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为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方法通过参比的检测系统与被监控的检测系统同时对病人新鲜标本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的差值制作质控图,对被控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监控。结果用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差值制作质控图可非常直观的对被控检测系统进行监控。结论此方法科学、经济、实用,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实验室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患者新鲜血清标本制备室内控制品,并将其用于室内质控的可能性。方法以胱抑素C(Cys-C)为例,用Olympus AU5400公司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第1、3、5、8天Cys-C水平,观察其稳定性;并与Bio-RAD公司质控品同时作为质控品测定3个月,分别计算均值(x)、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观察质控效果。结果自制质控品和Bio-RAD质控品 x、SD和CV%进行比较,质控效果相似,且前者数据一致性更强。结论自制质控品性能符合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可在常规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新鲜血清赋值传递给日常血清校准品的研究,探讨地区性生化检测的量值溯源性和结果可比性的方法。方法选择本地区6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检定生化分析仪后,用配套检测系统的校准品的定值和新鲜血清赋值传递校正后的校正值,分别校准仪器,检测患者新鲜混合血清ALT、TC、Urea、TBil等4个项目并与目标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不同系统间溯源校准的效果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虽然本研究所用仪器均处于良好状态和较高精密度,但各被测系统对ALT、TC、Urea、TBil等项目的测试结果与目标系统所获结果的可比性较低,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1)。经用新鲜血清进行可溯源的准确度传递后,被测系统与目标系统间的可比性提高,所获结果间的差异减小(P>0.05)。结论用新鲜血清进行可溯源的准确度传递,是解决地区性临床化学检测的溯源性和可比性问题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清载脂蛋白AI和B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6月~1996年12月,笔者等在对血清载脂蛋白(apo)AI和B参考值的调查工作中,应用了图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质控图法)和病人样本数据均值质控法(正态均值法,AverageofNormalsMetod,AON)进行质量控制,基本上达到了室内质控的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以质控图法为基础,进一步探讨AON法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材料1.1仪器与试剂美国TechniconRA-XT自动生化分析仪。全液体载脂蛋白(Af、B)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军区总医院与上海北海精细化学研究所联合研制生产。核准物系WHO-IFCC国际参考血清(叩M1:SPI-of,…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该院测定的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血清总胆红素结果分析,建立用患者结果均值法做室内质控的方法,并对参考区间进行了验证。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的Frequencies对整个数据类型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出现频率确定分析区间,计算分析区间内每天数据均值,将每天均值作为一个测定数据,按运用质控品进行质控的方法进行质控。每月月底对不同仪器的均值进行比较,作为仪器间比对的一种方法。根据健康体检人员结果,按公式均值&#177;1.96s对现行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每天均值作为质控数据进行质控其变异系数在可接收范围,健康体检人员数据95%分布区间与现行参考区间相同。结论制定适当区间,区间内数据平均值进行室内质控有意义;本院现行参考区间合理。  相似文献   

6.
病人标本全血浮动均值法用于血细胞计数仪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血液常规分析普遍应用血细胞计数仪,大家也很重视血细胞计数议分析的质量控制。一般血细胞计数仪的质控多采用全血质控物,质量好的全血质控物正确使用后也能起到较好的质控效果。采用全血质控物的不足之处主要有:成本较高,稳定性不完全适应临床的要求,有效期较短,质控物的性质与新鲜全血有一定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限止了血细胞计数仪室内质控的开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试用了以检测标本的全血浮动均值(XB)分析法作室内质控,取得了较好的质控效果。现以血小板计数(PLT)为例,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SF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院检验科各种常规检测标本分析前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及原因,为做好分析前质控提供指导。[方法]统计本院2007年1月~12月共12个月住院及门急诊病人各种检验标本总量,并记录分析前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及原因。[结果]2007年1月~12月间本院检验科共接收各种检测标本435345例,不合格标本共848例,占总标本量的2‰,其中临床申请不规范标本76例,留取不合格标本747例,其他因素造成的不合格标本25例,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总量的9%,88%.3%;留取不合格标本中,溶血及血凝标本437例,占留取不合格标本总量的59%。临床化学室,血液体液室,临床免疫室及临床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占本室工作量的比重分别为6‰,1‰,4‰,0.8‰。[结论]从上述结果可见,留取不合格标本尤其是溶血及血凝标本是影响分析前质控的主要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其它因素相对较少见,但也不容忽视。关键词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血清酶质量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酶类项目的质量控制首先要统一测定方法,确立使用IFCC参考法或我国的推荐法,统一测定温度,实验条件必须一致。其次是要用仪器原厂家的酶校准物来校准酶的测定,如无校准物可采用高质量的定值血清来作监控,但不能作为标准品来校仪器。每天详细记录失控情况,并按失控程序作相应处理。以提高血清酶测定的准确率和实验室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新鲜血清赋值传递提高自建与配套生化检测系统结果的一致性。