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处理方式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9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切除术资料。结果370例手术术后共发生出血35例,其中11例死亡。35例出血中腹内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22例(1例兼有腹内和消化道出血)。12例出血发生于术后72h内(早期组),23例发生于72h后。72h内出血原因多与手术操作有关,而72h后出血多继发于胰胆漏或吻合口溃疡。72h内出血者经内镜或再手术止血8例,7例好转,死亡1例,保守治疗4例死亡3例(P〈0.05);72h后出血者再手术与保守治疗差别不明显(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多项临床特征包括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并未增加术后出血危险,而合并胰胆漏是术后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改善手术技术,严密止血,妥善处理胰残端,预防胰胆漏发生,并积极治疗术后早期出血是降低胰十二指肠术后出血率,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方法〓总结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出血患者的诊治过程及体会。结果〓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患者中,1例经过DSA介入治疗后痊愈,1例经过DSA介入治疗合并腹腔感染,腹腔清创后行全胰切除,1例经过二次DSA介入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行手术缝扎止血痊愈后出院。结论〓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是 PD术后胰瘘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PD治疗的4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D术后发生出血42例(9.9%),其中死亡9例(21.4%)。42例中早期出血23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8.7%;晚期出血19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36.8%;早期出血的死亡率低于晚期出血(P=0.014)。腹腔出血2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5.0%;消化道出血14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4.3%,腹腔出血的死亡率高于消化道出血(P=0.028)。轻度出血15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3.3%;重度出血27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5.9%,轻度出血死亡率低于重度出血病死率(P=0.037)。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后发生出血11例,出血率为10.6%,非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后发生出血31例,出血率为9.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24例中死亡3例(12.5%)。结论轻度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晚期腹腔出血手术难度大,可尝试介入治疗;术中精细操作、选择熟练吻合方式,预防胰瘘、胆瘘及腹腔脓肿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勺式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Ⅰ、Ⅲ型胰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慢性胰腺炎合并Ⅰ、Ⅲ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经典组2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勺式组28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勺式切除术)。经典组患者中慢性胰腺炎合并Ⅰ型胰管结石18例,合并Ⅲ型胰管结石9例。勺式组患者中慢性胰腺炎合并Ⅰ型胰管结石16例,合并Ⅲ型胰管结石12例。经典组患者行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采用Child吻合,胰肠吻合采用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放置胰管支撑管。胆肠吻合采用空肠与胆总管端侧连续吻合。勺式组患者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勺式切除术,作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采用“四边法”向胰头方向切开胰管。距离十二指肠边缘1cm处切除胰管前方的胰腺组织,暴露胰头部的各分支胰管,取尽结石,沟通主胰管。对合并Ⅲ型胰管结石的患者,必要时可剖开胰体尾部的胰管取石。消化道重建采用胰勺面空肠Roux—en—Y吻合术。采用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2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矿检验。结果术中经典组2例患者改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勺式切除术,勺式组1例患者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典组实际施行手术人数为26例,勺式组为29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多在术后2周左右得以改善。经典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5±1.6)h,出血量为(460±88)mL,术后住院时问为(18.0±3.5)d,住院费用为(7.8±2.1)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勺式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0±1.0)h,出血量为(120±36)mL,术后住院时间为(9.5±2.9)d,住院费用为(3.9±1.2)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3.4%(1/29)。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58,11.365,6.325,8.647,x2=3.976,P〈0.05)。53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6个月至5年),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经典组患者中24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患者术后仍有轻微腹痛,1例腹痛剧烈,诊断为胰肠吻合口处胰管开口狭窄,经再次手术切除部分胰体组织后缓解;19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2例病情好转或血糖恢复正常。勺式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2例术后轻微腹痛,疼痛时间较为短暂,未行处理;2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6例血糖恢复正常。结论对慢性胰腺炎并Ⅰ、Ⅲ型胰管结石的患者,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勺式切除术是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41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60±12)岁.手术方式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取Child顺序进行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 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1% (153/412),出血发生率为6.6%(27/412),其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7%(11/412).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5例,胃肠吻合口出血4例.早期出血者6例,7例患者出血为医源性因素直接导致.本组直接行开腹手术止血4例;胃镜检查3例,2例治疗成功;DSA检查5例,2例成功止血,血管介入后开腹手术止血2例.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术后早期,术中完善止血能预防多数创面出血,血管造影具有微创和确诊价值,出血后果断手术探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出血20例,发生率14.1%.20例出血病例中,腹腔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14例,1例兼有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7例腹腔出血中,早期和晚期出血分别有3例和4例;14例消化道出血中,早期出血3例,晚期出血11例.20例患者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3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和胰瘘为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8)和术后胰瘘(OR=3.948)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胰瘘、感染及应激性溃疡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者8例,发生率为10.3%。