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在长期应用针灸疗法与疾病做斗争的同时,总结出许多针灸禁忌规律,特别是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论述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于明·高武所撰著《针灸聚英》中"禁针禁灸穴歌",及《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禁针、禁灸穴位.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古人对解剖、生理知识的理解,决定了其认识的局限性.古人所说的禁针禁灸穴,临床时只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且运用正确的针刺施灸方法,不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古代医家所提出的禁针禁灸穴,我们既要引起重视,又不应被其所束缚.对其所谓的"禁"不能单纯理解为禁用,可理解为"慎"、"小心",只有结合现代解剖和生理知识加以辨证分析,才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和突破.现就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的论述以现代针灸临床应用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腧穴中经穴、经外奇穴均有相应的名称,每个名称包含有特定的意义,其中有些是一穴多名,这时规定除一个作为正名外,其余则为该穴的别名.根据文献记载,从<黄帝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开始形成腧穴别名的概念,它在遇到一穴多名时,则谓"××(穴),一名××",以示区分.统计表明,书中记载的349个经穴中,114个有腧穴别名.后来的针灸文献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补充了腧穴别名.以近年出版、收集腧穴别名较全的<针灸腧穴学>为例,在361个经穴中,223个带别名,含别名的腧穴数及腧穴别名总数均远远超过<甲乙>(其中有些经穴,<甲乙>本有别名,后又补充一些别名;有些经穴,<甲乙>本无别名,系后来增加),这给针灸的学习、交流带来诸多不便.那么这些增加的腧穴别名是否合理、有意义,笔者持怀疑态度,并尝试着做这方面的整理、研究,限于篇幅,本文略择其一,仅从文字校勘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4.
脐针,顾名思义,即在脐部行针刺治疗,早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已指出:"脐中,神阙也,一名气舍,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在古代,由于针具做工粗糙、缺乏消毒措施、解剖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神阙禁针。如今[1],随着针灸器具和消毒技术的长足发展、针刺方法的改进以及现代解剖知识的充实,不少学者作了尝试,证明神阙针刺的可针性,且针刺该穴具有其他诸多穴位不可比拟的优势。脐针布针常令初学者无所适从,神阙穴为脐针疗法的独门穴,定位治疗是该疗法的灵魂[2],对脐针布针思维的探讨分析及临床应用举例有利于该疗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素问》和《针灸甲乙经》等古医籍中记载了一些禁针慎针腧穴。选取鸠尾、神阙等八穴,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初谈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丰富多采,针灸疗法方面也不例外,自<灵枢经>出,历代针灸亦有巨著,如<甲乙经>、<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书相继发展.在针灸处方方面也有专论,如<百症赋>、<标幽赋>、<四总穴歌>等等,成为针灸处方以穴的准绳,若论某穴治某病,亦各有擅长,譬如"十三鬼穴"治疗癫、狂、癎等.总之,针灸疗法必须针对患者的病情久新与体质虚实而下针,决非乱针乱刺,医者之疗疾,不可玩忽.  相似文献   

7.
针刺人迎穴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迎穴首载于《内经》,该书记载了用人迎穴治疗多种病证,但通篇未言人迎“禁针”,“禁灸”。因而有医家认为《内经》时代人迎穴是否可针尚需考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最先立该穴为“禁不要灸”,“针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晋之后的著作尚袭这一禁忌,但直到宋代...  相似文献   

8.
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的追本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籍中,条口穴从未有主治肩痛的记载,可当代许多针灸医家都对条口穴针刺治疗肩周炎十分推崇.人们是如何发现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呢?它又是如何传播与发展的呢? 1 条口穴主治的古今变化 条口穴,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收载于<针灸甲乙经>,位于下巨虚上1寸,足阳明经穴,可主治"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此后,历代医家对其主治略有增减或变化.  相似文献   

9.
扶突,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位于颈外侧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针灸甲乙经>谓其"在人迎后一寸五分",今定位与其基本相同.扶突的解剖结构在甲状软骨上缘之外后方,胸锁乳突肌中部,肌下有颈血管鞘、膈神经、迷走神经等通过.因其局部解剖结构复杂,针刺治疗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较少应用.根据葛书翰主任的经验及其实验研究,笔者发现扶突穴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其临床应用和典型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要文主要从《甲乙经》记载的对349个公穴位的排列次序、部位、取法及禁刺、禁灸以及误刺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方面,论述《甲乙经》对腧穴刺灸学的贡献,并对腧穴别名、交会们、脉气所发穴作了统计。  相似文献   

11.
在针灸医籍记载的禁针穴位中,手五里穴为诸书皆禁针之穴。就这一问题作者对古代医籍记载、手五里穴现代解剖及手五里穴的现代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手五里穴古今使用情况,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结果表明手五里穴禁针在今天的临床应用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冠军针挑疗法治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虹 《光明中医》2007,22(3):19-20
已故针灸专家名老中医刘冠军教授,吉林辉南人.弱冠随舅父攻读岐黄,专攻<内经>、<难经>、<伤寒>、<针灸甲乙经>等典籍.临床上尤擅长针术,对传统针挑疗法颇有心得,现择点滴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运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文献均有记载.早在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有:"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津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在<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明·吴昆在<针方六集>中也有不少记载用透穴针法治病.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应用上确有卓越的疗效.笔者据此,便注意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对某些病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举四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 :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获...  相似文献   

15.
禁灸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广泛应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已得到使用,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有关禁灸穴的文献研究尚未见到。笔者收集了《针灸甲乙经校释》(文中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对禁炎穴的记载,并参阅有关其它文献,以探求古代禁灸穴的提出和发展,冀于灸法的研究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16.
悬钟,别名绝骨,系足少阳胆经之喻穴.关于其位于足外踝上3寸,古今针灸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然近代针灸文献对其位于腓骨之前、后缘,则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余故作此考证,以求正于同道.一、从文献记载来考订腧穴定位应以权威文献为依据.现存最早记载悬钟穴的文献是《针灸甲乙经》,我们在考正悬钟穴的位置时,必须以它为依据。这是因为《甲乙经》中关于悬钟穴的记载,不仅最早,而且为后世针家所宗,《铜人》、《资生》、《聚英》、《大成》等在论述悬钟穴时,均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18.
手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光明中医》2009,24(3):499-500
手三里穴,异名上三里、鬼邪,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定位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进针后直刺0.8~1.2寸,可灸.<针灸甲乙经>中载:"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经穴释义汇解>云:"里,可作居解,穴为手阳明大肠脉之腧穴.因距手臂肘端三寸而居,故名手三里."  相似文献   

19.
针刺任脉古代禁忌穴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脉是人体妊养之本,有调节和缓冲流溢经气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任脉众多穴位是针刺的禁忌穴,至于为何而禁,探讨甚少。通过对其穴位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阐述了古代医家的论述,分析穴位局部解剖,结合现代临床运用等认为:任脉诸穴大都位于胸腹部,内为重要脏器之所在,古人所言禁针,是他们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晶,是从意外事故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应值得重视和警惕 ,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古代在历史条件,医疗环境消毒程度,针具制作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们不能食古不化,应认识到古代知识的狭窄性,不要因偶然失事,而视为永久禁针之穴。针刺时要技术熟练,熟悉解剖,胆大心细,防患于未然,是每个针灸医师的天职。  相似文献   

20.
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元史@窦默传>、<针经指南>朱良能序、<针灸四书>窦桂芳序、<针灸指南>中"流注八穴"、"流注指要赋"序、罗天益撰<卫生宝鉴>卷二十"针经门"及<普济方>、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记载知,窦默(119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