是经常遇到的。临床上多数医生对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笔者记得自己做实习医生时带教老师也对其进行了仔细的鉴别,对一些不易鉴别的病例往往是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有时还做了病例讨论。实际上临床上有许多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病例术前是鉴别不清楚的,只有在手术中得到证实,也就是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是直疝。  相似文献   

15.
腹壁疝尤其是腹股沟疝是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老年人体质差,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腹壁疝的发病率也日益升高。笔者自2000年5月至2004年2月,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6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7例,男63例,女4例,年龄60岁~84岁,平均年龄66.5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腹股沟直疝11例,斜疝急性嵌顿6例,复发性斜疝4例,复发性直疝1例,滑动性疝2例,复合疝2例;双侧:斜疝4例,斜疝+直疝1例。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13例,前列腺增生11例,糖尿病2例,肝硬化伴腹水1例,心血管疾病者16例。1.2…  相似文献   

16.
正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住院确诊腹股沟疝患者34例。因成年人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只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前壁或后壁,治疗方为彻底,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41例47侧腹股沟疝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其中腹股沟单侧斜疝32例,双侧斜疝5例,单侧腹股沟直疝3例,双侧直疝1例,复发疝3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20min,术后住院时间2~5(d3.3±0.7)d,未复发。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患者康复快、疗效好、复发率低、疼痛轻等优点,安全可行,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 对 2 8例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明显患者采用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内环及腹横筋膜缺损的方法。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 65min ,术后第 1次下床时间平均为 3 4h ,所有患者伤口均一级愈合。随访 1~ 3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腹股沟斜疝内环及腹横筋膜缺损 ,简单、经济 ,无复发 ,无异物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丁谷华 《上海医学》2007,30(5):366-367
马鞍疝是腹股沟疝复合疝的一种,即同侧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并存,两者的疝囊分别在腹壁下动脉内、外侧突出,形似马鞍,故取名为马鞍疝。马鞍疝临床并不少见,发生率约为4%,但因其缺乏特异性体征,术前较难确诊。因其具有疝囊大、腹壁缺损大等特点,常规传统修补方法难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又称潜在疝或简称无症状隐性疝。是指在手术探查中偶然发现的腹股沟区腹壁结构缺损。斜疝占隐性疝的绝大多数,表现为腹膜鞘状突未闭。隐性直疝表现为内环内侧腹股沟区腹壁缺损,因其少见而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我院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间,在299例各类非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