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Birch touchwood,Birch mushroom,Clinker polypore,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芬琴  朴惠善 《中草药》2006,37(12):1777-1780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át或Fuscoporia obliqua为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的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45°~50°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等地。在民间广泛应用桦褐孔菌防治胃癌、肝癌、肠癌等各种癌症[1]。由于所有化学致癌物质的诱变能力是他们致癌性的基础,抗突变剂是从基因水平上预防疾病,加强保健,为人类健康长寿作出贡献,因此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为了探索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Ames试验测试抗突变活性,以抑制率为活性指标对桦褐孔菌中的抗突变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桦褐孔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图形及其特征吸收峰值,以期建立其鉴定标准.方法 分别用石油醚、三氯甲烷、甲醇、对中、朝、俄三国产的野生桦褐孔菌进行了提取,并首次对提取物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对桦褐孔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图谱进行分析计算.结果 俄罗斯产的桦褐孔菌与吉林、黑龙江产和朝鲜产桦褐孔菌的红外谱图有明显的不同.结论 上述方法可用作鉴别其品种或评价其质量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褐孔菌属(Xanthochrous)系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出自《中国的真菌》(1963年版)一书,系邓书群先生1963年以Polyprous属分出的一新组合属。综述了Xanthochrous、Fuscoporia、Phellinus、Inonotus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有关褐孔菌属化学及药理文献报道为数不多,主要集中于10个种左右,从中分得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和多糖,药理作用多是对P.linteus进行了免疫作用和抗肿瘤研究。同属及其近缘属其它真菌类是否具有药理活性,有效成分如何,尚需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Fuscoporia oblique(褐孔菌属植物)中含有多糖,在俄罗斯作为治疗癌症的传统药物。本次观察了Fuscoporia oblique水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阐明其抗糖尿病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梁清乐  王秋颖  樊锦燕  薛梅 《中草药》2005,36(4):623-625
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褐孔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褐孔菌属 (Xanthochrous)系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真菌 ,出自《中国的真菌》(196 3年版 )一书 ,系邓书群先生 196 3年以Polyprous属分出的一新组合属〔1〕。综述了Xanthochrous、Fuscoporia、Phellinus、Inonotus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有关褐孔菌属化学及药理文献报道为数不多 ,主要集中于 10个种左右 ,从中分得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和多糖 ,药理作用多是对P .linteus进行了免疫作用和抗肿瘤研究。同属及其近缘属其它真菌类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有效成分如何 ,尚需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李俊  杨琴  王飞  朱盼 《中草药》2016,47(6):970-973
目的研究真菌桦褐孔菌中的代表化合物桦褐孔菌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为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醇在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桦褐孔菌醇由传统植物化学方法从桦褐孔菌中提取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与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醇共孵育,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桦褐孔菌醇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可诱导MCF-7细胞产生凋亡。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桦褐孔菌醇作用MCF-7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至28.62%、39.45%、53.18%,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21%);经过50μmol/L桦褐孔菌醇分别处理12、24、48 h后,MCF-7细胞Caspase-3的活性形式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显著增加;凋亡蛋白标志物PARP裂解量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结论桦褐孔菌醇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推测与激活细胞Casepase-3和PARP有关。  相似文献   

9.
