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阿托品散瞳5-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6mo后对戴镜眼位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6mo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8例,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2例,混合型调节性内斜5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8例;15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12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2.9%。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并从中找出应注意问题。方法  30例患儿均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 ,5 d后 ,验光且配戴全部矫正眼镜 ,6个月后 ,仍存在内斜≥ 2 0△的且视力正常或双眼弱视 ,采用手术矫正眼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3个月时间 ,双眼正位 14例 ,欠矫 15例 ,过矫 1例。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性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 ,戴全矫镜 ,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 ,全部手术量均以裸眼 33cm,戴矫正镜33cm的三棱镜数之和的 5 0 %的斜视度计算。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内斜视分为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两大类。 1 调节性内斜视 1.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1.1发病机制是由于未矫正的远视合并外展融合储备力不足所致。此型斜视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例)比值正常,患者能否发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度数,也取决于外展融合储备力,若后者超过调节性集合,则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1.1.2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在2~3岁。 (2)多为中度远视, 2.00D~ 6.00D,平均 4.75D,戴镜能矫正内斜视。 (3)斜视角不稳定,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调节性内斜视进展通常是逐渐的,大多数病人有间歇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分为先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等.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通过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几乎都需要用手术予以矫正.通常采用的术式为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而我们将内直肌后徙改用内直肌延伸术.从而简化了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过程,且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10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采用手术治疗。结果108例患儿中治愈94例,治愈率为87.04%,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2.22%(78/108)。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6.
对123例共同性内斜视做屈光状态检查,结果为单性远视118眼占48%,复性远视72眼占30%,无近视状态;完全调节性内斜视34例占2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0例占49%,与调节无关的28例占23%。通过123例的治疗观察发现散瞳验光是对于调节性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首选治疗。早期戴镜越早越有利于恢复眼位,提高视力,防止弱视,保全双眼单视功能,免除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建立双眼视觉的多种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方法 对38例手术治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双眼视觉恢复率为68.42%,当F=3.84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为: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当F=2时,戴镜年龄,手术年龄进入方程呈负相关。结论 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8.
黄蔚茹  兰芳  马琳 《中原医刊》2006,33(17):60-60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9例患儿术后眼位正位(±10△者)78例,治愈率87.64%;有双眼单视功能者71例,占79.77%。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完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可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除屈光矫正外,为了眼位及早得到纠正,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对71例14岁以下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71例,男30例,女41例,年龄2岁~14岁,发病年龄:1岁者6例,其中婴幼儿性内斜视5例,2岁~3岁发病者居多,占65.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 2病人的选择 所有患儿术前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戴全矫正眼镜6月以上,有弱视者行弱视治疗至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双眼视觉发育的影响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 观察8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戴镜前后,弱视治疗前后、38例手术治愈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多种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视力、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手术时机、手术量,术后眼位及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正位54例,正位率84.38%,术后获得立体视46例(71.88%).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越难建立立体视.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观察68例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戴镜、弱视治疗,随访6mo、12mo、24mo内斜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6mo后内斜视度基本稳定。结论调节性内斜视先矫正屈光不正6mo以上才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调节状态以及依此进行手术设计的价值.方法 对2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调节状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调节状态对手术进行设计.结果 单纯屈光性调节因素8例,单纯非屈光性调节因素3例,混合性调节因素8例,非调节因素为主的少许调节性因素5例,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视远的斜视角< 10△.结论 区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不同调节状态对手术设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建立双眼视觉的多种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方法对38例手术治愈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双眼视觉恢复率为6842%,当F=384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为: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当F=2时,戴镜年龄、手术年龄进入方程呈负相关。结论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主要因素是: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和治疗年龄。对患儿应及时进行弱视治疗,避免打破双眼融合的治疗措施,尽早矫正内斜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3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进行屈光校正和手术校正。结果全部病例术前矫正视力与术后远期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经综合各种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固定性内斜视病人分别应用常规手术及“锚”固定术。评价术后斜视度、眼球运动及术后视力。结果:采用常规手术术后斜视矫正率为68.92%;“锚”固定术斜视矫正率为97.77%,术后眼球均能部分活动,术后视力较前不变或部分提高,术后牵拉实验阳性。结论:“常规手术”不能完全矫正固定性内斜视,“锚”固定术是固定性内斜视手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固定性内斜视病人分别应用常规手术及"锚"固定术.评价术后斜视度、眼球运动及术后视力.结果采用常规手术术后斜视矫正率为68.92%;"锚"固定术斜视矫正率为92.77%,术后眼球均能部分活动,术后视力较前不变或部分提高,术后牵拉实验阳性.结论"常规手术"不能完全矫正固定性内斜视,"锚"固定术是固定性内斜视手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探讨其诊断及其正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门诊诊治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了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位、视功能及治疗等方面的总结。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发病年龄小、中高度远视、斜视角多变、多为弱视等特点。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必须配戴全矫远视眼镜矫正内斜视,弱视治愈后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矫正外斜。  相似文献   

19.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斜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除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戴镜矫正眼位外,大多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为探讨儿童斜视手术中常见疾病类型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现将我院自1989年10月以来168例已施行手术的儿童斜视完整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1989年10月~1997年2月在我院施行矫正手术的斜视儿童168例。男88例,女80例。手术年龄15~14岁。斜视类型:垂直斜视36例,共同性内斜视102例,共同性外斜视3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