8例出血病例中,腹腔出血2例(早期和晚期各1例);消化道出血6例(早期1例,晚期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及胰胃吻合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胃吻合、术后腹腔感染和胰瘘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确切的手术、术后预防胰瘘和控制腹腔感染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预防其发生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开展的3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结果在350例患者中,有12例出现术后腹腔出血,术后腹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4%,死亡率为16.7%;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42±10.2)岁。7例因恶性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者术后发生腹腔出血,5例为良性疾病。术前伴有梗阻性黄疸者9例(75%),非黄疸者3例;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在术前黄疸、术中联合血管切除、良性疾病以及术后合并腹腔感染等四个方面存在差异显著。结论术前积极纠正机体异常情况,术中正确操作和术后发生出血时对其严重程度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处理术后腹腔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1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出血16例,发生率10.4%.2例术后临床死亡,死亡率为12.5%.16例中腹腔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9例,1例兼有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7例腹腔出血中,早期和晚期出血分别有5例和2例;9例消化道出血中,早期出血3例,晚期出血6例.统计分析显示,术后感染(P=0.002,P<0.01)和胰瘘(P=0.048,P<0.05)为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是严重并发症,术中确切止血、术后预防胰瘘、预防感染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及时、果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63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38例,设为联合组;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25例,设为标准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胰瘘发生率、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胆瘘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 结果联合组及标准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5±2.2)h和(5.9±1.7)h,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500(100~4 500)ml、200(20~12 000)ml。联合组的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3,P<0.001;Z=-4.028,P<0.001)。联合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20.3±14.2)d,标准组为(18.5±13.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1,P=0.418)。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6.3%(10/38)、2.6%(1/38),标准组分别为35.4%(115/325)、1.8%(6/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6、0.539)。联合组术后血管病理证实15例有癌细胞侵犯,35例移植血管通畅,3例发生门静脉血栓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并不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对于伴有血管侵犯的肿瘤患者有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食管器械吻合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2001年12月~2011年12月间我院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2013例,均采用弯管型吻合器行胸内胃食管吻合术。术后26例患者(出血组)出现上消化道出大出血。对比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差异性,分析吻合口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8例患者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8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止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吻合方式及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胃食管器械吻合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多发生于吻合口、胃残端,吻合方式及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出血相关,大部分病例经保守治疗出血可停止,保守治疗无效者应积极再次手术止血;术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术后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 01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并发十二指肠内瘘.22例患者中12例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7例十二指肠-横结肠瘘,2例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瘘,1例十二指肠-小肠瘘.通过放置鼻肠管越过十二指肠内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营养状况及BMI、Alb、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原发病灶肠管切除术.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形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5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腹腔感染、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其余19例患者均先建立肠内营养途径.3例急诊手术患者行肠造口术,术后2例出现十二指肠修补处瘘(1例经肠内营养+冲洗引流12d后愈合、1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能量供应为(25.3 ±2.1)cal/g、肠内肠外营养能量供应为(28.5±3.2) cal/g,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31±5)d,C反应蛋白、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由入院前25 mg/L、(207±111)分降至2 mg/L、(117 ±7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000,t=0.942,P<0.05).BMI、Alb、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分别为(17.0 ±2.1)kg/m2、(35±5) g/L、26 mm/h,治疗后为(17.9±2.8)kg/m2、(38±5)g/L、23 mm/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70,u=67.500,P>0.05).19例患者中1例经肠内营养治疗后内瘘消失,避免了手术;其余18例患者中5例行肠造口术,13例行肠吻合术.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4.0~37.0)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吻合口复发致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均?  相似文献   

13.