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EP9-A2文件要求,分别用配套和自建检测系统测定AST、Urea、Cr、TCH、TG,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在各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差及其95%置信区间,与生物学变异的偏倚限度相比较,判断其偏差是否可接受。不可接受的项目通过新鲜血清赋值传递,使自建与配套检测系统的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自建系统检测AST、Urea、Cr、TCH、TG的结果与配套系统之间的偏差不可接受,经新鲜血清赋值传递后偏差小于允许范围。结论应用EP9-A2评估偏差的可接受性,并通过新鲜血清赋值传递、校准、验证,是使自建与配套检测系统结果具有一致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血清酶测定结果进行偏倚评估和方法比对,研究不同检测系统间血清酶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为不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指南的规定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比对。将罗氏Cobas500生化分析仪、罗氏原装试剂、C.f.a.s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作为目标系统(比较方法 ),Olympus640生化分析仪作为待评系统(实验方法 )。分别在两个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罗氏质控血清PNU(生理值)、PPU(病理值)和45份新鲜血清的血清酶,评估两个检测系统的精密度,计算实验方法与比较方法间的相对偏差,以CLIA′88规定的室间质评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之间血清酶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两个系统间血清酶测定结果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项血清酶检测结果的系统误差临床可以接受。结论两个检测系统5种血清酶测定结果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值外均具有可比性,临床可接受性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β-羟丁酸(β-HB)、肌红蛋白(MY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铁(Fe)和磷(P)试剂盒可接受的血浆样本类型.方法 使用血清、肝素血浆和EDTA血浆采血管,收集研究对象静脉血样本.样本离心处理后,在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别检测血清和血浆样本中UIBC,β HB,MYO,ALT,Fe和P的水平,并对血清和血浆样本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样本组UIBC,β HB,MYO测定结果(34.4±9.8 μmol/L,0.41±0.92mmol/L和48.0±21.6 ng/ml)与肝素血浆样本组(34.6±10.2 μmol/L,0.41±0.92 mmol/L和46.7±20.1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 0.88和1.33,P均>0.05),血清样本组MYO测定结果(113.2±118.0 ng/ml)和EDTA血浆样本组(113.0±116.3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血清样本组ALT,Fe和P测定结果(76.9±155.7 U/L,17.7±16.3 μmol/L和1.14±0.15 mmol/L)与肝素血浆样本组(76.3±155.8 U/L,17.9±16.3 μmol/L和1.11±0.15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2.25和5.61,P均<0.05),血清样本组P测定结果(1.14±0.15mmol/L)和EDTA血浆样本组(1.09±0.14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6,P<0.05).但血清和肝素血浆ALT,Fe和P测定结果,及血清和EDTA血浆P测定结果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0,0.987 5和0.9936,P均<0.01),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差(4.2%-3.2%)均小于允许误差的50%.结论 肝素血浆样本类型适用于UIBC,β HB,MYO,ALT,Fe和P试剂盒的测定,EDTA血浆样本类型适用于MYO和P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品质管理方法中的“管理循环法”(PDCA)运用于护生实习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减少了临床教学老师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学生反映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临床带教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乳酸及血肌酐总体水平的测定在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1例SAP患者入住ICU24h及ICU住院期间总体血乳酸及肌酐水平,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39)及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者全血乳酸及肌酐水平与SAP病死率的关系。结果:生存组在ICU住院期间总体血乳酸和肌酐水平(5.68±1.23)mmol/L和(135.19±13.02)umol/L均明显低于死亡组的[(10.66±1.34)mmol/L,P0.05)]和[(309.53±18.26)umol/L,P0.01]。血乳酸、血肌酐总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乳酸和肌酐总体水平可预测SAP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因浆细胞克隆性增生致血清中产生大量单克隆游离轻链。血清游离轻链(serum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浆细胞疾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D)的应用中日益突出。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是一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自动、定量的检测手段。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水平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与血清总轻链(sTLC)相关性。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明确诊断的45例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的血清游离κ及游离λ浓度,计算游离κ及游离λ的比值,评价sFL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MM患者的sFLC及其比值与正常人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κ=13.53,P<0.001;tλ=17.53,P<0.001;tκ/λ=4.26,P<0.001);MM患者的sFLC和sTLC及二者的比值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患者中sF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sFLC及其比值可作为MM的诊断指标之一。sTLC的测定不能代替sFLC。