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CT灌注参数演变规律及与肝脏酶学[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阻断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血供,按再灌注后行CT扫描的时间分为6、12、24 h IRI组以及假手术(sham)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行CT全肝灌注成像、肝酶学和病理检查.多组均数间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血中肝脏酶水平与CT灌注参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IRI后6h肝左叶开始呈现出灌注减低区;在低灌注的肝组织中,除6 h IRI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 (25.1±9.3)ml·min-1·100 mg-1]外,其余各IRI组HAP[12 h IRI组(19.5±13.6)ml·min-1·100 mg-1、24 h IRI组(8.0±2.7)ml· min-1·100 mg-1]、HPP[6 h IRI组(10.8±5.5)ml· min-1·100 mg-1、12 h IRI组(14.4±5.2)ml· min-1· 100 mg-1、24 h IRI组(7.8±3.3)ml·min-1·100 mg-1]、TLP[6 h IRI组(35.9±14.0) ml· min-1· 100 mg-1、12 h IRI组(33.9±16.1)ml·min-1·100 mg-1、24 h IRI组(16.0±5.5)ml·min-1·100 mg-1]均低于sham组[HAP、HPP和TLP分别为(21.2±10.5)、(63.5±24.0)和(81.4±24.8)ml·min-1·100 mg-1](F值分别为8.376、25.950、16.925,P值均<0.01),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6 h IRI组、12 h IRI组和24 h IRI组分别为(65.9±3.9)%、(54.2±16.7)%和(48.9±10.0)%]则高于sham组[(24.1±7.5)%,F=43.664,P<0.01];而在灌注相对正常的肝组织中各灌注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各IRI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上升(P<0.05).在IRI组中灌注减低肝组织CT灌注参数HPP、TLP分别与AST、ALP存在负相关(P<0.01),而AST与HPI间存在正相关(r=0.751,P<0.01).结论 CT灌注参数能够动态监测兔肝IRI后血流动力学,其灌注参数(HPP、TLP、HPI)与肝损伤的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研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脑缺血 12h内的动态变化以及计算各参数的半暗带阈值。方法 :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 16MSCT ,在基础灌注后于栓塞后 2 0min扫描一次 ,1~ 6h内每隔 1h扫描一次 ,6~ 12h内每隔 2h扫描一次。CT灌注软件可以给出每个时间点的各参数图。在完成缺血后 12hCT灌注扫描后 ,断头取脑 ,进行TTC染色 ,并根据CT灌注各参数图和TTC的染色结果将梗塞侧分为中心梗塞区 ,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 :所有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梗塞后 2h内 :CBV在中心梗塞区明显下降 ,在半暗带区轻度下降或正常 ,在相对正常区轻度上升 ,CBF在三个区域均明显下降 ,MTT和TTP均明显延长 ;②梗塞后 2~ 5h :所有参数均在一定水平上轻度波动 ;③梗塞后 5~ 12h :在中心梗塞区和半暗带区CBV和CBF下降 ,MTT和TTP延长和轻度缩短 ,而在相对正常区CBV和CBF明显上升 ,MTT和TTP明显缩短。在缺血 2 0min时 ,若CBV % <6 6 .5 7% ,CBF % <39.2 2 % ,MTT % >2 .6 3或TTP % >1.97,缺血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 :实验证明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CT灌注检查能够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micro SPECT/CT对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以线栓法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将大鼠模型按缺血后时间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6组,分别为缺血后1、2、3、4、5和6h组,6组动物均行99Tcm-ECD micro SPECT/CT脑灌注显像,各组显像后快速断头取脑,对脑组织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HE染色病理分析.计算micro SPECT/CT示梗死阳性(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失,或患侧与健侧脑摄取比<0.5)灶的梗死体积和TTC染色示梗死体积.同一时间点TTC染色及SPECT/CT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缺血后1、2、3、4、5和6h,micro SPECT/CT所示梗死体积分别为(98.50±27.77)、(110.40±26.80)、(157.00±36.82)、(165.50 ±26.54)、(175.75 ±31.16)和(177.25 ±34.33) mm3,SPECT所示缺血3h及以后梗死体积基本趋于恒定,3、4、5和6h各时间点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TC染色所示梗死体积分别为(73.98 ±27.76)、(90.75±29.00)、(135.00±40.83)、(136.25±22.51)、(158.50±32.72)和(168.00±32.75) mm3;各时间点组SPECT/CT与TTC染色所示梗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81~-0.390,均P>0.05).SPECT显示的放射性稀疏区域与TTC染色粉红色区域相对应.HE染色表现:缺血1、2h血管间隙增宽,神经细胞水肿;3、4、5和6h神经细胞核固缩,血管周围大量空泡状改变.结论 Micro SPECT/CT可在活体状态下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这为临床SPECT/CT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评估及指导治疗决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逐渐从形态成像向功能成像转变,并广泛应用于临床。CT灌注成像即为研究组织血流动力学最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在病变的早期阶段提供功能信息。