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大车祸伤的救治作用。方法对13起重大车祸伤136例伤员实施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措施分别是心肺复苏48例次,心脏电除颤36例次,吸氧、辅助呼吸65例次,静脉穿刺输液95例次,加压包扎止血42例次,颈托夹板固定16例次,院内专科手术36例次。结果恢复良好105例,伤残26例,死亡10例,其中现场死亡7例,院内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结论对重大车祸伤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使整个急救程序环环紧扣,保持了治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急救工作达到快捷、规范、优质、高效的目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陈风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56-157
我院是一所煤矿基层医院,担负着井下一线煤矿工人的工伤救治任务.煤矿井下的地质结构复杂,突发情况比较多.井下一旦发生事故,常造成作业工人的伤情严重、病情复杂危急、严重的导致大批工人伤亡.因此在救治工伤过程中,保障井下工人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率是我院工作重点.实施符合煤矿抢救特点的工伤抢救程序,给予准确及时矿山急救及有效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降温情况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室抢救0.5 h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室抢救2 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降至38.5℃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5.31±0.76)h,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6.59±0.99)h,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热射病患者症状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院急诊科于1993-01~1998-03共收治因意外事故引起严重复合外伤病人100例,经过积极的抢救护理,其中痊愈出院8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0例.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阐明了抢救护理的观点.及时准确监测生命体征,为医生了解病情以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迅速建立输液输血通道,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最主要步骤.急救药物的准确应用。纠正酸中毒.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选择合适体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潜在病变.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其中男万例,女25例,年龄4~72岁,平均引.3岁.昏迷病人28例,占28o/o休克病人24例,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流程和护理措施,为临床急救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本院一年来收治的253例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回顾性分析总结转运护理措施,研究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院内转运护理,工作后及时反馈的情况并不断修改完善,总结出符合本院情况的转运护理模式,患者的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结论明确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实施全面的转运救护计划,对抢救有极大帮助,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8.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遭受两处以上部位的损伤。其特点是病情重、变化快、发展迅速。且多合并休克、低氧血症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如抢救不及时,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丧失生命。现就2001年5月~2004年3月本科收治的36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麻醉科的业务范围也由临床麻醉逐步扩大到院内外急救、心肺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对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 0 0 0—2 0 0 3年以来,麻醉科参加或主持院内急救复苏2 4 6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4 6例患者中,男性185例,女性6 1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为刚出生2 4 h之内,所涉及的病种见表1。表1 院内急救复苏统计表项目创伤性 休克 气道梗阻 中毒性 呼吸衰竭 窒息 心肺 源性 深动静脉穿刺循环复苏气管插管 呼吸复苏 其他 合计 抢救(例) 62 182 63 612 3 843 112 46…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2000年12月加入市“120”急救网,出诊救护车上配备了车载电话、除颤仪、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微量血糖分析仪、血氧饱合度监测等急救仪器和药品。1一般资料从2002年7月 ̄2005年7月,因服毒向我院求救患者58例,年龄15 ̄68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13例,安眠药中毒18例,毒鼠类药中毒7例,吞服毒品4例,其它16例;误服15例,自服43例;接诊时昏迷12例,嗜睡20例,清醒26例。2典型病例2005年7月6日,1例42岁女性患者因被肺部疾病困扰,在家吞服有机磷农药(剂量不详),处于昏迷状态,瞳孔针尖大小,口唇青紫,口吐白沫,有大蒜臭味,全身湿冷,大…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群体性伤害事件伤员的组织管理和急救护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降低病死率。方法本文就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救治的20起事件186例伤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6例伤员中183人治愈出院,3例死亡,分别死于车祸。结论院科两级有效快速的人员组织、充足的物品准备、尽快的分诊急救、医护人员熟练的应急抢救技能是提高群体伤害事件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处理方案,提高抢救质量。方法观察2007年至2010年间152例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护理过程并分析总结。结果 15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抢救成功137人,死亡15人,抢救成功率90.1%。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流程和护理质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而且创伤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范丽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10):142-143
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将给患带来不可逆的后果.因此,急诊护士具有早期鉴别疾病及快速应急的能力、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和规范化的抢救程序,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急诊科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共抢救脑出血患97例,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指南》2019,(22)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4例作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7)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n=47)应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就两组患者的溶栓等待时间以及救治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是(57.67±10.73)min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105.75±16.56)min(P <0.05);②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ESS(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ESS评分分别是(49.83±2.05)分、(43.89±3.89)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有正性影响,可缩短患者溶栓等待时间,帮助患者在最佳时间窗中接受溶栓治疗,从而改善溶栓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多年的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发现创伤患者在急救患者中的比例较高。具体统计资料如下:内科急症占总数的53%(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居多),外科急症占总数的32.3%,其中创伤患者占外科疾病的71.2%;妇产科占4.6%;急性中毒占2.7%。分析表明:急诊急救病种虽十分复杂,但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和创伤患者为多见。现仅就创伤致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在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为急诊科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急救入院的严~,J4h患者118例的,瞄床护理资料,概括总结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结果118例严重创伤患者中,10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出院,有8例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另有9例颅脑损伤患者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急救成功率为92.4%,有效抢救时间为29-66min,平均36.9min。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中实施及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赢得抢救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