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初步分析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蛋白质质谱的差异,筛选AML血清特征性肿瘤标志物及探讨AML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及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选择AML患者14例和健康对照28例,应用弱阳离子交换纳米磁珠捕获血清蛋白质组分及Autoflex I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各样品的蛋白质质谱,再利用CliprotoolsTM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分子并建立AML诊断模型.选取验证组7例AML血清和14例健康对照血清对产生的模型用盲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分子量700-10 000 Da范围内,可检测到69个左右的蛋白质谱峰.与健康组比较,AML患者组中共检测出有显著意义的蛋白峰差44个(p0.0001),其中10个蛋白峰高表达,34个蛋白峰低表达.将区分疾病组与对照组能力最强的3个质谱峰建成一个基于QC(Quick Classifier Algorithm)算法的诊断模型,质荷比(mass charge ratio,m/z)分别为3216.57,4089.7,7762.87,在该训练集中其判断AML的预期敏感性为86.4%,预期特异性为82.8%.分类验证中该模型能正确识别7例AML病例中的6例和14例健康对照中的12例.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5.7%.结论:初步应用Clinprot系统建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QC模型由3个显著差异蛋白质峰构成,似能有效区分AML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可能作为AML的血清标记物,其中m/z7762.87为血小板源性的趋化因子,其有可能为AML发病机制、分子分型、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锌、铅的水平,并研究探讨两者间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期间因热性惊厥而前来就诊的3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并按临床分为复杂型与单纯型。同期随机选取儿保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入选儿童均抽血做血清锌、铅测定。结果: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血锌均数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铅均数值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纯型与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血锌、血铅均数值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存在微量元素锌减少和高血铅,应引起重视。拟深入研究调整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治疗高铅血症,以便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防治本病开辟一条新路,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体 ( Antistreptolysin- O antibody,ASO)、类风湿因子 ( Rheuma-toid factor,RF)胶乳凝集试验中液态弱阳性质控血清。方法 根据试验选定 ASO、RF胶乳凝集试验中液态弱阳性质控血清的稀释滴度 ,乙二醇防冻的最终浓度。用统计学处理 ,观察液态弱阳性质控血清的瓶间差。结果  ASO、RF阳性血清稀释度分别为 1∶ 4和 1∶ 1 6,乙二醇防冻的最终浓度为 2 0 % ( v/v) ;室温、4℃、- 2 0℃存放时间分别为 2 mo、6mo和 1 y;各瓶间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建立了ASO、RF胶乳凝集试验中室内质量控制用液态弱阳性质控血清的制备方法 ,同时按设计的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质控血清可应用到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了86例AL患者血脂的含量。结果显示,AL患者甘油三酯(T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AL患者化疗后达完全缓解者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TC,LDL-C及HDL-C显著升高(P<0.05);未缓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对AL患者的疗效判断和病情监测是一项简单而又重要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肽酶(HSC)的变化,并探讨HSC水平同脑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 d、第7 d和第14 d HSC活性.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NIHSS),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arthel index).结果 (1)HSC于发病第5 d即开始降低,第7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4),第14 d升高到正常水平(P=0.105);虽然发病48 h内、5 d及14 d HSC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第5 d、第7 d和第14 d HSC活性均显著低于第3 d(P=0.023,0.002和0.013),第7 d也低于第5 d(P=0.000),第14 d同第5 d和第7 d相比无差异(P>0.05).(2)发病后的第7 d和第14 d,大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HSC差别显著(P=0.032和0.033).经两两比较,大梗死灶组于第7天HS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4d HSC也分别低于较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而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3)未发现HSC同NIHSS和Barthel Index有显著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HSC活性显著降低,并且梗死灶大的患者降低的幅度大.HSC能否作为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AD患者20例(AD组)、健康老年人2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APN含量,分析APN含量与MMSE、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AD组的血浆APN含量分别为(7.08±2.61)μg/m L、(5.58±1.83)μg/m L,AD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PN含量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1)。男性、女性血浆AP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PN含量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277,P0.05)。结论:AD患者血浆APN水平明显降低,血浆APN水平改变与其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