本文简要介绍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并对成像的原理、参数及面临的问题等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多排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排CT(MSCT)行脑CT灌注成像,研究多层面灌注参数图诊断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上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能力,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家兔分成缺血组和空白对照组,行脑MSCT灌注成像(CTPI)。缺血组分别在术后1、2、3h各行1次CTPI;对照组术后仅行1次CTPI。所有CTPI均为4层面成像。每层面CTPI均生成血流灌注图(perfusion)、峰值增强图(PEI)、峰值时间图(TTP)和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最后取兔脑沿CT扫描方向切片做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量缺血组术后1、2、3h各参数图及染色切片上所显示的缺血梗死区的容积百分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对照组2例在CTPI及染色切片上均显示阴性;缺血组8例中有6例成功显示出缺血梗死区。在4个层面上缺血灶至少累及2个层面。方差分析表明术后第1h与第2、3h间以及术后第1h时,MTT图与其它CTPI参数图间存在组间差异(P<0.001)。相关分析表明:第3hCTPI各参数图所测缺血区容积百分比与TTC染色结果均呈相关关系。其中以perfusion图和MTT图相关性最好(pearsonR=0.94和R=0.905),TTP图其次(R=0.864),而PEI图效果最差(R=0.814)。结论MSCT脑灌注成像能更为全面地显示脑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43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50~71岁(平均58.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2.5~13.5 h。行头部常规CT检查后,立即做CT灌注成像检查,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CBF、CBV、MTT及镜像区CBF、CBV的比值rCBF、rCBV(患侧/健侧),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CT灌注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表现为病灶区MTT延长和CBF的下降。患侧半球缺血中心区的CBF、CBV、MTT分别为(24.8±9.6)m l/100 g/m in,(3.3±0.86)m l/100 g,(7.1±2.2)s;缺血边缘区的CBF、CBV、MTT分别为(38.6±10.3)m l/100 g/m in,(3.4±0.91)m l/100 g,(6.4±1.3)s;正常区的CBF、CBV、MTT分别为(48.8±11.2)m l/100 g/m in,(3.7±1.1)m l/100 g,(3.5±1.9)s。缺血坏死区和半暗带区的rCBF分别为0.35±0.16,0.53±0.13,P<0.05。rCBV分别为0.61±0.18,0.81±0.15,Ρ>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计算出多种参数图像及缺血半暗带阈值,为指导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闭胸式球囊栓塞法制备犬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CT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1只,球囊栓塞犬左下叶肺动脉2 h,然后撤出球囊,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栓塞前、栓塞2 h、再灌注1 h、2 h、3 h、4 h分别行CT平扫,同时测量肺动脉主干的压力,抽取静脉血及动脉血做血常规及血气分析,再灌注4 h行CT扫描后处死犬得到肺病理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动态影像学表现、肺动脉压、血气结果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 10只犬模型制作成功,8只犬数据完整纳入最终分析。栓塞前8只犬双肺未见明显异常。栓塞2 h,8只犬均表现为左肺透亮度增加,右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毛玻璃征"。再灌注过程中,8只犬双肺均出现不同程度"毛玻璃征",持续4 h后仍未恢复正常;非栓塞侧肺组织改变无规律的变化趋势;而栓塞侧肺组织再灌注3~4 h时病变程度最重(n=7)。综合评价6个时间点,4只犬左肺病变略重于右肺,4只犬右肺病变略重于左肺。病理学检查见双肺均出现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间隔增宽,其中4只犬左肺病理改变重于右肺,4只犬左肺病理改变比右肺轻;与上述影像学表现吻合。犬栓塞后至再灌注后4 h持续存在低氧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但整体上栓塞前后至再灌注后4 h肺动脉压、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显示再灌注过程中3 h时机体病理生理学改变最重。结论闭胸式球囊栓塞法制备的犬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T像上主要表现为双肺轻重不一的"毛玻璃"样改变,持续至再灌注4 h后仍未恢复正常,可能与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低氧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用于评价伊达拉奉防治肺柃塞缺血-再灌注损伤(PTE-IRI)疗效的价值.方法 杂种犬20只,用球囊栓塞犬的右肺下叶动脉4 h,然后再撤除球囊,使血流再灌注4 h,制备PTE-IRI模型.根据实验动物是否用伊达拉奉和应用的时间,用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即A组:缺血时和再灌注时均不用伊达拉奉;B组:缺血时用伊达拉奉,再灌注时不用;C组:缺血时和再灌注时均用伊达拉奉;D组:缺血时不用伊达拉奉,再灌注时用.每组又分为缺血前、缺血4 h和冉灌注4 h 3个时间点,分别在这些时间点进行肺部CT平扫及CT灌注扫描.测量右肺下叶局部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动物再灌注4 h CT检查主要表现为右肺下叶的肺水肿.(1)右肺CT灌注扫描组间比较:再灌注4 h A、B、C、D组的BF分别是(259.4±15.7)、(293.7±7.9)、(379.4±14.5)、(382.5±16.6)ml·min-1·100 g-1,MTT分别是(3.1±0.2)、(2.6±0.2)、(2.2±0.1)、(1.9±0.2)s;除C组和D组间的BF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他各组间BF和MT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组间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比较:A组和B组缺血前和再灌注4 h间的BF[缺血前A组为(397.2±19.2)ml·min-1·100 g-1,B组为(393.2±16.1)ml·min-1·100 g-1]和MTT[缺血前A组为(1.8±0.1)s,B组为(1.8±0.