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初我院抢救1名因坐骨神经痛难忍而服敌敌畏50ml,经用阿托品109mg 脱险清醒后,疼痛竟消失,能重新从事农业劳动,随访半年无复发。自1978年以来,以阿托品神经干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资料记载较全者的52例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选择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病例,多为急性发病,有典型放散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短波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2 5例坐骨神经痛行超短波治疗。结果 超短波治疗坐骨神经痛总有效率为 96%。结论 超短波能改善血液循环 ,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促进神经的营养 ,使疼痛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短波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5例坐骨神经痛行超短波治疗。结果超短波治疗坐骨神经痛总有效率为96%。结论超短波能改善血液循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促进神经的营养,使疼痛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4.
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因探讨及临床体征疗效观察刘好文田成林史伶兵杨丽王建茹临床资料:随机对11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其中男性75例,女性35例。年龄20~61岁,平均39.5岁。发病前有腰扭伤者58例。有典型腰、臀、大腿后、小腿外、足背放...  相似文献   

5.
急性良性儿童肌炎或小腿流行性肌痛症的特征主要为(1)腿的短暂而又严重的疼痛和无力,典型者发生于流感流行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后24~48小时内。但为何成人不患本病,为何只发生于小部分流感患儿以及复发性肌炎罕见等问题仍不能很好解释。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可确定诊断。但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诊断较为困难,发病开始有时误诊。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称本病)病例中,不典型者21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初诊为其它疾病,直到腰穿为血性脑脊液方确诊为“本病”共1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络袪痛膏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贴通络袪痛膏,对照组外贴麝香止痛膏,观察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治愈率分别为50%、22%。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通络袪痛膏对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脱出致大小便障碍2例报告李善宗,钱采韵腰椎间盘脱出致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但伴大小便障碍者少见。作者总结lop~1991年在我科住院的坐骨神经痛病人42例(男25例,女17例),全经椎管碘水造影或脊髓CT检查,发现腰椎间盘脱出者37例,4例...  相似文献   

9.
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4岁(59~71岁)。其中颈段梗塞1例,胸段梗塞2例。3例均起病急骤,首发症状为肩或背部疼痛,均具有运动及尿便障碍和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1例由于梗塞波及C_5~C_8而出现Honer氏征。 讨论 本文3例诊断脊髓前动脉梗塞综合征无疑。本病典型者较易诊断,但脊前动脉分支梗塞而产生单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目前治疗方法很多 ,但药物治疗仍是本病的最基本治疗方法。现将我们 1997年 6月~ 2 0 0 1年 6月共 14 6例LDH患者应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分组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急性LDH及LDH急性发作患者 14 6例 ,男 94例 ,女 5 2例 ,年龄 2 8~ 72岁 ,平均 5 0 .3岁。病程 :≥ 3年 34例 ;1~ 3年 5 3例 ;≤ 1年 5 9例。单纯型 114例 ,复杂型 32例。诊断依据 :(1)有典型腰部扭伤史或长期弯腰工作史 ;(2 )有沿坐骨神经干分布区的急性腰腿痛表现 ;(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 (或 )有下肢放射性痛 ,下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Wernicke脑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 酒精中毒引起的Wernicke脑病只占37.5%(3/8),更多的见于顽固性呕吐、院内长期单纯补液。临床可表现为典型的或不典型的“三联征”。“四联征”、头颅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 Wernicke脑病尽管临床少见,但各科医师都可能遇到。其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Wernicke脑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Wernicke脑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酒精中毒引起的Wernicke脑病只占37.5%(3/8),更多的见于顽固性呕吐、院内长期单纯补液。临床可表现为典型的或不典型的“三联征”、“四联征”。头颅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Wernick脑病尽管临床少见,但各种医师都可能遇到。其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抑郁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我院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服用速效坐骨神经痛丸,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腰骶部痛评分、臀部痛、大腿外侧痛、腘窝痛、小腿后外侧痛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SQI评分(9.01±1.06)分、抑郁指数0.19±0.08及AngⅡ水平(28.99±3.21)p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疲乏评分(64.43±14.21)分高于对照组(46.11±8.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损害通常易于引起肌肉萎缩。然而也有报道在周围神经损害,慢性脊髓性肌萎缩和伴有“假性肌强直”的个别多发性神经病的病例中,受累肌肉出现肥大。作者报告4例坐骨神经痛发生一侧腓肠肌肥大的临床和活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痛宁胶囊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02—2013-10在我院诊治的坐骨神经痛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针刺和腰痛宁胶囊治疗,疗程30d。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和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腰腿压痛、下肢放射痛、穴位压痛点以及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明显降低,疗效明显改善(P0.05)。结论腰痛宁胶囊能够明显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痛性眼肌麻痹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与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痛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及其它文献报告对本病进行分析。结果(1)4例无明显病因,1例因“上感”出现症状;(2)临床特点为一侧额、颞部和/或眼眶部疼痛,疼痛数日后出现Ⅲ、Ⅳ、Ⅵ、Ⅴ1-2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第Ⅵ对颅神经单独损害;(3)全部病例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均于3个月内痊愈,1例半年后复发,临床表现为原患侧眼眶痛及该侧瞳孔散大,而无眼外肌麻痹。结论痛性眼肌麻痹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第Ⅵ对颅神经单独受损;复发病人可无眼外肌麻痹。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主诉有疼痛和坐骨神经痛的14~81岁的436名病人进行了骶管内马尾阻滞疗法,其中椎间盘脱出121例,坐骨神经痛130例,腰痛54例,急性腰痛37例,脊柱骨质疏松症或腰椎退行性疾病64例,腰椎分离、滑脱37例,单纯腰椎滑脱9例.阻滞方法是采用俯卧位,腹下垫一枕,在骶裂孔处消毒后用21穿刺针从骶裂孔进针,回抽无脑脊液后于30秒或更长的时间内注入药液,对高血压病人及注射时有强烈的放射性疼痛者宜缓慢注射.在注射中应特别注意有无向臀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及其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27例脊柱包囊虫病的临床特徵及手术治疗和术后随访的结果。临床资料: 男18例,女9例。年龄从7~63岁,平均36岁。除1例尸检证实外,余26例由手术确诊。腰椎(14例)和胸椎(12例)最常受累,13例累及数个椎体,7例为多发性包虫囊肿。从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为1月至15年不等。均有神经系统症状;26例(96.3%)起病时有若干类型的疼痛(腰痛,腰椎性坐骨神经痛18例,胸神经根痛5例,背痛2例,及右臂神经根痛1例)。最常见而重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全性截瘫  相似文献   

19.
根性坐骨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椎管内和脊椎病变,其最常见的病因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其它如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骶段硬脊膜神经根炎、脊柱骨结核、椎管狭窄、血管畸形、腰骶段椎管内肿瘤等[1]。神经根在椎间孔区受压迫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笔者对257例经临床确诊的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做了肌电图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探讨肌电图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诊断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价值。1临床资料257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150例,女107例,年龄11~73岁,平均42岁,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50岁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其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3.1%,其特点为突然发病,半数以上病人可找到诱因。头痛及脑膜刺激征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而意识障碍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多,61岁以上近100%。血压大多偏高,瘫痪一般出现在疾病早期。提出50岁以上患者,除典型病例外,凡突然发病、有意识障碍、无明显肢体瘫痪,即使没有头痛或脑膜刺激征,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