综述桦褐孔菌多糖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桦褐孔菌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6):495-495
我公司是多年从事野生药用真菌采集的企业,现有的品种如下:野生赤芝、紫芝、假芝、树舌灵芝、南方树舌灵芝、猪苓、茯苓、毛蜂窝菌、松针层孔菌、桦褐孔菌、稀硬木层孔菌、苦白蹄、云芝、木蹄、药用拟层孔菌、斑褐孔菌、铁杉灵芝、桑黄、喻尔蒂针层孔菌、薄皮纤孔菌、裂蹄木层孔菌、桦剥管菌、无柄灵芝、红橼拟层孔菌、隐孔菌。以上品种均可免费提供全国各个科研机构作科研之用,所有品种均从原始森林中采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桦褐孔菌不同极性有机试剂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从中筛选出抗肿瘤的主要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桦褐孔菌依次进行梯度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70%乙醇层、水层和粗多糖等7个不同极性部位,以MTT法考察桦褐孔菌各极性部位对肝癌细胞、肺癌细胞及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7种桦褐孔菌提取物均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癌细胞生长,且氯仿层对癌细胞的抑制率最高。结论氯仿层是桦褐孔菌的主要抗肿瘤活性部位,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应用DPPH法测定桦褐孔菌多糖自由基清除率;采用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小鼠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桦褐孔菌多糖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逐渐增高,一定浓度后清除率基本不变;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MDA、CK、BUN和LDH含量,升高SOD,提高运动耐力。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对桦褐孔菌中的成分进行初步分离,采用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以及1H-NMR、13C-NMR、MS、和DEPT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羊毛甾二烯二醇(Ⅰ)、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熊果醇(Ⅳ)、tram etenolic ac id(Ⅴ)。结论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为新化合物,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是首次从桦褐孔菌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溶血空斑实验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桦褐孔菌多糖能使小鼠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明显的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 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艳霞  周蓉  孙梦妮  袁雯雯  郑维发 《中草药》2022,53(7):2137-2142
目的 三萜类化合物是药用真菌桦褐孔菌产生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但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积累量较少。旨在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活性抑制剂线性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桦褐孔菌三萜合成的调控。方法 液体摇瓶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并在培养液中添加SAHA。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三萜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细胞内和发酵液中三萜的含量。结果 SAHA的添加提高了桦褐孔菌体内编码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辅酶A还原酶、甲羟戊酸激酶、二磷酸酯脱羧酶、角鲨烯合成酶和羊毛甾醇合成酶等基因的表达水平。SAHA显著提高了桦褐孔菌菌丝体内和发酵液中三萜的积累量。SAHA诱导下桦褐孔菌菌丝体内三萜积累量达(66.4±5.24)mg/g,明显高于对照组[(22.7±3.3)mg/g],并且胞外三萜的含量由对照组的(30.5±2.7)mg/L提高至(49.3±3.8)mg/L。此外,经SAHA处理后桦褐孔菌胞内三萜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 SAH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溶血空斑实验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桦褐孔菌多糖能使小鼠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明显的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桦褐孔菌水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生化指标及对Ser/Thr激酶蛋白激酶B(PKB)、HMG CoA 还原酶(HMG CoA reductase)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桦褐孔菌影响糖尿病豚鼠脂类代谢的机理.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豚鼠48只分组,每组8只:正常组,桦褐孔菌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作豚鼠糖尿病模型,灌胃桦褐孔菌水提取物,治疗8周后,心脏取血测定TC、TG、LDL-C和LDL-C,取肝脏和骨骼肌,用Western blot测定HMG CoA 还原酶、PKB的表达.结果 桦褐孔菌治疗TC、TG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HDL水平略有增高,HMG CoA 还原酶的表达降低,PKB的表达增高明显,并且表现为剂量梯度依赖.结论 桦褐孔菌对糖尿病豚鼠TC、TG、LDL水平的降低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结果可能和桦褐孔菌增强PKB表达和的降低HMG CoA 还原酶的表达,进而减少脂肪的分解和胆固醇的合成,一定程度上纠正脂类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工发酵的斜生褐孔菌菌质对链脲佐菌素(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并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方法 高糖、高脂饲料饲养SD大鼠6周,单次ip给予STZ 35 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斜生褐孔菌菌质(菌质)1 g/kg组、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菌核)1 g/kg组和盐酸二甲双胍(0.2 g/kg)阳性对照组.连续ig给药1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以及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水平,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 给药10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菌质组和菌核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血糖明显降低(P<0.05),血清FFA、TC、TG和MDA水平下降(P<0.05),SOD、GSH-Px水平升高(P<0.05);菌质组与菌核组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斜生褐孔菌菌质能缓解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症状,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相当.  相似文献   

19.
桦褐孔菌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用真菌,本文就其主要化学成分及人工培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桦褐孔菌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桦褐孔菌水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的体质量、饮水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及对葡萄糖激酶(GK)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桦褐孔菌影响糖尿病豚鼠糖代谢的机理.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豚鼠48只,每组8只:正常组,桦褐孔菌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作豚鼠糖尿病模型,灌胃桦褐孔菌水提取物,观察体质量和饮水量的变化,治疗8周后,心脏取血测定FBG、HbA1c,取肝脏,用Western blot测定葡萄糖激酶的表达.结果 桦褐孔菌治疗组饮水量显著减少,体质量增加较明显,FBG和HbA1c水平明显下降,葡萄糖激酶的表达增高明显,并且表现为剂量梯度依赖.结论 桦褐孔菌对糖尿病豚鼠饮水量的改善、体质量的增加、降低血糖及降低血红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可能和通过增强葡萄糖激酶的表达,进而加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