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缺血前和再灌注4 h A组BV分别为(12.0±0.9)、(12.2±1.0)ml/100 g,B组分别为(11.9±1.5)、(12.2±1.3)ml/100 g,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和D组缺血前和再灌注4 h间的BF、MTT、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伊达拉奉可减轻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用于其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对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2只成年犬,剖腹下经小隐静脉注射前列地尔(Lipe-PGE1),剂量为1μg/kg,用药前1 h和后5 min同时采用CTP和电磁流量仪(EMBF)测量门静脉灌注量(PVP),评价两种方法 的相关性.21只成年犬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静脉用药组(Ⅳ组)、肠系膜上动脉用药组(SMA组),每组7只.I/R模型建立方法 为肝门阻断45 min后再灌注60 min.Ⅳ组和SMA组每只犬的Lipo-PGE1用量为1μg/kg、注射速度为0.05μg/(kg·min),对照组每只犬的0.9%生理盐水(NS)用量为2 Ml/kg,肝门阻断前5 min和再灌注60 min后各用药1次.各组首次用药前30 min及再次用药后30 min依次行CTPI、门静脉测压和病理取材.对比分析I/R前后PVP、门静脉自由压(FPP)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CTPI与EMBF的PVP值接近且高度相关(r=0.87),Lipo-PGE1用药后PVP明显增加.I/R后对照组、Ⅳ组、SMA组CTPI的PVP分别为:(0.22±0.06)、 (0.26±0.06)、(0.38±0.11)Ml/(min·Ml);EMBF的PVP分别为:(0.29±0.08)、(0.30±0.07)、(0.41±0.11)Ml/(min·Me),3组两种方法 结果 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10,P=0.000)、(t=-11.711,P=0.000)、(t=-9.370,P=0.000),其相差程度分别为31%、25%、8%.对照组I/R后FPP明显升高(P<0.05).而SMA组、Ⅳ组I/R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I/R后对照组的肝组织结构欠清,肝细胞浊肿,肝窦内红细胞淤积,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SMA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改善,Ⅳ组的变化介于对照组和SMA组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变化和药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建立稳定、可控的脑局部缺血动物模型,并通过CT灌注成像和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梗死15min组、脑梗死30min、再灌注1h组及低灌注6h组),每组7只鼠。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可控性脑局部缺血动物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模型的缺血状态进行观察,并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结果以及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结果 脑梗死15min组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将局部脑血流量(rCBF)控制为5%~22%,CT灌注成像显示7只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均下降,TIC染色呈浅红色,未见明确梗死病灶,病理学检查显示部分神经元变性和星形细胞肿胀。脑梗死30min再灌注1h组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将rCBF控制为4%~23%,病理学检查显示7只大鼠脑缺血灶内星形细胞肿胀明显,可见大量神经元变性,标本TTC染色所示的白色梗死区与CT灌注成像异常区域一致。在低灌注6h组,由于rCBF下降程度较小(为38%~55%),病理学显示7只大鼠星形细胞肿胀明显而神经元变性轻微,TTC染色未见明确梗死病灶。假手术组7只大鼠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结论 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稳定可靠,能模拟出不同灌注程度的缺血状态,除了可用于脑梗死的研究外,更适用于脑梗死前期的急性脑局部缺血的研究。功能CT灌注成像是评价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1种准确、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根据临床症状选取4个相邻的兴趣层面,团注对比剂4s后开始持续50s的连续动态扫描,重建的200幅动态图像使用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血流量和血容量,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IA患者中有8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和/或血流量下降;另外7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01±3.53)s和(10.31±2.68)s,经配对t检验:t=3.68,P<0.01,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血容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CT灌注(CTP)和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临床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受试者的智能状态。结果:根据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灌注延迟范围将灌注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广泛性低灌注22例;Ⅱ型为分水岭区局限性低灌注21例;Ⅲ型为灌注正常12例。