沈佳佳  张小进  江艺 《消化外科》2014,(12):935-938
目的 探讨Ⅲ级和Ⅳ级肝损伤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7例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和影像学Becker分级Ⅲ级患者44例,Ⅳ级患者33例.综合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伤情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适应证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结果 Ⅲ级肝损伤患者行保守治疗19例,手术治疗25例;Ⅳ级肝损伤患者行保守治疗5例,手术治疗28例.手术治疗患者中,行肝裂伤缝合术31例,行部分肝切除术18例,行损伤控制手术4例.77例患者均成功治愈,无患者死亡.Ⅲ级患者中,保守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2±9)d,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20±15)d;Ⅳ级患者中,保守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7±3)d,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34±25)d.77例患者中19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肝脓肿10例,胆汁漏5例,均行穿刺引流术后治愈;假性动脉瘤2例,行DSA介入治疗治愈;粘连性肠梗阻1例,迟发性出血1例,行2次手术治愈.7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2%(71/77).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出院后13个月形成肝脓肿,行穿刺引流术后治愈,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Ⅲ级肝损伤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临床疗效好;Ⅳ级肝损伤患者伤情复杂,应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以手术治疗为主.肝脓肿、胆汁漏和假性动脉瘤是肝损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处理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叫顺性分析2001年1 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316例原位肝移植(其中1例施行二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供肝获取时采用HTK+ UW液冷灌注,UW液保存,切取供肝后UW液灌洗胆道.尸体肝移植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驮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采用左半肝移植或右半肝移植.胆道重建方式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胆管胆管对端吻合.2006年前选用普通T管引流,2006年后选用6F小儿吸痰管或硬膜外导管进行T管引流,术后3~6个月予以拔除.术中常规放置经胃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术后常规采用他克莫司+麦考酚吗乙酯+肾上腺皮质激素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或他克莫司+麦考酚吗乙酯+西罗莫司+激素4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通过移植随访中心随访2年,了解患者胆道并发症情况、预后和进行用药指导.2006年前50例患者与2006年及之后267例患者胆汁漏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患者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 ~6 min,冷缺血时间为3~10 h.尸体肝移植患者中,经典肝移植291例次,背驮式肝移植24例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5例次,胆管胆管端端吻合310例次.活体肝移植患者中,左半肝移植和右半肝移植各1例,均采用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后采用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311例,4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5例.3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38例发生胆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类:胆汁漏18例,缺血性胆道损伤引起的肝内外胆管狭窄6例,单纯吻合口狭窄6例,保存性损伤所致汇管区小胆管炎症、胆汁淤积4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例,单纯胆道感染2例.2006年以前患者胆汁漏发生率为14.00% (7/50),高于2006年及以后患者的4.12% (11/2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76,P<0.05).38例胆道并发症患者中,治愈及好转35例,死亡3例.18例胆汁漏患者中,15例采用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经通畅引流,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好转,但于术后1个月突发腹腔大出血,手术探查发现肝动脉破裂出血,最终死于失血性休克所致MODS;2例行腹腔引流术,1例治愈,1例合并腹腔感染,最终死亡).6例缺血性胆管损伤引起的肝内外胆管狭窄患者中,1例行二次肝移植后取得良好效果,5例经保守或行ERCP或经PTCD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后好转.6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中,3例经保守或行ERCP或经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取石、支架置入治疗后好转;1例因肝癌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予手术探查,行吻合口成形+T管引流术效果良好;1例手术探查切除复发肿瘤,行胆肠吻合后痊愈.4例保存性损伤所致汇管区小胆管炎症、胆汁淤积患者采取保肝、减轻黄疸等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1例行ERCP支架置入痊愈;1例经保守治疗后TBil有所下降,未予进一步处理.2例单纯胆道感染患者均经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多数患者胆道并发症可经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而对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行胆道探查术是较为确实可靠的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严重缺血性胆道损伤导致移植肝失功能的患者,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合并并发症的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克罗恩病患者并发症包括肠梗阻27例,肠瘘6例,急性肠穿孔4例,消化道出血5例。手术方式: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2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吻合术11例,右半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2例,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术3例,小肠部分切除+结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6例,回结肠吻合口切除重建术1例,以及其他1例。