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灌注异常(Ⅰ、Ⅱ型)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χ^2=29.49,P〈0.01),Ⅲ型未见ICA或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ICA或MCA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异常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sr=0.74,P〈0.01)。脑灌注Ⅰ、Ⅱ型患者MMSE评分均低于正常值(P〈0.01),且以Ⅰ型为著(P〈0.01),Ⅲ型MMSE评分正常。结论: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ICA或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 1例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1~12h内,先行常规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CTPI) ,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3例初诊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18例,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6例为脑梗死。CTPI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灌注正常者4例;灌注异常者17例,CTPI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局部血流量(r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MSCT的发展促进了CTP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状况,可以早期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对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思。CTPI对感兴趣区外的病灶和小体积病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 雄性大鼠70只,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其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进行观察,并与HE染色和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通过计算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灌注CT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进行相对值(病侧/健侧)测量。结果 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呈波动性改变,在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回升、下降,分别于注血后6h和24h2次回升至峰值。TTC染色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病理学检查显示在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间存在过渡带即血肿周围区,周围区内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出血灶周边可见毛细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对照组CT灌注成像、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方法稳定可靠,能准确反映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异常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是活体研究脑出血周围脑组织损伤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various iodine contrast concentrations on image qualit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perfusion studie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suspicion of cerebral ischemia underwent perfusion CT using two
different iodine contrast concentrations: 11 patients received iomeprol 300 (iodine concentration: 300 mg/ml ) while ten received
the same volume of iomeprol 400 (iodine concentration: 400 mg/ml). Scan parameters were kept constant for both groups. Map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and time to peak (TTP) were calculated from two adjacent slices.
Quantitative comparisons were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the maximum enhancement [Hounsfield units (HU)] and signal-to-noise
index (SNI) on CBF, CBV, and TTP images. Determinations of grey-to-white-matter delineation for each iodine concentration
were performed by two blinded readers. Only data from the non-ischemic hemispheres were considered. Both maximum enhancement
and SNI values were higher after iomeprol 400,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better image quality in areas of low perfusion.
No noteworthy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normal values of CBF, CBV, and TTP.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grey/white matter contrast
on CBF and CBV maps revealed better performance for iomeprol 400. For brain perfusion studies, highly concentrated contrast
media such as iomeprol 400 is superior to iomeprol 3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