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5例,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例。其中2例死亡。结论克罗恩病并发症以肠梗阻及肠瘘多见,手术是目前克罗恩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扩张〉7mm、伴或不伴胰管结石者38例,胆总管扩张者44例,伴有胰头部炎性肿块者32例,脾大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手术指征及选择手术方式。根据VAS疼痛分级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复发。通过门诊复查、信件或电话访谈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2月。结果胆肠吻合术27例,Partington—Rochelle术24例,Partington—Rochelle术+胆肠吻合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体尾切除术4例,Beger术3例,脾切除术3例,Frey术+胰头内胆管开窗术3例,Frey术2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63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术后腹痛缓解率达95.2%(60/63)。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腹腔感染并发MODS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包括腹腔感染3例、胰瘘2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所有并发症经保守治疗治愈。7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8.6个月(4~156个月)。30例腹痛复发或出现新发腹痛症状,总复发率为38.O%(30/79)。32例胰头部炎性肿块患者中,17例因胆管扩张合并梗阻性黄疸仅行胆肠吻合术,术后腹痛复发率达9/17;另15例分别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Beger术或Frey术,术后腹痛复发率为1/15。41例胰腺萎缩或弥漫炎性改变患者中,10例仅行胆肠吻合术者腹痛复发率达7/10;30例Partington-Rochelle术患者腹痛复发率为33.3%(10/30)。结论对胰管扩张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充分引流可有效缓解症状;对于胰头部炎性肿块慢性胰腺炎患者,应选择手术切除或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并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胰腺癌根治术的26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病人中3例因肿瘤侵犯血管及周围脏器或术中分离困难,中转开腹手术。10例胰头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9.3±1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94.0±304.5)mL;15例胰体尾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2.0±66.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43.3±376.8)mL;1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手术时间为240 min,术中出血150 mL。全组26例清扫淋巴结(4.0±2.1)枚,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3±1.3)d,术后住院(24.1±12.0)d。1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胰漏5例,胆漏2例,吻合口出血1例,胰漏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吻合口出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除1例因术后出血、急性肾衰死亡,1例行栓塞治疗外,其余病人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5例随访时间为(10.8±5.6)(1~40)个月,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0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扩大了机器人手术在胰腺肿瘤治疗上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24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PGS的18例(7.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PGS均发生于术后4~10d,经保守治疗PGS平均缓解时间为25.4d,无再次手术者。本组患者PGS的发生与手术技术的改进(χ^2=3.90,P〈0.05)和腹部并发症(χ^2=3.92,P〈0.05)关系密切。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减少腹部并发症可以减少PGS的发生;采用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再次手术应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出血的关系,总结诊治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7例行PD术后发生出血病人临床资料,包括伴CR-POPF 30例和不伴CR-POPF 17例。治疗措施包括保守治疗、放射介入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伴CR-POPF的30例PD术后出血病人均为迟发性出血,发生时间为术后13.8(3.0~37.0)d,其中B级胰瘘11例,C级胰瘘19例;消化道出血13例,腹腔出血18例(1例同时存在消化道和腹腔出血);B级出血10例,C级出血20例;4例采取保守治疗,7例接受介入治疗,5例行胃镜检查治疗,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3例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伴CR-POPF与不伴CR-POPF的PD术后出血病人在出血时间及分级,腹腔感染、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PD术后出血病人中17例死亡。结论 伴CR-POPF的PD术后出血病程长,病情复杂,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和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PD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生长抑素在腹部外科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元龙  胡泽民  陈宏 《腹部外科》2001,14(6):362-363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 48例在腹部外科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 (n =2 0 )及生长抑素治疗组 (n =2 8)。对照组以采用雷尼替丁静脉推注为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组采用雷尼替丁静脉推注加生长抑素持续静脉点滴为主。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停止例数、再次手术次数、手术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的出血停止例数较对照组多 (P <0 .0 5) ,再次手术次数、手术死亡率均较对照组减少 (P <0 .0 5)。结论 生长抑素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 ,减少再次手术次数 ,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